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网描写自然环境内容页

《西游记》这10段环境描写,藏着满分写作技巧

2025-10-09 10:15:37 环境

《西游记》这10段环境描写,藏着满分写作技巧
 写作文时总觉得“环境描写干巴巴”?不妨向《西游记》学两招。它写寒涧能让读者“听见水声”,写宫殿能让读者“看见奢华”,写妖精出没地更能让读者“感到危险”。下面10段描写,从感官联动到象征手法,从画面层次到立意深化,每一处都能给学生的写作提供具体借鉴。


一、黑水河:浓浪翻乌潦,险景衬人心(第四十三回)

原文:

层层浓浪翻乌潦,迭迭浑波卷黑油。近观不照人身影,远望难寻树木形。滚滚一地墨,滔滔千里灰。水沫浮来如积炭,浪花飘起似翻煤。牛羊不饮嫌深黑,鸦鹊难飞怕渺弥。只是岸上芦频知节令,滩头花草斗青奇。

妙处:

1. 叠词渲染:“层层”“迭迭”强化浪涛的密集感,“滚滚”“滔滔”凸显水流的磅礴气势。
2. 通感与比喻:将黑水比作“乌潦”“黑油”“积炭”,从视觉、触觉角度具象化险恶,“近观不照人”通过侧面描写反衬浑浊程度。
3. 对比手法:岸上“芦频”“花草”的生机与黑水的死寂形成鲜明对照,突出环境的诡异。

二、两界山:五行镇魔处,春景藏隐喻(第十四回)

原文:

寒飒飒雨林风,响潺潺涧下水。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和鹿。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

妙处:

1. 感官联动:“寒飒飒”(触觉)、“响潺潺”(听觉)、“香馥馥”(嗅觉)多维度勾勒山林生机。
2. 动静结合:“闹嚷嚷”的动物群与“静悄悄”的人类活动形成张力,暗示山境的荒僻与神秘。
3. 象征意义:野花与怪石共生,隐喻被镇压的孙悟空虽困于五行山,生命力仍蓬勃。

三、黑风山:仙妖共栖地,对仗见工巧(第十七回)

原文:

万壑争流,千崖竞秀。鸟啼人不见,花落树犹香。雨过天连青壁润,风来松卷翠屏张。山草山花看不尽,山桃山果映时新。

妙处:

1. 工整对仗:“万壑争流”对“千崖竞秀”,展现山水的磅礴气象;“鸟啼人不见”对“花落树犹香”,以动衬静,营造空灵意境。
2. 色彩与动态:“青壁润”“翠屏张”通过视觉描写山体的葱郁,“松卷”“花落”赋予静态景物动态美感。

四、流沙河:弱水三千险,数字显奇谲(第二十二回)

原文:

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

妙处:

1. 数字夸张:“八百”“三千”以具体数字强化河流的广阔与深邃,突破现实逻辑,凸显神话特质。
2. 极致对比:“鹅毛”“芦花”的轻盈与“飘不起”“定底沉”形成极端反差,具象化弱水的危险 。

五、火焰山:赤焰炼心处,意象藏禅机(第五十九回)

原文:

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到申酉时,国王差人上城,擂鼓吹角,混杂海沸之声。日乃太阳真火,落于西海之间,如火淬水,接声滚沸。

妙处:

1. 视觉冲击:“八百里火焰”“寸草不生”以强烈的画面感展现环境的极端恶劣。
2. 听觉烘托:“擂鼓吹角”“海沸之声”通过声音描写渲染燥热氛围,与火焰的视觉描写形成通感。

六、宝象国:繁华藏危机,宫殿显匠心(第二十九回)

原文:

嵂嵂崒崒的远山,大开图画;潺潺蔽蔽的流水,碎溅琼瑶。也有那太极殿、华盖殿、烧香殿……一殿殿的玉陛金阶,摆列着文冠武弁;也有那大明宫、昭阳宫……一宫宫的钟鼓管籥,撒抹了闺怨春愁。

妙处:

1. 全景到特写:先以“远山”“流水”勾勒都城的宏观画卷,再聚焦宫殿建筑群的细节,层次分明。
2. 文化符号:“太极殿”“大明宫”等宫殿名称暗含历史典故,“钟鼓管籥”通过器物描写暗示宫廷生活的奢华与压抑。

七、通天河:冰面藏玄机,隐喻见哲思(第四十八回)

原文:

洋洋光浸月,浩浩影浮天。千层汹浪滚,万迭峻波颠。岸口无渔火,沙头有鹭眠。茫然浑似海,一望更无边。

妙处:

1. 空间拓展:“光浸月”“影浮天”将河水与天空融为一体,“浑似海”“更无边”强化水域的浩瀚无垠。
2. 动静转换:“汹浪滚”“峻波颠”的动态与“鹭眠”的静态形成对比,暗示表面平静下暗藏危机 。

八、鹰愁涧:水清照本心,隐喻破我执(第十五回)

原文:

涓涓寒脉穿云过,湛湛清波映日红。声摇夜雨闻幽谷,彩发朝霞眩太空。千仞浪飞喷碎玉,一泓水响吼清风。

妙处:

1. 视觉与听觉:“清波映日红”描绘阳光折射下的绚丽水景,“声摇夜雨”“水响吼清风”通过声音营造幽远意境。
2. 象征手法:涧水清澈如镜,隐喻“照见本心”,“碎玉”“清风”暗示破除“我执”的修行哲理 。

九、比丘国:繁华掩血腥,市井见讽刺(第七十八回)

原文:

酒楼歌馆语声喧,彩铺茶房高挂帘。万户千门生意好,六街三市广财源。买金贩锦人如蚁,夺利争名只为钱。

妙处:

1. 市井生活描写:“酒楼歌馆”“彩铺茶房”勾勒商业繁荣景象,“人如蚁”“只为钱”以夸张手法讽刺逐利之风。
2. 对比与伏笔:表面的太平盛世与后文“鹅笼藏婴”的血腥形成强烈反差,暗示繁华表象下的荒诞与罪恶。

十、白骨精登场:美色即白骨,细节埋警示(第二十七回)

原文:

好妖精摇身一变,变作个月貌花容的女儿……翠袖轻摇笼玉笋,湘裙斜拽显金莲。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拂蛾眉柳带烟。

妙处:

1. 外貌特写:“月貌花容”“玉笋”“金莲”通过细腻描写刻画村姑的柔美,与白骨精的真身形成对比。
2. 动态与色彩:“轻摇”“斜拽”赋予人物动态美感,“花含露”“柳带烟”以自然意象烘托其娇弱,暗藏“美色即陷阱”的警示。

写作启示:

1. 多角度描写: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如黑水河的“墨色”与“煤味”,通天河的“波光”与“浪声”。
2. 修辞与象征:善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如流沙河的“鹅毛沉底”,鹰愁涧的“水清照心”。
3. 层次与结构:从全景到特写(如宝象国),或从动态到静态(如黑风山),构建画面的纵深感。
4. 文化与哲理:融入历史典故(如宝象国宫殿)与修行隐喻(如火焰山炼心),赋予景物深层内涵。

TAG标签:环境写作技巧
再来一篇
上一篇:借环境描写理故事情节:六上13《桥》逐字稿+课件+预学单+学习单+教学反思+教下一篇:每日一题——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