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警惕的是近年新趋势:环境描写作为独立意象的题目变多。比如2022年浙江卷要求分析“反复出现的月光”,这就超出传统作用范畴,得补充“象征意义”和“情感载体”两条。另外“结构”作用容易被轻视,其实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风雪”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学生总把“交代背景”和“渲染氛围”混淆,其实前者偏客观(如《孔乙己》中咸亨酒店布局),后者重主观(如《药》里坟场阴冷)。最好用真题对比说明,比如把《边城》的开篇环境描写和《骆驼祥子》暴雨描写对照讲。
按“人物-情节-主题-结构-情感”五维框架整理,每个作用配一道真题佐证,比如“暗示命运”这条用《祝福》祥林嫂之死的例子,很多人没发现柳妈说话时的油灯昏暗描写就是伏笔。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时代特征):
作用: 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提供特定的时空舞台和社会环境,奠定全文基调。
真题示例/说明: 如小说开篇常描写特定的季节、天气、地域风貌(如江南水乡、黄土高原)、建筑特色(如深宅大院、破败茅屋)等。考题常问“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此点是必答项。 (例:某年真题分析某古镇环境描写的作用,明确点出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代背景)
二、渲染特定的气氛(或营造特定的氛围):
作用: 通过描写景物、天气、光线、色彩、声音等,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出或欢快、或紧张、或恐怖、或凄凉、或宁静、或压抑等情感基调,感染读者。
真题示例/说明: 这是高考最常考的作用之一。如描写“阴风怒号,乌云密布”渲染压抑恐怖气氛;描写“阳光明媚,鸟语花香”营造欢快宁静氛围。考题常直接问“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或“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例:分析某段描写暴风雨的环境描写,其核心作用就是渲染紧张、压抑、危机四伏的气氛)
三、烘托(或反衬)人物的心情、性格、心理活动:
pay_read_line 当前卡片暂时不支持哦
作用: “一切景语皆情语”。环境常常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明媚的景色可能烘托喜悦,阴沉的天气可能烘托忧郁;恶劣的环境可能烘托人物的坚韧,安逸的环境可能反衬人物的不安或空虚。
真题示例/说明: 这是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关系的关键点。考题常问“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有何作用”。要注意区分“烘托”(环境与人物的情感色调一致)和“反衬”(环境与人物的情感色调相反)。 (例:真题中分析主人公在得知噩耗后看到的“灿烂阳光、嬉戏孩童”,其作用就是以乐景反衬哀情,突出其内心的巨大悲痛)
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为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下伏笔):
作用: 特定的环境往往是情节转折或人物行动的直接诱因。例如:一场大雨阻断了道路,改变了行程;特定的地形为伏击提供了条件;节日的氛围促成了某种行为等。
真题示例/说明: 考题可能问“某处环境描写在情节上有何作用”。需要联系上下文,看它是否直接引发了后续事件或为关键转折提供了可能性(铺垫/伏笔)。 (例:分析小说中描写“山路崎岖陡峭,雾气弥漫”的环境,其作用之一是为后文人物迷路或发生意外(情节转折)埋下伏笔)
五、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结局:
作用: 通过具有象征意义或预示性的环境描写,隐晦地暗示人物未来的遭遇或故事的结局。如凋零的落叶、凄凉的秋风、暮色四合、残破的景象等。
真题示例/说明: 这类描写往往比较含蓄,需要结合人物处境和主题进行解读。考题可能要求分析其深层含义或象征意义。 (例:在描写一个处境艰难的人物时,反复出现“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其作用之一就是暗示人物凄凉、悲苦的命运走向)
六、象征或暗示社会背景、时代特征(深化主题):
作用: 环境描写可以超越具体的场景,成为特定社会状况、时代精神或某种抽象观念(如压迫、希望、腐朽、新生)的象征。如“铁屋子”象征封建社会的禁锢,“暴风雨”象征革命风暴。
真题示例/说明: 这是环境描写深化主题的重要途径。考题常问“环境描写有何象征意义”或“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需要结合文本的时代背景和主旨。 (例:分析鲁迅小说中“灰暗的天空”、“萧索的荒村”等描写,其作用常指向象征当时封建、落后、压抑的旧中国社会)
七、揭示(或深化)作品的主题:
作用: 环境不仅是背景,它本身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对世界的看法。对特定环境的刻画(如自然与人的关系、环境的变迁、特定场所的样貌)往往直接服务于主题的表达。
真题示例/说明: 这是环境描写作用的最终落脚点之一。在回答环境描写的作用时,最后常要点明其对主题的贡献。 (例:描写工业污染下的河流与村庄,其核心作用之一就是揭示环保主题,批判发展中的破坏行为,呼吁人与自然和谐)
八、作为行文的线索(或串联情节):
作用: 有时,特定的环境要素(如一条河、一座山、一种天气现象、一个地点)会反复出现,贯穿全文,起到组织材料、串联情节的作用。
真题示例/说明: 相对前几点考频稍低,但若环境要素反复出现且有明显结构作用,需指出。考题可能问“某物(如‘雨’)在全文中的作用”。 (例:小说中“老槐树”多次在不同情节节点出现,其作用之一就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不同时空的故事)
九、丰富作品的意蕴,增强艺术感染力(或审美价值):
作用: 生动、细腻、富有特色的环境描写本身就能带给读者美的享受或情感冲击,使作品更加丰满、更具可读性和艺术魅力。
真题示例/说明: 这是环境描写的基本功能之一,通常在回答作用时作为补充点,尤其在描写特别精彩或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时要点出。 (例:分析散文中对江南水乡的优美描绘,其作用就包括展现地域风情,增强文章的意境美和画面感,提升艺术感染力)
十、暗示人物的身份、地位或处境:
作用: 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如住所的陈设、办公室的布置、周围的环境状况)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其社会地位、经济状况、职业特点、生活品味或当前的生活/精神状态。
真题示例/说明: 常与烘托人物心情作用结合考查。考题可能要求分析人物居所环境描写的作用。 (例:描写破败漏雨的茅草屋和简陋的家具,其作用之一就是暗示人物贫穷、落魄的生活处境;描写豪华别墅和精致摆设,则暗示人物富有的社会地位)
答题技巧与注意事项
紧扣文本: 所有作用分析都必须基于原文的具体描写,不能脱离文本空谈理论。
结合语境: 同一处环境描写在不同位置(开头、中间、结尾)作用侧重点可能不同,要联系上下文分析。
综合考量: 一处环境描写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全面思考,分点作答(通常按重要性排序)。
术语准确: 使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暗示命运”、“象征社会”、“深化主题”等规范术语。
指向明确: 在阐述作用时,要具体说明“渲染了什么气氛”、“烘托了谁的什么心情”、“推动了什么情节”、“象征了什么”等,避免笼统。
掌握这十个作用,并在练习中灵活运用,就能有效应对高考语文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各类分析题。祝你学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