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网描写自然环境内容页

【学法指导】小说“三要素”之——环境描写(一)

2025-08-16 09:42:48 环境

【学法指导】小说“三要素”之——环境描写(一)

“环境描写”

小说中会说话的背景板


  “那天没有月亮,天黑洞洞的,因为刚下过雨,天还有点阴森,空气里也是湿漉漉的。就在这时……”你是否也会被这样的故事情节吸引?总想一探在那个神秘的雨夜究竟发生了什么?这就是小说中“环境”的魅力。


环境描写的分类


  环境描写通常分为两类内容:自然环境(如季节、气候、山水草木)、社会环境(如时代背景、地域风俗、建筑风貌)。

  比如《孔乙己》里 “咸亨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短短一句就勾勒出清末江南小镇的市井风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既展现了百草园丰富的自然景物,也暗示了童年鲁迅在其中自由嬉戏的快乐时光。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看似在说 “景”,实则在讲 “事” 和 “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交代环境的特点,搭建文本背景

  阅读小说,就像是在看电影,小说中的环境,就是电影中的布景。当一个布景搭建好后,所有的人物都只能在其中活动。因此,环境并非是简单的景物叠加,而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与情节的发展。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想让《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发生,它的环境就必须是寒冬,因为这样的环境才能让她想要划亮火柴,如果是阳春三月或炎炎盛夏,小女孩也不会想要取暖。

  再举一个课文中的例子,《故乡》开头写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几句不仅点明了冬天、乡村的时间地点,更用 “阴晦”“萧索” 暗示了当时农村的破败和作者的悲凉心情。

  所以,当我们拿到文本后,首先根据环境描写圈画能展现其特点的词汇,确定故事情节发生的背景。

(二)渲染环境的氛围,奠定活动基调

  氛围是一种能让读者感受到的整体情绪状态。它不是具体的事物,却能让你在阅读时产生相应的感受。就像你走进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感觉一样。不同的环境能营造出或紧张、或温馨、或诡异的氛围,让读者身临其境。

  比如本文开头的那段话,就是很多年前流行节目《张震讲鬼故事》的一段节选,文本借环境巧妙地渲染出了阴森、恐怖的氛围,为后文“阿飘”的出现奠定了活动的基调。

  同学们分析环境描写渲染的氛围时,总是与环境特点混淆,但其实二者也有区别,环境的特点是大多时候是具象的,而氛围是抽象的。比如“天空乌云密布,树又高又密……”中天色黑,树木密,这是特点;借此感受到了“阴冷、恐怖”的感受,这是氛围。

(三)烘托人物的心情,让环境活起来

  王国维语:“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往往都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是能够照见人物心情的一面“镜子”。

  在鲁迅的《故乡》中,少年闰土的出现伴随着“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样明朗优美的环境,烘托出“我”与闰土初次相见时的欣喜与美好感受;而二十年后再见,故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萧条破败的环境,映照出“我”面对物是人非时的悲凉与惆怅 。

  当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这一点,有时候也喜欢剑走偏锋——以乐景衬哀情。比如《天净沙·秋思》,全诗都是萧瑟、破败之景,中间却穿插一句“小桥流水人家”,唯一的明丽温馨确是别人家的,让这位“断肠人”更是愁绪满怀。

  这一知识点的运用,同学们也一定要注意答题时用词的精准,还是用上文的例子,“天黑、树高”,这是环境特点,“恐怖”是氛围,而当你表述心情时,词汇就应该选取“害怕”。

  这些细节点,往往是答题丢分的致命处,词语的混乱表达,也是影响答案美观的重要因素。


  环境描写作为小说文本的“三要素”之一,其多重功能的发掘与解读,是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内在逻辑与艺术价值的重要路径。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若能系统运用上述方法解析环境描写的文本功能,不仅可提升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更能为创作优秀文学作品奠定基础,因为,读与写永远都是不分家的。

TAG标签:环境
再来一篇
上一篇: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答题技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