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代背景,奠定基调
作用:通过描写时间、地点、季节、天气等,为故事提供时空坐标,暗示社会背景或人物处境。
例句:鲁迅《故乡》开篇“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通过阴冷的冬景,暗示故乡的萧条与人物内心的悲凉。
渲染氛围,烘托情感
作用:通过景物的色彩、声响、动态等,营造特定氛围,暗示人物心情或推动情节发展。
例句:老舍《骆驼祥子》中“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以雨景的冷酷呼应社会的不公,强化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推动情节,埋下伏笔
作用:环境细节为后续情节发展提供合理性或暗示矛盾冲突。
例句:《智取生辰纲》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通过极端炎热的天气,迫使杨志与军士矛盾激化,为晁盖等人下药“卖酒”埋下伏笔。
刻画人物,深化主题
作用:通过环境与人物的互动,凸显人物性格或命运,揭示文章主旨。
例句:《孤独之旅》中“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以明丽的自然景象烘托杜小康战胜困境后的成长,暗示“磨难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象征隐喻,升华意境
作用:用自然景物象征抽象情感或哲理,增强文章的深度与感染力。
例句:朱自清《背影》中“暮色苍茫,天边的云彩渐渐暗淡”以暮色象征离别的惆怅,深化父子情深的主题。
二、满分答题技巧:四步分析法
技巧:快速在文本中划出所有自然环境描写句,标注其位置(开头/中间/结尾)。
第二步:分析描写手法
常用手法:
感官角度:视觉(颜色、形态)、听觉(声音)、嗅觉(气味)、触觉(温度)。
描写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细描、比喻/拟人等修辞。
观察视角:定点观察(固定位置)、移步换景(随人物移动)、俯视/仰视等。
第三步:结合文本关联
联系上下文:环境描写与人物、情节、主题的关联性。
对比分析:同一环境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暗示人物命运或情感转折。
第四步:套用答题模板
通用模板:
作用+手法+效果
“本句运用(手法),通过(描写内容),(作用),(效果)。”
示例:
“文中‘北风呼啸,枯枝在寒风中颤抖’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描写冬日的严寒,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寂,为下文‘他蜷缩在角落发抖’的情节做铺垫。”
三、高频题型及解题策略
题型1:分析某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例题:(2023·江西中考)《守望》中“松柏在雨天有雨水滑落,像流下的泪”有何作用?
解析:
1.手法:比喻(雨水比作泪)。
2.内容:描写雨天墓地的肃穆与哀伤。
3.作用:①渲染悲凉氛围;②暗示逝者安息,生者哀思;③为后文“守望”情感升华铺垫。
答案:
“本句运用比喻手法,将雨中松柏的雨水比作泪水,生动描绘了墓地的肃穆与哀伤,既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又暗示生者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为后文‘守望’的情感升华奠定基调。”
题型2:比较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差异
例题:对比《故乡》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的描写目的。
解析:
前者:通过萧索的荒村,暗示故乡的衰败与人物的悲凉心境,深化主题。
后者:以生机勃勃的景物,表现童年的快乐,反衬三味书屋的压抑。
答案:
“前者通过萧索的自然环境,反映故乡的破败与人物内心的苍凉;后者以明丽的自然景物,表现童年的无忧无虑,二者均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情感,但前者侧重社会现实,后者侧重个人回忆。”
题型3:补写环境描写
例题:在《最后一课》结尾,韩麦尔先生写下“法兰西万岁”,请补写环境描写。
技巧:
1.呼应主题:结合“爱国”主题,选择象征性的景物(如国旗、阳光)。
2.情感匹配:悲壮中带着希望,可用“窗外的梧桐树在风中摇曳,仿佛在为亡国哀悼,但最后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法兰西万岁’的字迹上”。
答案: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法兰西哭泣,但倔强的阳光穿透云层,照亮了黑板上未干的‘法兰西万岁’,那字迹在光晕中愈发清晰,像一面永不倒下的旗帜。”
四、实战演练与答案解析
题目:(2025·模拟题)阅读《第一支钢笔》第⑥段划线句,分析其作用。
原文片段:
“风越刮越大,雨越下越急,雨点噼噼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雨水冲刷着马路。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只有公共汽车偶尔经过。远处除了几根电线杆子,就迷迷蒙蒙地看不清楚什么了。”
解析步骤:
1.定位:环境描写在故事开端,描写暴雨中的场景。
2.手法:
感官:听觉(“噼噼啪啪”)、视觉(“迷迷蒙蒙”)。
技巧:白描(“抽打”“冲刷”)、对比(“只有公共汽车”突出无人)。
3.关联:
情节:推动“我”冒雨等车、最终决定靠自己挣钱买钢笔的行动。
人物:烘托“我”内心的孤寂与决心。
4.模板应用:
“本句通过‘雨点抽打树叶’‘迷迷蒙蒙的远处’等白描,渲染了暴雨的狂暴与环境的荒凉,既为后文‘我’决定靠自己挣钱买钢笔的情节做铺垫,又暗示了家庭经济的拮据,凸显了主人公的坚强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