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网描写季节九月内容页

人物“动作描写”写作方法“36”式

2025-09-09 09:28:30 描写九月

人物描写方法
人物“动作描写”写作方法“36”式
“动作描写”写作法36式

写人写事最怕啥?人物站在那“像根木头”,只说 “很生气”“很开心”,却没半点动作,读者根本“看”不见人。其实让人物“活过来”的秘诀就俩字:动作。好的动作描写不是 “他做了什么”,而是 “他怎么做得”。比如同样是 “喝水”,小孩可能 “捧着杯子猛灌”,老人可能 “端着杯子慢慢抿”,光这一个动作,人物的年龄、性格就全出来了。

今天把动作描写梳理成36种实用招法:“基础拆解、细节强化、情感融入、场景适配、特殊技巧”5大类,再给5种结构技巧、6个避坑注意事项。简单的例子,深刻的道理,不用背理论,跟着片段学仿写,你笔下的人物立马能“动起来、立得住”。

一、36 种核心写作方法:从 “写动作” 到 “写活人物”,招招落地

动作描写的核心不是 “堆动作”,而是 “让动作替人物说话”,年龄、性格、情绪、身份,全藏在抬手、弯腰、转身这些小动里。36种方法按 “由浅入深、由基础到进阶” 排列,新手可从第一类开始练,循序渐进。

(一)基础动作拆解法(6 种):先把 “动作写具体”,别只写 “做了什么”

很多人写动作就一句“他做饭”“她写字”,干巴巴没灵魂。基础拆解的关键是 “把一个动作拆成‘步骤+细节’”,像拍慢镜头一样,写出 “怎么动、动的时候有啥反应”。

1. 分解动作:把 “连贯动作” 拆成 “一步步小动作”
一串步骤,拆得越细,越真实。
方法:选一个日常动作(如扫地、系鞋带、开瓶盖),按 “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拆成 3-5 个小步骤,每个步骤写清 “手 / 脚 / 身体怎么动”。
片段:妈妈从冰箱里拿出西红柿,放在砧板上,右手拿起菜刀,左手按住西红柿的顶部。她先从西红柿中间切了一刀,分成两半,再把每一半的蒂挖掉,然后顺着纹路切成薄片。切的时候,刀刃碰到砧板,发出 “笃笃笃” 的声音,偶尔有汁水滴在砧板上,她随手用抹布擦了擦。
2. 连续动作:写 “不间断的动作链”,推动情节走
连续动作,让读者跟着 “动起来”。

方法:围绕一个 “目的”(如赶时间、找东西、帮忙),写 5-8 个连贯动作,不用加多余解释,靠动作展现紧张 / 急切 / 从容。
片段:小明摸了摸裤兜,空的;又翻了翻上衣口袋,还是没有。他慌了,蹲下身,把手伸进书包侧兜,扒拉里面的纸巾和公交卡,没看到钥匙。他站起来,挠了挠头,突然想起早上放茶几上了,转身就往家跑,拖鞋跑掉了一只,他也没顾上捡。
3. 交替动作:写 “手、脚、身体配合的动作”,避免 “单部位动”
人做事时手脚往往一起动,交替描写才真实。

方法:聚焦一个需要 “多部位配合” 的动作(如包饺子、打篮球、骑自行车),分别写 “手怎么动、脚怎么动、身体怎么配合”。
片段:小丽左脚踩在脚踏上,右脚蹬地,车身往前一滑,她赶紧把右脚收上来踩住另一个脚踏。双手握住车把,身体微微前倾,遇到小石子路,她屁股离开车座,双腿轻轻抬起,过了石子路,又坐稳,双脚继续交替蹬着,头发被风吹得贴在脸上,她腾出一只手把头发捋到耳后。
4. 主次动作:“主要动作 + 次要动作” 结合,突出重点
次动作能烘托情绪。

方法:先确定 1 个主要动作(如打电话、写作业、炒菜),再加 1-2 个次要动作(身体的小动作、对周围物品的触碰),体现人物状态。

片段:小刚握着手机,指尖有点用力,把手机壳捏得微微变形。“王老师,我今天有点发烧……” 他说着,右脚尖在地上蹭来蹭去,把一块小石子踢得老远。挂了电话,他长长舒了口气,抬手抹了把额头的汗,虽然没发烧,手心却全是汗。

5. 辅助动作:写 “动作前后的准备 / 收尾动作”,让场景完整
收尾,让动作有始有终。

方法:写一个核心动作(如炒菜、缝衣服、修玩具)时,加上 “准备阶段的动作” 和 “完成后的动作”,让过程更完整。
片段:奶奶找出针线盒,从里面挑了根和衣服颜色相近的线,眯着眼穿针,试了三次才把线穿进去,打了个小结。她把掉了扣子的衣服铺在膝盖上,用手指按住扣子,针线从衣服反面穿过来,再从扣子眼里穿回去,来来回回缝了十几针。缝好后,她剪断线,用手拽了拽扣子,确定结实了,才把衣服叠好放在床头。
6. 反向动作:写 “没做成的动作”,体现犹豫 / 失败 / 意外
不是所有动作都能成功,反向动作更能展现人物的犹豫或意外。

方法:设定一个 “想做但没做成” 的动作,写 “抬手 / 伸脚→停顿 / 收回→表情 / 反应”,突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片段:小女孩看到路边的小狗,眼睛亮了,慢慢伸出手,想摸它的头。离小狗还有两厘米时,她突然停住了,想起妈妈说 “陌生的狗别碰”,手僵在半空,犹豫了一下,又慢慢缩了回来,嘴巴抿成一条线,盯着小狗看了好一会儿,才转身跟着妈妈走了。
(二)细节强化(8 种):给动作 “加细节”,让人物 “立起来”

基础动作写清楚后,要加 “细节滤镜”—— 比如手部的老茧、动作的声音、力度的轻重,这些细节能暴露人物的年龄、职业、习惯,比直接说 “他是老工人” 更有力。

7. 手部细节:聚焦 “手的样子 + 动作”,暴露身份与习惯
手是 “第二张脸”,写好手的动作,人物身份立马清晰。

方法:写动作时,先描 “手的特征”(老茧、疤痕、指甲、肤色),再写 “手怎么动”,让手和动作呼应。
片段:修车大爷蹲下身,粗糙的手握住自行车链条,指关节上布满老茧,虎口处还有一道浅浅的疤痕。他用手指拨了拨链条,发现卡住了,从工具箱里拿出小扳手,拇指和食指捏着扳手,轻轻拧了拧螺丝,再把链条往齿轮上归位,用手转了转脚踏,确定没问题了,才站起来,拍了拍手上的灰。
8. 脚部细节:用 “脚的动作” 补全人物状态,不忽略下半身
很多人只写手,忘了脚,脚的动作能丰富人物的情绪表达

方法:结合场景写 “脚的动作”(踮脚、跺脚、蹭脚、踢腿、走姿),让脚的动作和上半身动作配合,展现整体状态。

片段:小宇站在单元门口,脚尖踮起来,往楼下看了看,没看到妈妈的身影,又放下脚跟,右脚在地上蹭来蹭去,把地砖上的灰尘蹭出一个小圆圈。等了几分钟,他有点着急,双脚交替着跺脚,“咚咚” 响,刚跺了两下,看到妈妈的身影,立马停住,踮着脚挥起手:“妈妈!”
9. 身体协调:写 “头、肩、腰、背的配合动作”,避免 “只动手不动身”

人做事时身体会跟着协调,写全身体动作,人物更立体。

方法:写动作时,加入 “头的转动、肩的耸动、腰的弯曲、背的挺直” 等细节,让动作更连贯自然。
片段:小李蹲下身,双手抓住箱子的两边,肩膀往下沉了沉,腰慢慢弓起来,箱子被抬到膝盖高度时,他头往左边偏了偏,避开箱子的棱角,再用劲把箱子扛到肩上,背挺得笔直,一步一步往楼梯走,每走一步,肩膀都微微晃一下。
10. 工具互动:写 “人与工具的配合动作”,体现熟练程度

人做事离不开工具,动作的熟练与否,全在 “人与工具的互动” 里。

方法:写 “拿起工具→使用工具→放下工具” 的动作,突出 “握工具的姿势、使用时的力度、工具的反应(如声音、晃动)”。

片段:学霸小张拿起钢笔,拇指和食指捏着笔杆,中指托在下面,笔杆倾斜 45 度。笔尖碰到纸时,他手腕轻轻移动,笔画流畅,写 “捺” 的时候,手腕微微往上提,笔尖顿了一下再出锋。写错一个字,他拿出橡皮,用指尖捏着橡皮的一角,轻轻擦了擦,纸没破,字迹也擦干净了,再继续往下写。

11. 环境反应:写 “动作带来的环境变化”,让动作有 “痕迹”

动作不是孤立的,会影响周围环境,环境的变化能证明动作的真实性。

方法:写动作时,加一句 “动作带来的环境反应”(如物品移动、声音、掉落、痕迹),让动作更有 “存在感”。
片段(扫地):妈妈拿着扫帚,从客厅角落开始扫,扫帚尖贴着墙根,把灰尘和头发扫到一起。扫到沙发底下时,她把扫帚柄斜着伸进去,来回划了几下,扫出一团毛线和一个饼干渣。扫完后,她用簸箕接住灰尘,倒进垃圾桶,垃圾桶里的垃圾袋鼓了一点,她拍了拍扫帚上的浮尘,靠在墙角。
12. 声音配合:给动作 “加声音”,让读者 “听见” 动作

动作自带声音,声音能让动作更生动,有画面感。

方法:写动作时,加入 “动作发出的声音”(不用复杂拟声词,用 “笃笃、沙沙、咚咚” 等常见词),声音和动作同步。

片段(煎鸡蛋):爸爸把油倒进平底锅,“滋啦” 一声,油热了,他拿起鸡蛋,在锅边磕了一下,“咔嚓” 一声,蛋壳裂了,双手把蛋壳掰开,蛋液流进锅里,“滋 ——” 的一声,蛋液慢慢凝固,他用铲子翻了个面,鸡蛋边缘煎得金黄,发出 “滋滋” 的轻响。

13. 速度变化:用 “动作快慢” 体现情绪,不用直接说 “紧张 / 放松”

动作速度藏着情绪,“忽快忽慢” 显慌乱。

方法:根据人物情绪,调整动作的 “速度描述”(如 “飞快、匆匆、慢慢、缓缓、犹豫着”),让速度替情绪说话。

片段(赶作业):小敏看着作业本,还有三道题没写,上课铃还有五分钟就响了。她飞快地拿起笔,笔尖在纸上 “刷刷” 地写,手腕转动得很快,写着写着,有个字写错了,她放慢速度,用橡皮慢慢擦,擦完又赶紧加快速度,笔杆都快握不住了,最后一道题写完时,上课铃刚好响了,她长长舒了口气。

14. 力度控制:用 “动作轻重” 展现性格 / 情绪,如 “用力摔门” 显生气

力度是动作的 “情绪温度计”,力度不同,情绪不同。

方法:写动作时,加入 “力度描述”(如 “轻轻、用力、使劲、小心翼翼、猛地”),让力度和人物的性格 / 情绪匹配。

片段(生气摔书):小刚看到试卷上的 60 分,脸涨得通红,双手抓起试卷,用力揉成一团,“啪” 地一声摔在桌子上,课本也被带得掉在地上。他站起来,猛地踹了一脚椅子,椅子 “哐当” 一声撞到墙上,然后他又蹲下身,捡起揉皱的试卷,轻轻抚平,眼眶有点红。

(三)情感融入(8 种):让动作 “带情绪”,不用喊 “我开心 / 难过”

最高明的动作描写是 “动作即情绪”,让读者从动作里读出情绪。

15. 紧张动作:用 “僵硬 / 重复 / 无措的动作” 写紧张,别只说 “我很紧张”

紧张时,人会有 “本能小动作”,更真实。

方法:写紧张情绪时,选 1-2 个 “紧张专属动作”(如捏手心、搓手、吞口水、眼神躲闪),反复或僵硬地做。

片段(上台演讲):小红站在讲台前,双手捏着演讲稿,指尖都白了,手心全是汗。她吞了口口水,喉咙有点干,脚在地上蹭来蹭去,不知道放哪儿好。开始演讲时,她的手微微发抖,演讲稿也跟着晃,讲了两句,她停下来,搓了搓手,又继续讲,声音虽然有点抖,但动作慢慢放松了。

16. 开心动作:用 “轻快 / 舒展的动作” 写开心,别只说 “我很开心”

开心时,动作会 “变轻变活”,动作舒展,有活力。

方法:写开心情绪时,用 “轻快、跳跃、舒展” 的动作(如蹦跳、拍手、转圈圈、挥拳头),动作幅度可以大一点。
片段(考满分):小明拿到试卷,看到上面的 100 分,眼睛一亮,猛地从座位上站起来,举起试卷蹦了两下,嘴里喊着 “我考满分啦!” 他跑到同桌面前,把试卷递过去,拍手笑着说 “你看你看!”,然后又跑回座位,把试卷小心地折好,放进书包,嘴角一直翘着,脚还在桌子底下轻轻晃。
17. 生气动作:用 “僵硬 / 用力 / 急促的动作” 写生气,别只说 “我很生气”

生气时,动作会 “变重变急”,动作带 “攻击性” 或 “僵硬感”。

方法:写生气情绪时,用 “用力、猛地、僵硬” 的动作(如摔东西、跺脚、捏拳头、转身就走),配合呼吸急促的细节。

片段(被冤枉):小莉听到妈妈说 “肯定是你打碎了花瓶”,气得脸通红,双手捏成拳头,指甲都快嵌进肉里了。“不是我!” 她喊了一声,猛地把桌子上的书推到地上,转身跑进房间,“砰” 地一声关上门,靠在门后,肩膀一抽一抽的,却强忍着没哭。

18. 委屈动作:用 “收敛 / 无措的小动作” 写委屈,别只说 “我很委屈”

TAG标签:动作人物写作方法
再来一篇
上一篇:【写作妙招】:动作描写小妙招,作文精彩离不了下一篇:“细节描写”6类写作法,关键核心在这两个字,让你成为写作高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