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网描写自然环境内容页

“环境描写”36技法,给人物安个“家”,写作不可少

2025-07-16 07:31:30 环境

“环境描写”36技法,给人物安个“家”,写作不可少

“环境描写”36技法

作者:Ashida

    所谓环境描写,给人物安个“家”,就是写东西时,咋把人物往环境里一搁,就让人觉得“嗯,这地儿就该是他待的”。说白了,就是给人物安个靠谱的家,环境描写得跟上趟。关键是得练。找个你熟悉的人,试试用其中一种法子给他“安个家”,写个百十来字,慢慢就摸着门道了。写作这事儿,不怕慢,就怕站,动笔就比想半天强。

    1.先把眼睛能瞅见的写透

    核心:环境里最扎眼的物件、颜色、布局,直接往人物身上靠。

    仿写建议:学汪曾祺写茶馆,先写八仙桌、盖碗茶、墙上的字画,再写掌柜的在哪儿拨算盘。照着这路数,先列环境里3个最显眼的视觉元素,再写人物在这些元素中间干啥。

    文:李婶的裁缝铺就俩字——挤挺。墙根摞着半人高的布料,红的像过年的炮仗,蓝的像村头的小河,都用细麻绳捆着。靠窗的缝纫机掉了块漆,露出底下的铁色,跟李婶手上的老茧一个模样。她总坐在缝纫机前,戴着副镜片厚得像瓶底的眼镜,针脚走得比她说话还利索。阳光从窗棂钻进来,照在她花白的鬓角上,倒比布料上的金线还亮堂。

    2.用声音给环境贴标签

    核心:环境里常有的声音,得跟人物的身份、习惯挂钩。

    仿写建议:参考老舍写胡同,磨剪子锵菜刀的吆喝、小贩的叫卖,都是胡同的魂。你写个修鞋铺,就先想铺子里常有的声音——钉鞋掌的叮当声、砂轮磨鞋底的沙沙声,再写修鞋师傅咋跟这声音打交道。

    文:老张的修鞋摊支在菜市场口,铁砧子敲起来能盖过讨价还价的嚷嚷。他锤鞋钉时总眯着眼,锤子落下去“当”一声,鞋钉就乖乖站好,跟他训孙子似的。旁边的收音机永远开着,咿咿呀呀的评剧混着钉鞋声,倒比戏园子里还热闹。有回收音机没响,排队的大妈都问:“老张,你这摊没那‘咿呀’声,鞋都修得不香了。”

    3.嗅觉渗透法:气味跟着人物走

    核心:环境里的味儿,得是人物身上带出来的,或者跟他的营生绑在一块儿。

    仿写建议:学鲁迅写药铺,“药香”俩字一出来,华老栓的形象就立了一半。你写个糕点铺,先琢磨是甜香、面香还是烤炉的焦香,再写掌柜的身上是不是总沾着这味儿,连打哈欠都带点糖渣子气。

    文:巷尾的糖画摊一摆开,空气里就飘着股焦糖味,黏糊糊的,能把路过的小孩脚脖子都粘住。王大爷捏糖人时,鼻尖总挂着层细汗,围裙上蹭的糖渍硬邦邦的,跟他手里的糖稀一个德行。他吹糖人时腮帮子鼓得像含着俩枣,气儿从嘴里出来,裹着糖香,连旁边的老槐树都像多开了两朵花。

    4.摸得着的环境才贴心

    核心:环境里的物件是软是硬、是凉是烫,得跟人物的动作、性格对上。

    仿写建议:看看沈从文写湘西的吊脚楼,木头的温润、石板路的冰凉,都跟人物的赤脚、草鞋有互动。你写个木匠铺,就写刨子摸起来光不光、木头茬子扎不扎手,再写木匠师傅的手咋跟这些东西较劲。

    文:老周的木匠铺里,啥都带着股糙劲儿。刨子把被磨得溜光,跟他掌心的纹路嵌得严丝合缝。刚锯开的松木方子带着松油味,摸上去潮乎乎的,他总用袖口擦一把,木渣子就粘在他蓝布褂子上,跟星星似的。有回给小孙子做木马,他摸了摸木马的耳朵,突然笑了:“这木头像你爷爷的骨头,硬气,但经得住摸。”

    5.环境里藏着酸甜苦辣

    核心:环境里能尝到的(或让人联想到味道的)东西,得跟人物的经历、喜好沾边。

    仿写建议:学汪曾祺写高邮鸭蛋,筷子一扎冒油,那股子咸香就勾着人。你写个咸菜铺,就写坛子里的咸菜是酸是辣,掌柜的尝咸淡时咋皱眉头,连他说话都带着股腌菜的脆劲儿。

    文:赵奶奶的咸菜坛子在厨房摆了半面墙,玻璃盖一掀,酸气能呛得人直眨眼。她总拿手帕擦坛子口,擦得比自家桌子还亮。有回给邻居送新腌的萝卜干,用竹篮装着,篮子沿还沾着点红辣椒面。“尝尝,”她往人手里塞,“酸中带点辣,就像咱这辈子,不就这么个味儿?”

    6.光往哪儿照,人物就往哪儿站

    核心:环境里的光线(明、暗、暖、冷),得能衬出人物的脾气、处境。

    仿写建议:看张爱玲写房间,阳光斜斜地照进来,能照出灰尘,也照出人物的落寞。你写个书房,就想是阳光满室还是灯光昏黄,读书人是在亮处还是暗处,光咋在他身上留影子。

    文:陈老师的书房就一扇小窗,太阳好的时候,光像根细绳子,从窗缝里钻进来,刚好落在摊开的教案本上。字是用蓝钢笔写的,一笔一划,跟陈老师的腰板一样直。他总坐在靠窗的藤椅上,背对着光,头发白了大半,倒被照得有点发亮。有回学生去送作业,见他正对着光看教案,影子投在墙上,像棵弯不了的老槐树。

    7.颜色说了算,人物跟着颜色走

    核心:环境里的主色调,得跟人物的性格搭调——热烈的人配亮色,沉静的人配素色。

    仿写建议:学莫言写高粱地,一片红得晃眼,透着股野性。你写个绣娘的屋子,就想是红绸子多还是青丝线多,绣娘穿啥颜色的衣裳,跟这些颜色咋呼应。

    文:刘姐的绣坊里,绿线堆得最多,浅绿像刚抽芽的柳,深绿像老井水。她总穿件月白色的褂子,坐在绿线中间,手里的绣花针穿来穿去,倒像只白蝴蝶在草丛里飞。墙上挂着她绣的荷叶,绿得能拧出水,有人说:“刘姐,你这绿比咱村后坡的草还精神。”她就笑:“人老了,就得多沾点绿,不然跟霜打了似的。”

    8.冷热都是人物的心情

    核心:环境的温度(凉、暖、湿、燥),得能暗示人物的心境或生活状态。

    仿写建议:参考萧红写北方的冬天,冷得能冻掉鼻子,透着股苍凉。你写个锅炉房,就写热气咋冒,司炉工脸上的汗珠子,温度咋让他说话都带喘。

    文:老王管的锅炉房,冬天里跟蒸笼似的。他总光着膀子,脊梁上的汗顺着皱纹往下淌,滴在烧红的煤块上,“滋啦”一声就没了。门外头冰天雪地,屋里的铁管子烫得能烙饼。他常说:“人啊,就得像这炉子,心里有火,外头再冷也不怕。”有回煤快烧完了,他守着半温的炉子,说话都带了点颤音,跟炉子里的火苗似的没了底气。

    9.摸上去的感觉,就是人物的感觉

    核心:环境里物件的质感(光滑、粗糙、柔软、坚硬),得跟人物的经历、习惯对上。

    仿写建议:学朱自清写父亲的背影,青布棉袍、黑布马褂,那布料的厚实感透着父亲的朴实。你写个老农的炕头,就写炕席是糙的还是滑的,被子是硬的还是软的,老农躺上去咋舒坦。

    文:二柱家的炕沿被磨得溜光,跟他手上的老茧磨出来的包浆一个样。炕上铺的苇席破了个洞,用布条子缝着,像他膝盖上打补丁的裤子。他总爱在炕头抽烟袋,烟杆是枣木的,被攥得发亮。有回孙子问:“爷,这炕沿咋比我脸还光?”他磕磕烟袋锅:“人磨东西,东西也磨人,磨着磨着就亲了。”

    10.摆啥物件,就是啥人

    核心:环境里的摆设(家具、杂物、小摆件),得是人物生活的“证据”。

    仿写建议:看杨绛写书房,书桌上的砚台、墙上的字画,都透着主人的学问。你写个理发师的铺子,就写理发椅、剃刀、墙上的旧海报,咋跟理发师的手艺、年纪挂钩。

    文:马师傅的理发铺就一张转椅,皮面裂了好几道缝,露出里头的棉花,跟马师傅脸上的皱纹似的。墙角立着个铁皮柜,第一层摆着剃刀,刀鞘是牛角的,磨得发亮;第二层堆着老式发油,铁盒上的字都模糊了。最显眼的是墙上贴的海报,上面的明星梳着油亮的大背头,海报边卷了角,马师傅总用图钉把它摁平,跟摁住自己不服老的脾气似的。

    11.环境里的花花草草,跟着人物长

    核心:环境里的植物(花、草、树、菜),得跟人物的性格、喜好同频。

    仿写建议:学汪曾祺写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跟爱荷人的品性呼应。你写个独居老人的院子,就写他种的是泼辣的月季还是文静的兰草,他咋侍弄这些花草。

    文:张奶奶的院子里,仙人掌长得比人高,浑身是刺,却年年开嫩黄的花。她总蹲在仙人掌旁边择菜,手指头被扎了也不吭声,就像扎到的是别人。有回邻居说:“张奶奶,种点软和的花多好。”她摸着仙人掌的刺:“这东西好,不娇气,跟我似的,没人疼也能活。”

    12.环境里的猫猫狗狗,是人物的“另一半”

    核心:环境里的动物(宠物、家畜),得跟人物的关系铁,能衬出人物的孤独或热闹。

    仿写建议:参考老舍写祥子拉车,旁边的小母马是他的伴儿。你写个守鱼塘的老汉,就写他养的狗、猫,咋跟他一起守夜、吃饭,动物的习性咋跟老汉像。

    文:老耿守着鱼塘边的小棚子,身边总跟着条黄狗,狗的耳朵缺了一块,跟老耿缺了颗门牙似的,看着都有点憨。老耿撒网时,黄狗就蹲在棚子门口,尾巴拍着地,跟打拍子似的。夜里冷,老耿就把狗搂进被窝,狗呼出的气热乎乎的,跟他孙子小时候似的。有回狗跑丢了,老耿撒网都没力气,网扔出去歪歪扭扭的,跟他耷拉的嘴角一个样。

    13.环境里的“老物件”,刻着人物的岁数

    核心:环境里用了多年的老物件,得带着时间的痕迹,跟人物的年纪、经历呼应。

    仿写建议:学贾平凹写老房子,门轴的吱呀声、墙上的年画,都透着岁月的劲儿。你写个老教师的家,就写用了几十年的教案本、钢笔、藤椅,咋跟他的教龄、皱纹一块儿变老。

    文:周老师的案头摆着个搪瓷缸,红漆写的“奖”字掉得只剩个“大”,跟他额头的皱纹一样模糊。缸子用了三十年,比他教过的最老的学生岁数都大。他总用这缸子泡浓茶,茶渍结在缸底,黑得发亮。有回搬家,儿女要扔,他抱在怀里跟抱孙子似的:“这缸子知道我教过多少学生,比你们清楚。”

    14.环境越挤,人物越“实在”

    核心:环境的狭小、拥挤,能反衬人物的勤劳、节俭,或生活的不易。

    仿写建议:看陆文夫写美食家,厨房小得转不开身,却藏着各种调料,透着烟火气。你写个小贩的推车,就写车上堆的东西咋挤,小贩咋在里头腾挪,挤出生活的劲儿。

    文:刘婶的煎饼车跟个万花筒似的,鏊子占了一半,旁边挤着面酱瓶、葱花盒、鸡蛋筐,连车把上都挂着塑料袋,装着擦桌子的抹布。她在车边转来转去,脚底下像踩着轮子,煎饼果子在她手里翻得比陀螺还溜。有回城管来撵,她麻利地把车往胡同里一拐,东西晃悠着没掉一样,跟她这辈子经的事儿似的,再挤也能扛过去。

    15.环境越空,人物越“有戏”

    核心:环境的宽敞、空旷,能衬出人物的孤独、安静,或内心的开阔。

    仿写建议:参考沈从文写边城的渡口,开阔的河面、孤零零的白塔,透着人物的单纯。你写个守林人的木屋,就写周围的林子多密,木屋多小,守林人咋在空旷里找事儿干。

    文:老秦的木屋藏在林子深处,四周静得能听见松针落地的声儿。屋里就一张床、一张桌,桌子对着门,门外是望不到头的绿。他总坐在桌前擦猎枪,枪身擦得能照见人影,跟他眼里的光一样亮。有回儿子来接他回城,他站在门口望林子,林子大得能吞了人,他的影子投在地上,小得像片叶子。

    16.外面啥天气,人物啥心情

    核心:环境里的天气(晴、雨、阴、雪),得跟人物的情绪同频。

    仿写建议:学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秋雨淅淅沥沥,透着悲凉。你写个等待儿女回家的老人,就写窗外的雨咋下,老人的眼神咋跟着雨丝飘。

    文:李奶奶总在雨天扒着窗台望。雨点子打在玻璃上,跟她掉的眼泪似的,一串接一串。院里的石榴树被淋得耷拉着叶子,像她没精打采的样子。要是放晴了,她就搬个小马扎坐在树底下,阳光照得她眯着眼,跟揣了块暖手宝似的。有回儿子打电话说要回来,头天还是阴天,第二天一早就出了太阳,她拍着大腿笑:“老天爷都知道我盼啥。”

    17.啥季节,就有啥人啥样

    核心:环境的季节特征(春的花、夏的蝉、秋的叶、冬的雪),得跟人物的活动、状态挂钩。

    仿写建议:看茅盾写白杨礼赞,黄土高原的秋天,白杨的挺拔透着坚韧。你写个种果园的,就写春天咋剪枝,夏天咋浇水,秋天咋摘果,季节咋跟着他的汗珠子变。

    文:老杨的苹果园,春天里满树的花,白得像堆雪,他就蹲在树下疏花,手指头沾着花粉,跟刚抹了胭脂似的。夏天太阳毒,他戴个草帽,草帽沿的布条被晒得褪了色,跟他胳膊上的皮肤一个色。秋天摘苹果时,他总往兜里塞个熟透的,咬一口,汁水顺着下巴流,笑得比苹果还红。冬天园子里光秃秃的,他就扛着锄头转,说是给果树“挠痒痒”,其实是怕它们寂寞。

    18.动静对比里,人物更鲜活

    核心:环境里的声音(嘈杂vs安静),通过对比突出人物的特点。

    仿写建议:学鲁迅写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园子里的虫鸣鸟叫和书屋里的读书声,对比出不同的氛围。你写个在菜市场看书的老人,就写周围的吵嚷和老人的安静,咋形成反差。

    文:王大爷总在菜市场的角落里看书,周围是“便宜卖了”的吆喝,是秤杆碰撞的叮当,他却能捧着本线装书,看得眼睛都不眨。有回卖鱼的老张嗓门大了点,他抬头瞪一眼:“你这声儿,把书里的字都吓跑了。”老张笑他:“您这书里有啥?比我这鱼还鲜?”他晃晃书:“这里头的动静,比你们这热闹瓷实。”

    19.香臭、浓淡对比,人物更有辨识度

    核心:环境里的气味(香vs臭、浓vs淡),用对比显出人物的特别。

    仿写建议:参考钱钟书写饭店,油烟味和香水味混在一块儿,透着世俗气。你写个在化肥厂上班的女工,就写厂里的刺鼻气味和她家里的花香,咋对比出她对生活的心思。

    文:秀兰在化肥厂上班,身上总带着股呛人的味,同事们都笑她“自带化肥”。可她家窗台上摆着三盆茉莉,花开的时候,屋里香得能醉人。她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换衣服,再给茉莉浇水,手指头轻轻碰花瓣,跟碰着啥宝贝似的。有回邻居说:“你这身上的味儿,跟家里的花反差也太大了。”她就笑:“正因为外头呛,才得在家里养点香的,不然人不就熏坏了?”

    20.颜色撞一撞,人物更突出

    核心:环境里的颜色(冷暖、明暗对比),让人物在色彩里立起来。

    仿写建议:看莫泊桑写项链,舞会上的华丽衣饰和女主的朴素,对比出她的渴望。你写个穿红衣裳的老太太在白墙根晒太阳,红与白的对比,咋显出她的精神。

    文:李奶奶爱穿件红棉袄,就算天不冷,也总披在身上。她常坐在胡同口的白墙根下,墙皮掉了几块,露出里头的黄土。红棉袄在白墙跟前一晃,跟朵移动的山丹丹似的。有回孙子说:“奶奶,您这红衣裳太扎眼了。”她拍拍棉袄:“人老了,就得穿点亮堂的,不然跟墙皮似的,风一吹就掉渣。”

    21.盯住一个小物件,写透人物的心思

    核心:环境里的一个小细节(比如掉漆的门把手、磨破的袖口),放大了写,藏着人物的故事。

    仿写建议:学朱自清写父亲的背影,聚焦父亲爬月台时的动作细节,透着父爱。你写个母亲的针线笸箩,就写里头的顶针、线头、旧剪刀,咋藏着她的操劳。

    文:妈的针线笸箩里,有个铜顶针,边缘被磨得圆圆的,上面的小坑坑都被磨平了,跟她眼角的皱纹一样,深了却不扎人。顶针总在她右手指头上转,缝被子时,“哒哒”地敲着布面,跟打鼓似的。有回我要给她买个新的,她把旧顶针往笸箩里一扔:“这玩意儿认人,新的来了,针脚都走不直。”

    22.环境在动,人物跟着动

    核心:环境不是死的(比如流水、刮风、飘动的窗帘),人物的动作跟着环境的动态走。

    仿写建议:参考孙犁写白洋淀,风吹芦苇荡,小船在里头穿行,人物的动作跟环境的动势合一。你写个河边钓鱼的人,就写水波咋晃,鱼竿咋动,钓鱼人咋跟着调整姿势。

    文:老郑钓鱼总在河湾子,芦苇被风吹得东倒西歪,他的草帽也跟着晃。鱼漂在水面上一点一点,像他下巴上的胡子在动。有回起风了,鱼漂被吹得斜着跑,他跟着往旁边挪,脚底下的石头滑了一下,差点坐进水里。他骂了句“这风跟孩子似的淘”,手却把鱼竿握得更紧了,跟跟风较劲似的。

    23.环境静得能结冰,人物的静更有力量

    核心:环境特别安静(比如深夜的书房、空无一人的教室),人物的静能显出专注或孤独。

    仿写建议:看冰心写夜晚的庭院,月光、树影,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你写个深夜备课的老师,就写钢笔划过纸的声、窗外的虫鸣,咋衬出他的专注。

    文:王老师总备课到后半夜,办公室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台灯的光打在教案本上,字一行行排得整整齐齐,跟他站在讲台上的样子一样。窗外的蝉鸣都歇了,只有笔尖划过纸的“沙沙”声,像春蚕在啃桑叶。他揉眼睛的时候,眼镜滑到鼻尖上,也懒得推,就那么眯着眼看,跟静悄悄的夜融在了一块儿。

    24.人物一动,环境就“活”了

    核心:通过人物的动作,带出环境的特点(比如扫地时扬起的灰尘、倒水时溅出的水花)。

    仿写建议:学契诃夫写套中人,别里科夫关门、戴帽子的动作,带出他封闭的生活环境。你写个擦桌子的茶馆掌柜,就写他咋擦,桌子上的水渍、木纹咋显出来。

    文:刘掌柜擦桌子总用块蓝抹布,一擦就“哗啦”一声,桌上的茶渍跟着转圈,像在跳秧歌。他擦得快,胳膊甩得跟打鼓似的,木桌子上的纹路都被擦得发亮,能照见他的影子。有回新来的伙计学他擦,擦得慢,他就骂:“你这不是擦桌子,是给桌子挠痒痒!”说着抢过抹布,“哗啦”一下,桌上的杯子都跟着颤,跟他的暴脾气一样有劲儿。

    25.人物眼里的环境,就是他心里的世界

    核心:从人物的眼睛看出去,环境的样子跟着他的心情、性格变。

    仿写建议:参考狄更斯写雾都孤儿,孤儿眼里的伦敦,跟富人眼里的不一样。你写个刚进城的农村姑娘,就写她看高楼、看车流,眼里的好奇、胆怯咋让环境变样。

    文:小花头回进城,站在十字路口,看汽车跑得比村里的拖拉机还快,轮子转得像风车,她就攥紧了手里的布包,包带勒得手心发红。高楼在她眼里跟摞起来的大山似的,把天遮得只剩条缝。路边的霓虹灯闪啊闪,她觉得比家里过年的灯笼还热闹,可热闹里透着股生分。有个骑电动车的差点撞着她,她吓得往后跳,脚底下的地砖冰凉,跟她心里的慌一个样。

    26.聊着聊着,环境就出来了

    核心:通过人物的对话,说出环境的特点(比如“这屋子咋这么冷”“你家的花养得真好”)。

    仿写建议:学老舍写茶馆,茶客的对话里,藏着茶馆的规矩、胡同的事儿。你写两个老太太拉家常,就写她们咋说天气、说院子里的树,带出环境。

    文:张婶和李婶蹲在墙根晒太阳,张婶指着院里的石榴树:“你看你家这树,今年结的果比去年多。”李婶笑:“可不是,我天天给它浇淘米水,跟伺候孙子似的。”张婶摸了摸墙:“你这墙也该抹抹了,都掉渣了。”李婶叹口气:“儿子说开春就弄,这冬天风大,抹了也白搭。”风从墙头上刮过,吹得石榴树的叶子“沙沙”响,像在听她们说话。

    27.环境里的东西,暗指人物的命运

    核心:环境里的某个物件或景象(比如残烛、断桥、枯树),象征人物的处境或结局。

    仿写建议:看曹禺写雷雨,闷热的天气象征着压抑的家庭关系。你写个独居老人的屋子,就写桌上的旧座钟停了,象征着时间在他这儿慢了下来。

    文:赵大爷屋里的座钟停了三年,指针卡在两点十五分,跟他老伴走的时间一个样。钟摆上积了层灰,像蒙着层眼泪。他总说:“钟停了好,省得听着滴答滴答的,闹心。”有回孙子想给他修,他摆摆手:“就让它歇着吧,跟我似的,动不动也没啥意思了。”窗外的老槐树落了叶,枝桠光秃秃的,跟座钟的指针一样,指着没了指望的天。

    28.环境像个比喻,照着人物的样子

    核心:把环境比作一个东西,这个东西的特点跟人物像(比如把喧闹的集市比作大舞台,人物是台上的角儿)。

    仿写建议:学鲁迅写铁屋,把封闭的社会比作铁屋,人物在里头挣扎。你写个菜市场的小贩,就把菜市场比作啥,小贩在里头咋混。

    文:王婆说,菜市场就是个大戏台,她的菜摊就是她的角儿。早上天不亮就搭台子(摆菜),中午人多了就唱大戏(吆喝),傍晚收摊就是谢幕。她的菜摆得齐整,菠菜挨着火腿,西红柿靠着黄瓜,跟戏台上的生旦净末丑排着队似的。有回下雨,别人的菜都乱了阵脚,她的菜摊还跟列队的兵似的,她说:“戏台不能乱,乱了就没人看了。”

    29.反复出现的环境元素,成了人物的“标签”

    核心:环境里某个元素总出现(比如老人总坐在老槐树下、教师总拿着那支钢笔),成了人物的一部分。

    仿写建议:参考海明威写老人与海,老人总出海,大海成了他的宿命。你写个总在路口下棋的老头,就写路口的石墩、围观的人,咋成了固定搭配。

    文:李大爷的棋盘就搁在路口的石墩上,石墩被磨得溜光,跟他的棋盘一个样。每天下午三点,他准到,自带小马扎,往石墩旁一坐,跟上班打卡似的。围观的人也准时来,有站着的,有蹲着的,把石墩子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有回石墩被卡车蹭了块皮,李大爷心疼得摸了半天:“这老伙计,跟我下了十年棋,比我儿子还亲。”

    30.环境变了,人物也跟着变

    核心:环境的变化(比如老房子拆迁、院子里的树死了),带动人物的情绪、状态变化。

    仿写建议:看迟子建写家乡的变化,河流、房屋的变,带出人物的回忆与失落。你写个住了一辈子的老胡同要拆,老人咋看拆房的场景,心里咋想。

    文:胡同要拆的那天,老周站在自家门口,看着推土机“轰隆隆”地碾过隔壁的墙,烟尘起来的时候,他拿手挡了挡,手却抖得厉害。院里的那棵石榴树,昨天还好好的,今天就被挖倒了,树根带着土,像他被揪起来的心。他摸了摸门框,这门框他摸了五十年,木头的纹路都记在心里。现在纹路还在,可门框要没了,他的手悬在半空,不知道该往哪儿放。

    31.光变了,人物的“脸”也变了

    核心:环境里的光线随时间、天气变化(比如日出到日落、阴天转晴),人物的样子、心情也跟着变。

    仿写建议:学莫泊桑写羊脂球,马车里的光线变化,映出不同人物的嘴脸。你写个在田里干活的农民,从晨光熹微到烈日当头,他的影子、汗珠子咋变。

    文:老根在田里割麦子,天刚亮时,太阳在东边刚冒头,他的影子拉得老长,跟他手里的镰刀似的弯着。日头升高了,影子缩到脚边,像团黑疙瘩,他的脊梁也弯得更厉害了,汗珠子从额头上滚下来,砸在麦秆上,“啪”的一声。到了晌午,太阳直愣愣地照着,他的脸被晒得通红,跟熟透的麦穗一个色,他却咧着嘴笑,因为影子里多了个送饭的老婆子。

    32.眼耳口鼻手一起上,环境更立体

    核心: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揉一块儿写,环境像真的能摸得着、闻得到。

    仿写建议:参考阿城写棋王,写吃蛇肉时的香、辣、嫩,多感官齐上。你写个包子铺,就写包子的白(视觉)、蒸笼的热气(触觉)、面香(嗅觉)、咬下去的烫(味觉)、吆喝声(听觉)。

    文:张记包子铺一开门,白花花的包子在笼屉里挤着,跟胖娃娃似的(视觉)。掀开笼屉,热气“腾”地冒出来,扑在脸上暖洋洋的(触觉),面香混着肉香,能勾着人往店里钻(嗅觉)。咬一口,汤汁烫得舌头直打转,却舍不得松嘴,鲜得能把舌头吞下去(味觉)。张师傅一边翻笼屉一边喊:“刚出笼的——”声音裹着热气,比包子还暄腾(听觉)。

    33.不说透的环境,让人物更有想象空间

    核心:环境里有些东西不写全,留个尾巴,让读者猜,人物的性格也跟着朦胧。

    仿写建议:学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写环境只露一角,藏着的部分让读者想。你写个女人的梳妆台,只写半支口红、一本没翻开的日记,不写她是谁,让读者猜她的故事。

    文:窗台的玻璃瓶里插着半支玫瑰,花瓣有点蔫了,像打了个哈欠。旁边压着张纸条,字迹娟秀,只写了“周三”两个字,墨水有点晕,像是被眼泪泡过。窗帘拉了一半,阳光从缝里钻进来,照在地板上的一双拖鞋上,一双朝东,一双朝西。屋里静悄悄的,只有座钟在“滴答”,像是在数着没说出口的话。

    34.多人共处的环境,人物在互动中显特点

    核心:环境里不止一个人(比如办公室、教室、集市),通过人物间的互动,显出各自的性格。

    仿写建议:看《红楼梦》写大观园,姐妹们在园子里作诗、斗嘴,每个人的性子都在环境里活起来。你写个办公室,就写同事间咋说话、咋做事,桌上的绿植、文件咋跟着他们的性格走。

    文:会计室里,老王的桌子永远堆着账本,整整齐齐跟砖头似的;小李的桌上摆着多肉,胖乎乎的,跟他说话的语气一样软。老王算账时总敲算盘,“噼里啪啦”响,小李就戴耳机听音乐,手指头在键盘上跳。有回小李的多肉被风吹倒了,老王头也没抬:“搁我这儿,账本压着,吹不倒。”小李捡起多肉笑:“王哥,您这账本比石头还硬,可没我的肉肉招人疼。”

    35.地方味儿浓,人物更“接地气”

    核心:环境里的地域元素(方言、特色建筑、饮食),让人物带着“这地儿”的烙印。

    仿写建议:学老舍写北京胡同,儿化音、四合院、炸酱面,都是北京的魂。你写个四川茶馆,就写竹椅、盖碗茶、摆龙门阵的方言,咋透着川味儿。

    文:李伯的茶馆在成都的巷子里,竹椅子摇起来“嘎吱”响,跟他说的四川话一样带劲儿。盖碗茶的盖子一刮,“嚓”的一声,茶沫子就开了,他总说:“这茶跟人一样,得刮一刮才出味儿。”茶客们摆龙门阵,嗓门比茶馆外的麻将声还大,说的啥“巴适”“安逸”,跟巷子里飘的火锅味一样,一闻就知道是成都。

    36.环境里的“时代物件”,写透人物的年代感

    核心:环境里有时代特征的物件(比如粮票、旧收音机、BB机),让人物带着过去的影子。

    仿写建议:参考路遥写《平凡的世界》,墙上的标语、自行车、的确良衬衫,都是那个年代的记号。你写个退休工人的家,就写墙上的奖状、旧粮本、老式自行车,咋跟他的工龄、经历挂钩。

    文:老郑的五斗柜上摆着个“三转一响”里的收音机,红漆壳子掉了块皮,却擦得锃亮。他总在晚饭前拧开,“吱啦”两声后,里头就传出“新闻和报纸摘要”,跟他年轻时候听的一个调。柜里还压着几本粮票,黄纸的,印着“全国通用”,他说:“这玩意儿比现在的银行卡金贵,那时候没它寸步难行。”儿子要扔,他就瞪眼睛:“这是我的青春,你懂个啥?”

    注意事项(通用版)

    1.别为了写景而写景:环境是给人物服务的,写的每一笔都得能往人物身上靠,没用的就删。

    2.少用形容词堆砌:别老说“美丽的”“可爱的”,多写具体的东西——比如不说“美丽的花”,说“花瓣上沾着露珠,风一吹就滚下来”。

    3.让环境“动”起来:要么有人在环境里做事,要么环境本身有变化(风动、水流),别写死景。

    4.符合人物身份:农民的家不会摆着钢琴,老师的桌上大概率有教案,别瞎编。

    5.用细节打动人:一个掉漆的杯子、一道磨亮的门槛,比大段抒情管用。

    6.感官别单一:光写看见的不行,得想想能不能加上声音、味道、触感,让读者“身临其境”。

    7.别贪多求全:写环境挑最能代表人物的1-2个点写透,比啥都写但啥都没写明白强。

    8.注意前后呼应:前面写屋里有盆月季,后面可以写人物浇花的动作,让环境和人物始终“互动”。

TAG标签:人物环境写作
再来一篇
上一篇:描写环境清幽的句子,形容环境清幽的短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