描写网描写自然环境内容页

可将环境描写的欣赏作为《孤独之旅》的教学突破口

2025-11-23 09:51:44 环境

可将环境描写的欣赏作为《孤独之旅》的教学突破口

宣城市第十二中学  吴梅梅

《孤独之旅》这篇小说入选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

编者标注了12处旁批,综合考虑了小说阅读及曹文轩小说的特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提示: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小说技法、主题理解,这些借助小说阅读的方法支架,全面又细致的引导着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那面对着4000多字的选文,我们如何做到长文短教,选点突破呢?

这个单元的学习要求之一是“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就这一篇而言,显然不是以故事情节的曲折动人取胜,节选部分故事情节简单,人物也只有杜家父子二人,是较为平淡的。其“厚度”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心理的的细腻刻画和优美的、富有抒情性的环境描写上。

我们可以看到,环境描写的批注有三处,直接表现人物形象的批注也有三处,其实环境描写的三处也是间接表现人物心理的。既然学习要求是“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那我们从环境描写切入也是极巧的,理由如下:

1、叙述与描写是小说展开故事的基本手法,环境描写本就是小说阅读的重点之处。

2、这篇小说从形式上看,接近“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象征意味。环境描写呈现出的感觉、意境就能体现这类小说的韵味。从主题上看,本文是属于“成长小说”,文中的环境描写是聚焦于人物心灵的成长,环境中“暴风雨”更是他成长的舞台,是精神成长的重要养料。

3、景物描写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体现得较为全面: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象征性地呈现了小说的思想主题。景物描写种类多,篇幅长,作用全面,具有典型性。

所以无论是从小说自身特点、环境描写在小说的重要作用,还是单元学习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从环境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现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是能较好的实现长文短教,重点突破的。

文中指向环境描写的三处批注如下:

1、这里的描写体现出怎样的情味?

2、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体会杜小康此时的心情。

3、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从学习对象看,这三处批注包括了文本三个重要的环境描写:鸭群、芦荡、暴风雨。

从学习要求看,这三个问题难度是不断递增的。第一处主要理解人物心情,第二处除了理解人物心情之外,还需要进行想象。前两个主要是通过环境描写体会人物心情,而暴风雨的学习则在前两个学习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就表现人物形象来看,这三处连接在一起,正是一条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杜小康从在路上,不知道远方在哪里,害怕恐慌,漂泊孤独;接着到达目的地,直面未知,胆怯、无望、恐惧;最后经历了一场暴风雨,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搏击,表现出勇气坚强,最终成长成熟。这样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于人物形象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就景物写作技巧来看,各有重点。我们不仅要学习生动的景物描写,更要分析出景物描写如何表达人物心情的。

鸭群的成长线就是在折射杜小康成长的过程,象征着主人公不同时间阶段中的经历与心情的变化,所以对于鸭群的描写有着突出的主客交融的语言特点。“无家的漂游者”“团团围住”“依托”这些词,既是实写,交代了鸭群晚上睡觉的情形,也是间接的写出了父子二人特别是杜小康对这一环境的感觉,借助鸭群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惧,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

芦荡的描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人物心理。“绿色的浪潮之涌到天边”“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借助空间的阔大无边表现船和人的小,借助重量上的沉重表现压迫感,主人公有了永远走不出芦荡,永远摆脱不了生活困境的恐惧胆怯,那种强烈的孤独感几乎就要压垮杜小康幼小的心灵世界,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暴风雨的描写主要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展看。视觉描写连用四个“黑”表现暴风雨来时的情景。最后写风的黑,是在写天黑、河水黑、芦荡黑的基础上,由实转虚,那是心里面对暴风雨是陷入黑暗的恐惧中。听觉上是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歇斯底里”直接写暴风雨,“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枝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是从侧面表现暴风雨的猛烈,全部崩塌的事物让人感觉真的是世界末日,给人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感。这一部分的景物描写不仅能烘托气氛、表现人物心理,而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象征性的呈现了小说的思想主题,是景物描写作用的集中体现。

基于以上考虑,我认为将环境描写的欣赏作为这一课的教学突破口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我们要深入研读教材,即使是自读课文提供了学习支架,我们也可以淘漉出最有教学价值的内容来设计学习活动,以简驭繁,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帮助学生形成读一类文体的能力。

TAG标签:环境
再来一篇
上一篇:初探场景与场景描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