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点面结合”,助力场面描写(佳作赏析1)
【概念明确】
场面=人+环境+活动,场面描写重在描写 特定环境下,人的活动。
面的描写,如同全景镜头,是整体性的概括,重在确定基调;
点的描写,如同特写镜头,是细节性的刻画,重在塑造人物。
一点一面,意在突出主角的个人高光形象;
多点一面,意在刻画某一群体形象,突出群体特质。
二者可独立使用,也可兼用。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合理选取相应的写法。
【多说一点】
不论是写作还是阅读,有三类不变的关键信息:“写什么(内容)、怎么写(写法)、为什么这么写(写作目的,即文章的‘立意/主题’)”。
如果用道家的“道、术、器”来对应,“写作目的(主题/立意)”是核心的“道”,是判定文章优劣的根本。“怎么写”则是“术”,是达成文章主题的技巧和方式。而最终呈现给读者的内容(“写什么”)便是“器”这个语言载体,是最表层的外显。
阅读是通过作者“写什么”和“怎么写”进而思考藏在文字背后的“为什么这么写”;写作,则反其道而行。创作者要先思考文章的主题,进而判断要选择何种内容(选材),并如何加工语言(构思)。写法娴熟、文采斐然都是锦上添花,一篇文章的立意才是其脱颖而出的关键。
【佳作赏析】
红字部分均为林老师的点评。
以下三篇运用“多点罗列”的写法,目的在于刻画不同同学的不同特点,相同的是,他们都享受着下课的自由时光。
课间时光
作者:唐雯昕
“Go at the green……”
“叮铃铃!”
轻快的下课铃一响起,瞬间,“死气沉沉”的班级如一锅即将烧开的水一般开始躁动。有的同学开始窃窃私语了。英语周老师赶紧安抚大家:“讲完这一课,我就下课好吧。”“唉哎——”教室里顿时唉叹声一片,见大家已经没有多少心思上课了,周老师只好宣布:“下课!”
顿时,这锅水彻底沸腾开了!(面的描写,整体上渲染了课间的热闹气氛。)
“嗨!”我的好朋友小黄来找我玩儿了,她一边无聊地转着笔,一边和我聊着天。(点1的描写简略,自然引出下文)这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传来,我俩转头一看,天啊,简直乱成一锅粥了!一群男生正如一群一年级小朋友似的,正一个个将手搭在前一个人的肩上玩儿“开火车”(群像)。仔细一瞧,领头儿的不正是我的同桌小杰吗?只见他眼睛眯成了一条小缝儿,嘴巴都快咧到耳根子了,压都压不下去,正一跳一跳地蹦呢!突然,后面一人一个加速,撞向前方,一群人便如多米诺骨牌般向前倒去,直接把小杰撞到放水杯的台上。说时迟,那时快,他一屁股猛地坐下,整个队伍便原地解散。可没过一会儿,小陈又把队伍重新组建起来。人越来越多,跳向了走廊。这时,小杰跑回位置上休息并抱怨道:“撞大运了啊!差点把我的腿都撞断了!”可不等我回答,他又一蹦一跳地跑去找大部队了(点2的描写更具体,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语言描写,刻画出一个活泼可爱、不拘小节的小杰)。
这时我又看向周老师。她头上仿佛滑下了三根黑线,无奈地挤出了一个苦笑:“你们这群男生怎么这么……好像让我回到了一年级。”顿时把我们女生逗得捧腹大笑。正说着,周老师心血来潮掏出手机对准教室门口(选取周老师作点3,侧面衬托出“跳跳龙”的引人注目)。正在打闹的小馨立马察觉不妙,立刻跑开。周老师镜头所过之处皆是“人去楼空”。这时,一个女生突然兴奋地指着后门大声喊道:“来了!”周老师的镜头顿时转向后门。大约过了两三秒,一条由小陈带领、男生组成的“跳跳龙”正向后门跳来,他们丝毫没在意大笑的同学和周老师的镜头,似乎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群像)这时,小冯和小艾等女生组成的小队也跳来跳去,模仿着男生蹦跶,还笑嘻嘻地要拉我和小黄入伍,我俩赶紧捂着笑疼的肚子连连拒绝。
“叮铃铃!”课间时光被迫中止了。同学们赶快手忙脚乱地跑回自己的座位,可笑声却还是久久不能散去……(面的描写,整体描写了大家回座的场景,让人不由感叹:课间虽结束,快乐未散场。)
课间时光
作者:艾小惜
星期三下午,那是一个下着雨的灰色黄昏。“老班”林老师布置了一项不同寻常的作业——观察班级同学下课时活动的情景。见状,我十分苦恼,不知该如何是好,无奈,只好开始观察。
班里简直成了一锅粥。一群男生排成一列,后面的人手搭在前面那个人的肩膀,一路跳着笑着,活脱脱一群僵尸,看着令人哭笑不得(面的描写,整体介绍“僵尸军团”的开场画面)。其间,笑得最欢的要属我的新同桌——小王(点1)。这种玩法是他们男生今天开始心血来潮突发奇想的,不过我的同桌好似对这一类游戏十分感兴趣,几乎每次他都参与在内,并乐在其中。只见他脸上挂着笑,双手搭在小陈的肩膀处,仿照着前面同学的动作,浑身都在跳蹦。就连他的头发丝也一颤一颠地舞动着,仿佛也愉快无比(在点1的描写中,于所见之中融入自己的所想——小王的头发丝也愉快地舞动着,语言便从白开水变成了气泡水,更有味道)。
再看前面的小陈(点2),他正率领着他那浩浩荡荡的“僵尸军团”向走廊或教室随意进攻。作为领头羊的他,双手像袋鼠似的垂于胸前,不时还向旁人挤眉弄眼,令人连连发笑。(点2的描写,抓住了小陈的动作和神态进行刻画,小陈的搞怪形象跃然纸上。)
当然,“僵尸军团”也有驻扎休息的时候。每当他们跳到班级后排放水杯的矮柜边时,他们就立马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散了开来,补充水分以此恢复体力。(“僵尸军团”这个面的描写)
转头看着班里的同学、老师们,一个个脸上都挂着笑。有的同学迫不及待地想要加入他们,周老师更是直接拿出手机,把“僵尸军团”的威风模样记录了下来。整间教室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欢笑声、喧闹声不绝于耳……(“教室”这个面的描写)
课间时光
作者:张峻诚
老师一宣布下课,同学们便聊天的聊天,喝水的喝水……(面的描写)
小陈(点1)却如猛虎般噌的一下从座位跳起。他离开座位,瞬时就在过道中奔跑了起来。他笑嘻嘻地在一个同学肩膀上不轻不重地拍了一下,见同学转过头皱着眉看着他,他便猛地一个转身,又在教室中奔跑开去,边跑还边扭头查看自己有没有被追上:若没被追上,他便故意放慢速度等着“猎物上钩”;若被追上,并被揪住了衣服,他则在同学放手时又出其不意地拍打反击,再迅速地溜之大吉。就这么跑来跑去,他就折腾到了上课,再回到座位时已是满头大汗。
而教室的另一处,小王(点2)却在角落里默默走神。他把头耷拉在桌上,手里随意玩弄着几支笔,口中喃喃自语着什么。半晌,他将这些笔依次堆垒起来,忽然,又把它们全都打乱。他的桌面有些凌乱,散落着几本本子,上面画着几条鱼,又写着好几个歪七扭八的字。整个课间,他一直在桌上玩着他的笔,直至上课铃响了,他才如梦初醒般慌乱地整理好上课用品,之后又静坐着。
(点1、点2的描写是借助两位同学的一系列动作展开的,足见作者的观察之细致!写作,其技法不是难点,而是难在要细致、持续地观察,再借自己的语言体系表达出来,才能言之有物。)
如果此时有无人机从窗外高空俯拍教室的话,一定会拍摄到两种截然相反的画面:几十个人在教室中或是跑来跑去,或是聊天嬉笑,而剩下十几个人则静静地在座位上看书、写作业。(面的描写)
以下两篇运用“一点一面”的写法,记录了班级老师的一节课。课堂的整体样貌(包括学生的反应)是面的描写;点的描写,则体现在对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上,以此突显出该老师的教学特点。
妙趣横生的英语课
作者:唐雯昕
“叮铃铃铃——”上课铃总在玩得最开心的时候无情打响,同学们都无精打采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这节是英语课,英语老师满面春风地走进了教室,看到教室里的情景不禁皱了皱眉,于是拍了拍手让课代表带读“science,science,科学……”读完后,同学们都打起了精神。英语老师则在我们诵读时画了三个红绿灯,又涂上了红黄绿三种颜色,并在另一边写下了1234,然后才正式开始上课。
“class begins,good afternoon!”“good afternoon teacher。”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翻开英语课本开始授课。
“翻开第17页,同学们,你们知道上马路时要注意什么吗?”
“车!”“红绿灯!”“交通规则!”
“对了!”英语老师满意地说(补充道),“用英文说就是‘traffic rules’,而交通信号灯就是其中之一,念‘traffic light’。”老师一边说,一边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单词,又跑向另一块画着三个红绿灯的黑板指向红灯问道:“红灯时我们应该干什么?用英文表达,举手发言。”大家一听,都争先恐后地把手举得高高的,都快伸上天花板了。“你来,小惜?”于是小惜站起来又不确定地看了眼书说(回答):“stop and wait。”“答对了,第四组加1分。”老师挥了挥手让小惜坐下,并在traffic lights那写下了“stop and wait at a red light。”又在“4”下画了一个“√”。其他三组的同学还故意“唉——”地叹息,老师赶紧用手势在空中压了压,然后又带着大家领读。
在学完了红黄绿三种灯亮时分别该怎么做以及该怎么读(之)后,老师便让每组一个同学1V1PK,挑战形势的判断题,分2次比赛,赢的组可以加1分。大家瞬间沸腾了:“老师选我!”“让我上!”“老师选她!”“让小政上!”“让小杰上!”……老师赶紧将食指放在嘴边做了一个“嘘”的动作,并派兴致勃勃的同学上讲台答题。2轮后,2组和4组又分别加分,2组同学兴奋地欢呼了起来。
“叮铃铃——”一堂妙趣横生的英语课结束了。我们第四组得分最多,周老师给我们盖了章才离开。可同学们却依旧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一堂难忘的数学课
作者:张峻诚
“叮铃铃、叮铃铃”,上课铃响了。伴随着上课铃,我们班大名鼎鼎的数学龙老师向我们走来了!
她手中拿着一本数学课本、几叠作业本和一本练习册。只见她熟练地将练习册递到了一位同学手中,说道(能不“说”,不用“说”。此处可直接用动作描写替代“说”):“你去把这六道题写在黑板上,写在二号本上。”接着,她又一个转头,对我们说:“限时五分钟啊,我看谁做得最快,谁就是小老师!”话音未落,我们便拿起了本子唰唰写了起来。不出几分钟,便有人写完了,那人疾步跑上讲台,将手中的红笔迅速递给了数学老师。一眨眼的工夫,又有一群同学涌到了老师面前。老师见这乌涣涣的人群,对第一位同学说:“你去给其他同学改一下。”其他同学顿时露出了失望的神情。几十秒,所有同学的作业就全部改完了。
老师很快开启了新的上课内容。只见她面带笑容,一脸神秘地说(问):“我们班谁会倒立?请举手!”我们班噤声一片,没有人举手。但很快,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到了讲台附近。那人二话不说,立刻做出了倒立的姿势,教室里立刻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老师脸上的笑容更盛了,只见她写出了一个分数:“你们看,这个分数的分母和分子是不是和那位同学的脚和手一样?我们如果把它倒过来,它是不是脚在上,手在下?”还未说完,台下就起了一阵笑声,“你们继续看数学课本,它们两个相乘是不是等于一?”她边讲边将腿故作劈叉状,并将手指在了分数上。老师又讲了一会儿,她用各种奇妙、抽象的比喻让知识点仿佛变成了一加一那么简单。
“叮铃铃、叮铃铃”,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老师布置完作业,便又随着下课铃声走出了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