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网描写自然环境内容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环境描写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环境描写之手法(自然环

2023-02-03 09:36:50 环境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环境描写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环境描写之手法(自然环境)

一、把握概念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

【以《红楼梦》中的选段为例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

街市

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


大门

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宏伟的外观)

荣禧堂

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讲究的布局)

屋内陈设

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其馀陈设,自不必细说。(华贵的陈设)

进饭场景

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繁琐的礼节)

【概括社会环境特点的角度】

“时”的角度

“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比如“抗战时期”。 

“地”的角度

“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人”的角度

“人”指人物,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团结友善)等角度分析。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厘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冷漠的,等等。

“事”的角度

“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因素,比如“商品经济大潮”“竞争激烈”等。

“物”的角度

主要指建筑物的特点,还有一些独具时代或地域色彩的器物、摆设等。

“俗”的角度

指社会风气、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软”环境特征。

二、例题精选
红 岩(节选)
罗广斌   杨益言

在这暗无天日的集中营里,竟有个图书馆,真是想不到的事。

“成岗,你知道么,这里有图书馆!”说完,刘思扬才看见成岗手里也拿着一本书。原来,成岗是从另一个人手中得到的。
成岗微笑着,没有讲话。

坐在旁边的一个人,这时低声插进来说:“这里的图书馆,书很多。”

牢狱里一片静寂,鸦雀无声,刘思扬缓步走到牢门边,发现,几乎每个牢房,每个人,都在静静地看书。他立刻醒悟了:这里不仅有复杂的斗争,而且有顽强的学习。在渣滓洞的时候,他就曾经想过,如果在集中营里能够读书,他一定要好好地把自己武装起来。失去自由,但不能失去思想,他深深地觉察到战友们专注的学习,正是一种顽强的战斗。

为什么阴森恐怖的白公馆里,会有图书馆呢?刘思扬不解。但他也初步想到,这一定是战友们多年来斗争的收获。

上午的放风时间终于到了,刘思扬和成岗一先一后地跟着胡浩,用最平静而缓慢的脚步,向图装书馆走去。刘思扬发觉自己的心扑通通地直跳,如同去参加一项冒险活动似的,情绪紧张起来。

图书馆设在一间普通的牢房里。光线微弱,仅有一个很小的窗户,这房间在楼房的背面,很不引人注目,门是锁着的,管理图书的人还没有来。

“图书管理员是老袁。”胡浩介绍说,“他马上会来。”

刘思扬记得:老袁是从上饶集中营辗转押来的,但是连他的真实姓名,敌人也不知道。在楼上,成岗就给他介绍过,但是不知道他是图书管理员。

一会儿,老袁来了,开了门,先走进去,坐在借书登记的桌边,没有说话。

一踏进房间,成岗和刘思扬都嗅到一股霉臭的味道。到处是灰尘、蜘蛛网,仿佛他们不是进入一间图书馆,而是进入一座荒废已久的古堡。满目破旧的书刊废纸,胡乱堆积在摇摇欲坠的书架上。书架大而且多,塞满了房间,叫人连气都喘不过来。书架之间,只留着勉强能过人的通道。通道的地板上,也堆满发黄的陈旧杂志。借书的人,只能置身在书架的挤压之下,站在废纸丛中,勉强寻找自己需要的书。偏偏这些书籍都没有编号和分类,堆在一起,被尘埃盖着,一取书,那厚厚的灰尘就飞扬起来,变得满屋烟尘,灰雾蒙蒙。

刘思扬一进屋,就连连打了几个喷嚏,站在门口不知所措。为什么大家让灰尘盖满书架,而不打扫一下?图书管理员为什么不把书籍整理出来,至少也该把乱堆在地下的破书废纸收拾干净呀。

胡浩和成岗,已经挤进书架丛中去了。他们一走动,屋子里便灰尘四起。刘思扬迟疑了一下,但是多时未读书而产生的强烈欲望支持、怂恿着他,使他不顾一切地钻进尘埃中去……

刘思扬还想再找一找,可是灰尘使他呛咳得厉害,再也待不下去,只好退到图书馆门口。他把书交给老袁,对方没有接,只把借书登记册推到他面前,让他自己签名登记,一句话也没有说。

刘思扬翻开《哲学辞典》,愉快地读着那些许久未曾读到的东西,他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之感,就像和多年不见的朋友,在患难中重逢似的。他匆匆地翻阅着,心里很自然地想到,要是渣滓洞的战友们也有这样的书读,那才好咧!刘思扬放下了,端坐着。牢房里很安静,大家都在读书。

过了一阵,刘思扬又拿起那本《罗亭》。这本书是土纸印的,灰褐色的封面已经破旧,被补过的。扉页上,有一行楷书的毛笔字:“文优纸劣,特请珍惜。”

是谁的题字?刘思扬诧异起来。他好奇地翻着翻着,瞥见书页的土纸中夹杂着几页白纸,赶快把白纸翻出来,原来,有人把书上的破损、缺页,全部用蝇头小楷在白纸上补写出来。刘思扬把扉页的字迹和蝇头小楷比较了一下,是同一个人写的。谁这样耐心,这样认真,这样严肃地叮咛别人,又这样以身作则地爱惜书籍?

过了一会儿,刘思扬又从成岗手里得到了一本书,他飞快地翻阅起来,看见这本生活书店战前发行的书籍里,有着好些插图,其中并有一幅精美的马克思的画像。忽然,一个念头涌上心来,刘思扬回头低声说道:

“胡浩,可以找到笔和纸吗?”

胡浩点了点头。

下午放风以后,刘思扬偷偷接过胡浩递给他的一支切去了大半截笔杆的毛笔,和一小块墨,还有一张折小了的白纸。

刘思扬躲在房角里,用背掩蔽着自己的动作,牙齿轻轻咬湿笔尖,唾液拌合着墨,在白纸上临摹着那张马克思的像。

他慢慢画地着,画得相当像。然后,用留下的饭粒,把画像贴在已经破旧的书的封面上。刘思扬十分愉快、兴奋,一种使人陶醉的火热的激情,不断在他心头冲动。因为他几乎从每一件事,都得到启示,这里多年斗争的传统,成了给予他无穷力量的泉源。夜里,刘思扬失眠了。兴奋使他久久地不能睡去,他静静地躺着,合上眼,心里却翻开了无穷的回忆、联想、希望……快到半夜,同牢房的人,打着鼾,深深地睡熟了,刘思扬的脑子还十分清醒。下楼来不到两天,他已经看见了、知道了那么多新的事情,真的,就像个才上战场的新战士,他被周围的事物吸引得眼花缭乱,心潮激荡,不能控制自己了。

(节选自《红岩》第二十三章,有删改)

当成岗和刘思扬进入图书馆以后,作者是如何描写图书馆恶劣环境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与解析

①调动感官,从嗅觉视觉的角度来描写图书馆的恶劣环境,如一踏进图书馆,成岗和刘思扬便闻到“一股霉臭的味道”,看到图书馆里“到处是灰尘、蜘蛛网”。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图书馆比作“一座荒废已久的古堡”,突出图书馆环境的恶劣。③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图书馆中的书“胡乱堆积在摇摇欲坠的书架上”,书架塞满了房间,书籍上堆着厚厚的灰尘,表现出图书馆环境的恶劣。④侧面描写,通过刘思扬进入图书馆后“连连打了几个喷嚏”“不知所措”等反应和感受来衬托图书馆环境的恶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能力。答案一般采用如下模式,景物描写的手法,加景物描写的特色,加景物描写的作用。

本题对图书馆的恶劣的环境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可以说使用了各种技巧,主要包括嗅觉视觉的角度,修辞手法的使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比如“首先一踏进房间,就嗅到一股霉臭的味道”,属于感官的角度; “满目破旧的书刊废纸,胡乱堆积在摇摇欲坠的书架上。书架大而且多,塞满了房间,书架之间,只留着勉强能过人的通道”“通道的地板上,也堆满发黄的陈旧杂志”“一取书,那厚厚的灰尘就飞扬起来,变得满屋烟尘,灰雾蒙蒙”都属于视觉描写,同时也可叫做正面描写;“刘思扬还想再找一找,可是灰尘使他呛咳得厉害”可知,“呛咳得厉害”属于环境太恶劣导致人本能的发出反应,这是侧面描写。总之,手法加分析,也就是列举实例,条理清晰即可。

一、把握概念

1.描写技巧

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虚实结合(“实”指现实存在的事物,“虚”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②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工笔(精雕细刻、浓墨重彩,也叫细描)、细节描写。

③色彩的渲染、衬托等。

2.修辞角度

借助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排比、通感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3.写景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从形、声、色、味等角度对景物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平视,等等。

③写景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由外向内(或由内向外)等。

【例1】阿城《溜索》文中节选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原文段落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描写技巧角度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既有粗笔勾勒整体气势,又有“亮亮”“隐隐”等细处着墨,突出峡谷险峻气势,这是白描与细描相结合手法

写景角度

感觉角度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是视觉;“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是听觉;“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是感觉,为内心感受

观察角度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可见是以壁顶为观察点的定点观察

写景顺序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是仰视,“俯望那江……不敢向下看”是俯视,可见,写景顺序是由高到低;从“怒江自西北天际……一派森气”可以看出写景顺序是由远及近

【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运用白描和细节描写相结合手法,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运用衬托的手法,描绘出驮队身处悬崖绝壁时的险境,表现了对驮队中人员英勇无畏精神的赞扬

【例2】分析此处景物描写的手法。

原文段落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艄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描写技

巧角度

“渐闻橹声欸乃”,在河中能听到“橹声”,说明周围很静,橹声欸乃,船头水声,断续语声,声音多而杂,正是这行船中的琐碎细小之声反衬出周围环境的“异样地宁适”,以声衬静

修辞角度

“碧波像大匹软缎”是明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碧波的舒展柔软

写景角度

感觉角度

“渐闻橹声欸乃”“船头的水声,船艄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是听觉;“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是视觉;“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是触觉,视觉听觉触觉相结合写景,有声有色

观察角度

站在船上定点观察

写景顺序

先看到波浪,后看到两岸山色,观察角度由近及远

【答案】①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声、人语声反衬“异样地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②站在船上赏景,观察角度由近及远,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的角度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二、即学即练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

(有删改)

分析文中画线段落景物描写的手法及其作用。

答案与解析

这一段话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吸收”“气息”等词将水田拟人化,把“带着铧印的泥土”比喻成“刚切开的梨子”,写出了那条水沟被填平之后梨花屯美丽的水田风光,表现了人们对美好和谐的环境的向往。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既要点出环境描写的手法,又要分析运用这种手法的作用。这一段中,写水田的“吸收”“气息”,赋予物以人的动作与气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像”是比喻的标志,把“带着铧印的泥土”比喻成“刚切开的梨子”。这一段话通过对挖错的水沟被填平之后的水田风光的描写,表明了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

TAG标签: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再来一篇
上一篇:小说环境描写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环境描写之手法(自然环境)下一篇:仿写——环境描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