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化最适合学生阅读的版本)
场面描写中的三个
很值得重视的要素
我们来学习场面描写中三个很值得重视的要素。分别是:
环境要素不可缺。
语言描写能点亮画面。
细节描写往往来自于想象。
先来讲环境要素不可缺。
环境要素不可缺的主要原因,是它能带来清晰的画面感。
我们来比较两个句子,就能看出环境要素对于画面感的重要性。
一个小男孩赤着脚往前走。
一个小男孩赤着脚,在温热的水泥地上往前走。
第一个句子中有主体有动作,是有一定画面感的,但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人物形象,他的周围都是空白的画布;第二个句子多了个环境类的具体事物“温热的水泥地”,一下子就把画布填满,这画面有了整体感,顿时清晰了很多。
在第二个句子中,环境要素只是表现为一个词组,就已经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以想象在场面描写中,如果我们把环境要素做成浓墨重彩的描写,那效果将会更强烈。
关于场面描写中的环境描写,还有三个要点要讲。
1 风格强烈的环境描写,能为主体的行为添加许多美感和意义。
2 让主体和环境发生互动,能有效地引导我们把环境要素写出更强的感染力。
3 如果所写的场面是个很普通的环境,我们可以借助光线、空气、风来做出有感染力的环境描写。
第一个要点:风格强烈的环境描写,能为主体的行为添加许多美感和意义。
来看这个例子:
田野间,弟弟站在江水翻涌的河堤上,夕阳柔柔地裹住他,像芦苇荡中的丹顶鹤。小弟把小手捂成海螺状,微微耸起身,深吸着瑟瑟的秋风,一个嘹亮的长音牢牢地抓住秋风,在水面上,在麦子草坡间飘荡——
“姐,你能中,准能中!”
冷风正凶,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归巢的鸟儿,染红了小弟伫立的身影。
在这个熟悉的段落中,环境描写浓墨重彩,风格强烈。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原本普通的行为也变得精彩了。
第二个要点:让主体和环境发生互动,能有效地引导我们把环境要素写出更强的感染力。
还是在这个例子中,作为主体的弟弟,和环境要素有着多处互动,比如,“弟弟站在江水翻涌的河堤上”“夕阳柔柔地裹住他”“深吸着瑟瑟的秋风,一个嘹亮的长音牢牢地抓住秋风”,这些设计都能让环境要素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如果觉得自己对环境描写做得不够好,可以尝试这个技巧。
第三个要点:如果所写的场面是个很普通的环境,我们可以借助光线、空气、风来做出有感染力的环境描写。
来看另一个例子:
我抬起视线看妈妈,她的头发还没来得及梳,几缕散在侧脸,她却没有在意。她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绳间,系好了扣,又拉了一下试试松紧,然后很满意地笑了笑。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已从窗户溢入,停驻在她的侧脸,碎金一般华丽。阳光映着她已有几丝皱纹的脸,显得格外亲切、祥和。
在这个场景描写,情节发生的环境是屋子里,环境普通,作者就借助了光线来把环境描写写出了感染力,给了人物形象一个完美的烘托。
光线、空气、风这几种环境要素,几乎是万能的,不仅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可以可以使用,而且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想象力,为它们添加形容词,你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它们在作文中就是什么样的。
然后来讲:语言描写能点亮画面。
来看一个例子:
寂静的深夜里,皎洁的月光洒在树上,整栋楼黑黑的,只有这里还亮着灯。父亲还在埋头苦干工作。
走近窗口,看到了父亲的脸:高高的颧骨、深陷的眼球、干燥的皮肤。父亲英俊的脸经过岁月的磨砺变得这般苍老,让我心中不由得涌出一股痛楚之情。父亲不经意看到了我,立刻停下手中的工作,抬起头来,笑着问我:“你怎么来了!”
在这个例子中,虽然只有一句语言描写,但是这句语言描写让整个场景变得鲜活了起来。这就是语言描写在场面描写中的魅力。如果把这句语言描写删除,这段场面描写的效果就会削弱很多。
对比:
寂静的深夜里,皎洁的月光洒在树上,使这些树显得苍白,整栋楼除了这里都已熄灯了。父亲还在埋头苦干工作。
缓缓走近父亲,不经意看到了父亲的脸:高高的颧骨、深陷的眼球、干燥的皮肤。父亲英俊的脸经过岁月的磨砺变得这般苍老,心中不由得涌出一股痛楚之情。
请注意,我讲的是“语言描写能点亮画面”,这句话有个前提,那就是得先有个画面。也就是说:语言描写单独出现时并没有这么好的效果,需要和其他描写配合在一起,出现在合适的位置,才能点亮画面。
在这个例子中,语言描写之前,使用了多种描写。
有环境描写:
寂静的深夜里,皎洁的月光洒在树上,整栋楼黑黑的,只有这里还亮着灯。
有肖像描写:
走近窗口,看到了父亲的脸:高高的颧骨、深陷的眼球、干燥的皮肤。
有动作描写:
父亲不经意看到了我,立刻停下手中的工作,抬起头来,笑着问我
这里并不是说语言描写一定要放在多种描写之后,重点是让语言描写和别的描写结合起来使用。
最后来讲:细节描写往往来自想象。
来看一个例子:
走着走着,我发现妈妈手里的伞一直往我这边倾斜,我这边安然无恙,可妈妈的半边身体暴露在雨中,已经被雨淋得湿透了。妈妈浅棕色大衣的袖口滴着水,滴答滴答地打湿了摇晃在她身侧的黑色皮包。我的鼻子不禁一酸。这时大风更猛烈地向我们刮来,我更贴近了妈妈,心中暗暗告诫自己:“以后我再也不埋怨妈妈了。”
这段例文中有个富有感染力的细节描写,那就是:
妈妈浅棕色大衣的袖口滴着水,滴答滴答地打湿了摇晃在她身侧的黑色皮包
细节描写往往表现力很强,用在场面描写中效果突出,也很能展示描写水平。
可是,当我们用逻辑思维去追究,会发觉文中的“我”在那种环境下,是看不到这个细节的。
这里不是在否定小作者,其实很多细节描写都经不起逻辑推敲。
这里是想说,细节描写虽然常常表现为视觉类描写,但往往和观察无关,而是依靠想象写出来的。
细节描写与我在上个视频中讲解的“从细微处起笔”有共同之处,当我们写到一个事物的细微处,往往都是凭借想象在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