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网描写季节九月内容页

人物描写——动作描写

2025-09-11 11:38:58 描写九月

人物描写——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动作描写,可以让人物性格自然地从行动里流露出来,让角色更为鲜活、立体、可信。

动作描写技巧:

①突出个性化

每个人的动作都带有自身的性格、习惯等特点。比如一个细心的人,可能会“把文件角仔细地捋平,然后才放进文件夹”;一个急躁的人,可能“猛地把文件塞进去,拉链都没拉好就往外走”。

待我们都辞别了走出房间,弘一法师伸两手,郑重而轻捷地把两扇门拉上了。随即脱下那件大袖的僧衣,就人家停放在寺门内的包车上,方正平帖地把它摺好包起来。——叶圣陶《《弘一法师与印光法师》》

作者抓住弘一法师的动作特点,使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弘一法师的庄重、认真,形神毕肖地表现出弘一法师的高僧形象。


②体现连贯性与目的性
 
动作往往是一连串的,要写出动作的先后顺序和目的。比如“他走到书架前,踮起脚尖,仔细地扫视着每一层,手指轻轻拂过书脊,最终停在一本旧书上,小心翼翼地抽了出来”,一系列动作“走”“踮”“扫视”“拂”“抽”,体现出他找书的过程。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

作者连续使用动词“攀”“缩”“倾”,将父亲爬月台的困难和努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课铃一响,揣纸条,戴帽子,围三绕围巾,立刻走人,上滑竿。——林斤澜《滑竿教授》

③结合细节,细化动作

不能只笼统地写“他跑了”“她哭了”,要加入细节。如“他像一阵风似的,双臂快速摆动,脚下生风,朝着终点线狂奔而去,额前的碎发被风吹得凌乱地贴在汗湿的额头上”,通过“双臂快速摆动”“脚下生风”“碎发贴在额头”等细节,把“跑”的状态写得更具体。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又从柜子里取出一瓶奶奶没有动过的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兑点起子,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烙熟了。——汪曾祺《黄油烙饼》

作者通过“倒”“取”“启”“挖”“抓”“兑”“擀”等几个动词,形象地展现出妈妈做黄油烙饼的整个过程。

他取来一只活蟹,两指掐住蟹匡,任它双螯乱舞,轻轻把脐掰开,咔嚓一声把蟹壳揭开,然后扯碎入口大嚼,看得人无不心惊。——梁实秋《蟹》

作者用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捉蟹、吃蟹的技巧之娴熟。


④融入人物状态与环境
 
动作不是孤立的,要和人物的情绪、身体状态以及周围环境结合。比如“她听到那个消息,手里的杯子‘哐当’一声掉在地上,茶水溅了一地,她却浑然不觉,身体晃了晃,脸色瞬间变得惨白,踉跄着扶住了旁边的桌子才站稳”,结合“杯子掉落”“身体晃动”“脸色惨白”等,体现出她的震惊。

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老舍《我的母亲》

作者抓住母亲动作的特点,表现出母亲内心的痛苦,以及放女儿出嫁的坚强。


⑤精准选择动词
 
动词是动作描写的核心,要选用最能体现人物特点、最具表现力的动词。比如写“他拿起书”,若要体现急切,可改为“他一把抓过书”;写“她走路”,若要体现优雅,可写“她袅袅婷婷地踱步”。

梁实秋下滑竿,直奔教室,脸上微笑,可见不当做苦差使。他不看学生,从长袍兜里掏出一张长条小纸条,扫一眼,就开讲。——林斤澜《滑竿教授》
“扫”字表现出梁实秋上课干脆利落的特点。

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

借助修辞让动作更形象。如“他的拳头捏得咯咯响,像一头被激怒的野兽,眼睛里仿佛要喷出火来”,用“野兽”“喷火”的比喻,突出愤怒的状态。

只见猫一溜烟似的唏哩哗喇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梁实秋《猫的故事》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野猫逃跑的样子比作新婚夫妻去度蜜月,用诙谐的语言表现出野猫逃跑的狼狈,也表现了野猫逃跑的速度之快。

TAG标签:动作人物
再来一篇
上一篇:气味描写练习:童年记忆中的一种气味下一篇:【写作妙招】:动作描写小妙招,作文精彩离不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