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一:环境描写技巧和环境描写作用
【常考题型】
环境描写技巧与环境描写作用是两个概念。环境描写的作用相对比较好答,而环境描写技巧有一定难度。环境描写技巧是怎样描写环境的问题。分析环境描写技巧,应先明确环境描写的表现手法,同时也应结合文本分析这些手法的作用。
【必备知识】
环境描写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含场境)。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方法与社会环境描写方法一般会有不同。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技巧,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从感觉、方位、动静等角度分析自然环境描写技巧。
自然环境描写的常见手法
角度
手法
感觉
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角度出发,尽可能如实地刻画,真切地再现描写对象的各种外在性状,如声音、颜色、形态等。
观察方位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
写景顺序
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修辞手法
景物描写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追求形象性、生动性。
动静结合
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u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也是如此,确定了故事的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
例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
3.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如《穷人》一文中写道“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由此可知,桑娜是个十分勤劳的人。另外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详细描写,则写出了人们的热心与善良。
4.推动情节的发展(铺垫)
例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u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常用的一些专业表述: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
②表现(或烘托)人物的……
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⑤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从正(侧)面、白(细)描等角度分析社会环境描写技巧。
社会环境描写的常见手法
手法
解释
点面结合
“面”指场景的整体;“点”指场景的个别情景,一般是场景中作者描写最为突出的部分。点面结合,要求场景的描写既要注意整体,又要突出重点。
简笔勾勒
即所谓的白描手法,对环境不做精细描写,而是用简洁的笔墨,勾画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突出环境的特点。
精笔细描
用精细的笔墨对环境进行描写,使整个场景熠熠生辉。
正面描写
正面进行描绘
侧面描写
侧面进行描绘,借以衬托
(一)环境描写的分类与核心作用
1.自然环境
定义:自然景物、天气、季节等描写
核心作用:渲染氛围、烘托心理、象征隐喻、推动情节
典型例子:《祝福》中的“雪”、《老人与海》中的“海”
2.社会环境
定义: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人际关系等
核心作用:揭示主题、塑造群体、暗示命运、制造冲突
典型例子:《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骆驼祥子》中的“北平城”
(二)环境描写的“隐性功能”
时间标记:通过季节/节日暗示故事阶段(如“中秋月圆”象征团圆或离别)。
空间隐喻:封闭环境(如“阁楼”)暗示压抑,开阔环境(如“草原”)象征自由。
氛围对比:用环境反差强化主题(如“战场上的玫瑰”体现残酷中的希望)。
(三)答题四步法:如何分析环境描写?
步骤1:定位环境类型
判断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或两者交织。
示例:《祝福》中“雪”是自然环境,但“祝福习俗”是社会环境。
步骤2:概括环境特点
提取关键词:阴冷、喧闹、破败、繁华等。
示例:《骆驼祥子》中的北平城——“燥热、压抑、阶级分明”。
步骤3:分析具体作用
结合文本,从氛围、人物、情节、主题中选2-3点分析。
答题句式:
“通过描写______(环境特点),渲染了______氛围,暗示/烘托/象征了______,为后文______(情节)做铺垫。”
步骤4:联系主旨升华
指出环境描写如何服务于小说核心主题。
示例:《边城》中“清澈的河水”象征人性纯真,与后文“命运悲剧”形成反差。
(四)经典案例精析
案例1:《祝福》中的“雪”
文本: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四步分析:
类型:自然环境。
特点:阴沉、寂静、厚重。
作用:
1.渲染祥林嫂死前的悲凉氛围。
2.烘托鲁镇人的冷漠(“沉寂”暗示无人关心祥林嫂)。
3.象征封建礼教“吃人”的残酷(雪覆盖尸体,掩盖罪恶)。
4.主旨:批判麻木的看客与封建制度的吞噬性。
案例2:《红楼梦》“大观园”的社会环境
文本:
“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造……贾政道:‘此处书以何文?’众人道:‘必是“蓬莱仙境”方妙。’”
四步分析:
类型:社会环境(贵族园林)。
特点:奢华、精致、等级森严。
作用:
1.揭示贾府的显赫地位与腐朽生活。
2.为宝玉与姐妹们的“青春乌托邦”提供舞台,与后文家族衰败对比。
3.象征封建社会的“虚假繁荣”(“蓬莱仙境”终将幻灭)。
4.主旨:反映封建家族必然没落的历史规律。
针对性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秋分没骑过牲口,一路上磨得两腿生痛,出了浑身大汗,队伍走得又快,也不歇晌打尖,心里抱怨说:“知道这样不自在,还不如听着春儿自己个走来哩!”
又猜想:“他别把我拐带走了啊!”
一路上,她只是觉着道儿远,天快黑下来,才到了高阳①,离着城门还有老远,就出来一队兵,枪支服装都很整齐,臂上果然挂着小红星儿。问清了原由,叫高疤的队伍在城外扎住,只叫他一个人进城。高疤说:“这妇女是来找丈夫的,也得让她进去。”
讲说了半天,城里的兵才答应了,前后围随着他们进了城门。街上很热闹,买卖家都点上灯了,饭铺里刀杓乱响,街上来来往往的净是队伍,有的军装,有的便衣,有的便衣军帽,盒子枪都张着嘴儿,到处是抗日的布告、标语和唱歌的声音。
先到了司令部,把高疤带进去,把秋分带到政治部来。走进一家很深的宅子,秋分不断在石头台阶上失足绊脚,正房大厅里摆着几张方桌,墙上也满贴着标语、地图,挂着枪支弹药。几个穿灰色军装的人正围着桌子开会,见她进去,让她坐下,一个兵笑着问:“你是从深泽来的?”
“是。”秋分说,“我来找一个人,五龙堂的高庆山。”
“高庆山?”那个人沉吟了一下,“他参加过那年的暴动吗?是你的什么人?”
“是我们当家的,”秋分低着头说,“那年我们一块参加了的。”
“这里有你们一个老乡,也是姓高,”那个人笑着说,“叫他来看看是不是。小鬼,去请民运部高部长过来,捎着打盆洗脸水,告诉厨房预备一个客人的饭!”
秋分洗完脸,一大盆小米干饭,一大盆白菜熬肉也端上来了,同志们给她盛上,秋分早就饿了,却吃不下,她的心里怦怦跳动,整个身子听着院里的响声。同志们又问:“你们那一带有群众基础,现在全动员起来了吗?高疤的队伍怎么样?”
秋分不知道怎么回答,只说:“土匪性不退!”
人们全笑了,说:“不要紧。这叫春雨落地,草苗一块儿长,广大人民的抗日要求是很高的。明天高部长到那里去,整理整理就好了。”
院里有脚步声,屋里的人们说:“高部长来了。”秋分赶紧站起身来望着,进来的是个小个子,戴着近视眼镜,学生模样,进门就问:“五龙堂的人在哪里?”秋分愣了一下,仔细一看,才笑着说:“这是高翔。你什么时候回来了?”
高翔走到秋分跟前,凑近她的脸认了一会,高兴得跳起来说:“秋分嫂子!我一猜就是你们。”接着又对同志们说:“来,我给你们介绍,高庆山同志的爱人,农民暴动时期的女战士。”
“怎么一猜就是我,就不许你媳妇来看你?”秋分说。
“你来她来是一样!”高翔笑着说,“你今天不要失望,见着我和见着庆山哥哥也是一样!”
“到底你知道他的准信不?”秋分问。
“一准是过来了。”高翔说,“在延安我就听说他北上了,到了晋察冀,在一张战报上还见到了他的名字,我已经给组织部留下话,叫他和我联络,不久就会知道他在哪里了!”
这时又进来一个女的,穿着海蓝旗袍,披着一件灰色棉军衣,望着高翔,娇声嫩语地说:“高部长,你还不去?人都到齐了,就等你讲话哩!”说完就笑着转身走了,秋分看准了是大班的媳妇李佩钟。
“好,我就来。”高翔说,“秋分嫂子也去看一看吧,高阳城里的妇女大会,比咱们十年前开的那些会还人多,还热闹哩!”
参加了大会回来,已经多半夜,秋分直到天明没有合上眼,很多过去的事情,过去的心境和话语,又在眼前活了起来。看来很多地方和十年以前的情形相同,也有很多地方不大一样。领导开会的、讲话的、喊口号的还是小个子高翔,他真像一只腾空飞起的鸟儿,总在招呼着别人跟着他飞。十年监狱,没有挫败了这个年轻人,他变得更老成更能干了。十年的战争的艰苦,也不会磨灭了庆山的青春和热情吧?
为什么田大瞎子的儿媳妇李佩钟也在这里?看样子高翔和她很亲近,难道他们在外边,守着这些年轻女人,就会忘记了家里吗?
第二天清早,她就同高翔和李佩钟上了一辆大汽车,回深泽来。她们路过蠡县、博野、安国三个县城和无数的村镇,看到从广大的农民心底发出的、激昂的抗日自卫的情绪,正在平原的城镇、村庄、田野上奔流,高翔到一处,就受到一处的热烈的欢迎。
汽车在长久失修的公路上颠簸不停,李佩钟迎着风,唱了一路的歌儿。秋分感到在分担了十年的痛苦以后,今天才分担到了斗争的光荣。她甚至没有想到:在今后的抗日战争里,她还要经历残酷的考验和忍受长期的艰难。
黄昏的时候,她们到了子午镇。秋分一下车,就有人悄悄告诉她:“庆山回来了,现在五龙堂;你们坐汽车,他赶回来了一群羊!”
秋分没站稳脚,就奔到河口上来。船上的人和她开玩笑说:“不回来,你整天等,整宿盼;一下子回来了,你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在船上,秋分就看见在她们小屋门口,围着一群人。在快要下山的明静又带些红色的太阳光里,有一个高高的个儿,穿一身山地里浅蓝裤褂的人,站在门前,和乡亲们说笑。
她凭着夫妻间难言的感觉,立时就认出那是自己的一别十年的亲人。
【注】①高阳:位于冀中平原的一个县,下文中的蠡县、博野、安国、深泽也都是位于冀中平原的县。
社会环境的描写往往在不经意的描写中体现出来,请从文中找出三处这样的描写并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秋分没骑过牲口,一路上磨得两腿生痛”,可见当时的交通方式之一是骑牲口。
②“街上来来往往的净是队伍,有的军装,有的便衣,有的便衣军帽,盒子枪都张着嘴儿,到处是抗日的布告、标语和唱歌的声音”,可见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
③“土匪性不退!”可见是处于抗日战争初期,广大人民抗日的积极性很高,但缺乏组织纪律,缺少正确的指导。
④“看到从广大的农民心底发出的、激昂的抗日自卫的情绪,正在平原的城镇、村庄、田野上奔流,高翔到一处,就受到一处的热烈的欢迎”可见当时共产党的抗日宣传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这篇节选展现了抗战时期冀中平原的军民生活图景。孙犁以细腻笔触刻画了秋分寻找丈夫的曲折经历,通过一个普通农妇的视角,折射出时代洪流中个体的命运与成长。文中巧妙运用对比手法:秋分初时的抱怨与后来的坚定形成反差;高翔的朝气蓬勃与秋分的忐忑不安相互映衬。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社会环境的能力。
①“秋分没骑过牲口,一路上铲得两腿生痛”,可见骑牲口是当时的交通方式之一,对应抗战时期的特点,说明社会经济状况比较落后。
②“街上来来往往的净是队伍,有的军装,有的便衣,有的便衣军帽,盒子枪都张着嘴儿,到处是抗日的布告、标语和唱歌的声音”“正房大厅里摆着几张方桌,墙上也满贴着标语、地图,挂着枪支弹药”,可见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
③“高疤的队伍怎么样?”“土匪性不退!”“不要紧。这叫春雨落地,草苗一块儿长,广大人民的抗日要求是很高的。明天高部长到那里去,整理整理就好了”,可见是处于抗日战争初期,广大人民抗日的积极性很高,但缺少规范,缺乏组织纪律,缺少正确的指导。
④“看到从广大的农民心底发出的、激昂的抗日自卫的情绪,正在平原的城镇、村庄、田野上奔流,高翔到一处,就受到一处的热烈的欢迎”,反映抗日浪潮深入基层,反映农民群体被唤醒的民族意识,可见当时共产党的抗日宣传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