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网描写场景景色内容页

景物写作指导

2025-08-31 10:12:00 景色

景物写作指导

一、什么是景物描写?

A.晚秋的天空是澄清的,山脚下的高粱成熟了。

B.晚秋的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染上了凋谢的颜色。


二、写作引导
多种角度,比如:可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以写现实景,也可以写想象虚景。

三、从以下几个方面提示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第一、定点观察
例如《答谢中书书》,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观潮》远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近看“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这样,观景的点各有变化,景物形态、色彩、情状各有不同,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
第二、移步换景
例如《社戏》写“我”得到家长的同意之后,跟小伙伴们乘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
写返程时所见景物,有清晰之景各不相同,各呈异彩,细读之后会生出无穷的美感。
第三、动用多种感官
例如《春》中的这段描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一段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等不同的感官,描绘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春花,表现其繁花似锦,给人一种互不谦让、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感觉。
第四、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对景物描写常常使用修辞方法,这样描写出的景物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
第五、动静结合地进行观察
例如《安塞腰鼓》:“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文章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第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例如《在烈日和暴雨下》开头部分作者着力写烈日下酷热的一段。本来用正面描写足矣,然而作者又接着用柳树“像病了似的”,叶“打着卷”,枝“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路“发着白光”那样干燥灼人;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平日指望吆喝招揽买卖的小贩们也“不敢吆喝”了;柏油路都“晒化了”等等。
从各个侧面进一步烘托出天气酷热憋闷的环境,由此,更加衬托出了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生活苦难。
范文示例

风  雨

贾平凹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贾平凹的《风雨》主要从自然景物、动物、人等几方面进行描写。文中有远景、近景,还有俯视和仰视……
文中有宏观的描写,如对树林子的描写;有微观描写,如柳条“乱得像麻团”“杨叶千万次的变着摸样”等。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如“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等的细节描写,不仅让读者看清了葡萄蔓的情状,还听到了声音。


窗外

今年二三月,爸爸在我房间窗外的小菜园里种了一些牵牛花。(开门见山,直接点明爸爸在窗外种了一些牵牛花。)前几天的一个清晨,早早起床的我推开窗户,便闻到清新的空气中飘溢着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朦胧中,几朵粉红色的花儿向我眼前飞来——哦,原来是爸爸种的牵牛花开出了几小朵!

我这才意识到,自从爸爸种上牵牛花以来,忙碌的我忘记了在我房间的窗外,在我家的小菜园里,还有那么些微小的生命,在努力地发芽、生长着!而今天它们竟然已经开出艳丽的花朵!情不自禁地趴窗凝望,仔细观察起这一朵朵的小花来。这些小花朵,一个个都像张扬的小喇叭,朝着天空高喊着自己的豪言壮语;又像满盛着琼浆玉液的玲珑的高脚杯,等待着凯旋的众将士们开怀痛饮。

它们虽然小得可怜,但从来没有过自贱和自卑,有的只是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要不然,细小的、可爱的牵牛花茎上怎么能不时地伸出一根更细的长芽儿,像一只只柔嫩却韧性十足的小手臂,牢牢地抓住旁边的花架,勇敢而坚决地向着花架最高处攀登!

我爱秋季
有人喜欢那花红柳绿的春季,有人喜欢那骄阳似火的夏季,也有人喜欢那大雪纷飞的冬季,而我去偏偏喜欢那硕果累累的秋季。
秋季是花的季节,你瞧,尽管许多花都凋谢了,但月季花仍在露出笑脸,耐寒傲霜的菊花才刚刚开放。菊花虽然没有牡丹那么富贵漂亮,也没有玫瑰那么芬芳,但是它是秋季的象征。瞧,那黄的赛金,白的似雪,粉的如霞的菊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开着,有的像扁盘,有的像无数条龙在空中飞舞,还有的一下子开放出千千万万朵小菊花,好似满天的星星降落地面。它总是以自己的纯洁,朴实的高尚品质装点秋季这个美丽的季节①。
秋季是树木展现美丽的季节,虽然草坪已有一些发黄,杨树、梧桐的叶子开始掉落,但是凉爽的秋风吹过,树上那金黄的叶子随风飘落,发出沙沙的响声,踩上去软绵绵的,很舒服,这就像给灰色的大地穿上了金色的盛装②。 尤其是银杏树,风一刮,把树上的黄叶刮到地面,就像一个舞蹈演员在地上轻盈的转,也像一只黄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③。在这一片金色的海洋之中,还有一处绿洲,那就是苍翠挺拔的松树和柏树。他们无论春,夏,秋,冬总是那么翠绿。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田野里的稻谷已经成熟,沉甸甸的稻穗压得杆子弯了腰。一阵风吹过,田野掀起了金色的浪花;那黄澄澄dēng的鸭梨压弯了树枝,柿子、苹果像小灯笼似的挂满了枝头。一片片枫林红的那么可爱,那么充满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使人不由得想起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好诗句④。
秋季的天那么高,那么蓝,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排成“一”字行,一会排成“人”字形,它们要飞向温暖的南方。
秋季的景色真令人神往和陶醉啊!
【细节点评】①菊花和牡丹作对比,指出它是秋季的象征。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的写作手法,写出了菊花的美丽姿态,表现了作者对它这种纯洁朴实的高尚品质的赞美。②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给树叶以全面的描绘。满地的落叶,“好像给大地穿上了金色的盛装” ,启发读者想象那壮美的画面。③连用两个比喻,写出了树叶在地面旋转的动态感,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④展现了一幅果树缀满枝头的丰收景象,诗句的引用恰到好处,展现了枫叶火红的样子。
【总体点评】作者选取了秋季代表性的景物——菊花、落叶、丰收的田野等,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景图。作者能够熟练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全方位描写,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将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在字里行间。

雨后秋山
入秋后,连着下了好几天雨,猛然觉得夏天已经远去了,秋天真的来了。揣着一颗欣喜的心,在雨停的这一小段时间里,我匆匆爬上了一座小山。
驻足远眺,见山峦云雾飘渺,烟波浩荡,心中煞是欣喜。雨过,天是亮白的,没有一丝杂色,没有一片云彩,像一片海,平静的没有一丝波纹①。
雨后青翠的秋山上雨雾缭绕,淡淡的,有一点翠,云雾中吐露出来的那一点点翠,是那样让人欣喜,那样让人想要捧在手中②。而淡绿色终究是不甘的,它哪怕与雾融在一起也 要让人们见到它的魅力。渐渐的,雨雾中的绿淡到几乎看不到了,却更显神秘。远处山脚下,墨绿色的树一棵挤一棵,挤着挤着竟挤成了一片,似一条青龙从山脚下游过,没有一丝声音,却留下了被他染绿的一片一片的土地③。
山上种有各种的花花草草,并不知名,但它们的气味在雨后散发着别样的清香,有一种甜味,淡淡的,味道虽淡,却扩散的极广,有一种清雅如茶水的感觉,置身其中,淡雅,脱俗。 
旁边的小山上有一棵梧桐树,山风吹过,落叶飞舞,漫天皆是,犹如金凤凰欲涅槃冲天,卷起金羽重燃,冲天而起,携带灿金之蝶。 
雨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雨丝极细,如鹅绒飘洒,沾在木桥把手上的无名菌上,更显雨丝的晶莹透亮。一小片一小片的菌,用手轻碰,冰润柔滑④。
雨越下越大,我不得不回家了。我想,若想找秋天,其实只需到小山上去一趟,到了那里,会收获太多秋的欣喜。秋独特的韵味,有夏之青,也有秋之华。真让人值得仔细体会与留恋啊。
【细节点评】①作者对天的观察很仔细,和此时的心情联系在一起。“亮白”的天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敞亮澄净。②用通感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感受,充满了喜爱之情。③体现了绿的变化,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一片墨绿的景象,给人的感觉是震撼又很宁静。④花香从嗅觉方面来描写,有与众不同的清香。从视觉角度,梧桐叶漫天飞舞的壮丽景象,带给作者极大的震撼。写雨从视觉、触觉的角度,带给作者别样的感受。
【总体点评】雨后的山景,别具特色。云雾中别样的绿,花草的清香, 清凉的雨,作者开放五官,把自己的身心融入自然,才能真正欣赏到“雨后秋山” 的美。这是大自然的景,更是作者眼中的景,蕴含着作者的内在情感。

梦回盛夏
夏天是一场美丽的盛宴,穿过那唐诗宋词的韵味,踏着那姹紫嫣红的风光,我来了,等着拿珠翠罗绮的马车,来赶赴这一场华丽而又不失风雅的宴席,风光易逝,我亦不想做那缺席的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那碧池中央,荷叶挤挤挨挨,将水面覆盖的密不透风,无数的荷叶之间,点缀着那粉嫩的荷花,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个个如仙子一般,优雅的站立在为她们搭建的舞台之上。有的大若圆盘,有的小如粉拳,有的仰起高高的头,沐浴着阳光的恩泽,有的则微微低头,好似因路人的目光而害羞,形态各异。遥想当年,诗人诚斋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泛舟游玩,望着它,题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句,让后人不禁想领略这别样的盛况。
踏上石桥,在青石板的马路边,有那白色大理石的雕栏,上面刻着那繁密的花纹。因正值夏季,那桥边的柳树,已被染成了深绿色,虽没有了春日的嫩绿,却别添一样风骨。柳条倾泻下来,微风吹来轻轻拂动,使水面荡开了一层层涟漪,一圈一圈的扩散开来。
望着水面,忽然变得不平静起来。原来是夏雨来滋润这大地万物了,桥边的行人纷纷拿出雨伞,望着这雨中的湖边美景,心中不禁生出了一抹惆怅,我连忙躲身到那亭台水榭中去,雨水洗刷着湖边的垂柳,那绿色便更苍翠欲滴。望着那撑伞行走的人们,孰不知谁人的背影又将落入那浮沉中的梦……
夏季的雨总是说走就走,沐浴过雨水,天地都呈现出一种烟雨朦胧之感,每个事物都如同接受了上帝的洗礼,清新自然。
天色已经变暗,我起身离开这湖光美景,将不舍埋藏在心间。撑起一把油纸伞,穿过多情的雨季,是谁的气息残留在空中?煮一壶清茶,将那离别的苦涩一饮而尽;折一枝荷花,又是谁在书写那俊逸风流的文章?那个夏天,徜徉在我的梦里,在离别的空间里,舍不得道别。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细节点评】①文章开头把夏天比作一场盛宴,语言很华美。②写荷花那段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荷花的形态。③写景的同时也有人的活动 ,作者细致地观察撑伞行走的人们,心中有所感触。④倒数第二段“煮一壶清茶”“折一枝荷花”写得别有情致,表达了细腻的感受。结尾引用徐志摩的诗句收束全文也很自然。
【总体点评】本文用了移步换景和时间顺序相结合的方式,来结构全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特点,作者笔下的景物都十分美丽。在描绘景物的同时,一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写得很有韵味,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校园一景
走在开始,却看不清尽头。停住脚步,那尽头悠长地伸向远方;那尽头似雾,似香弥漫在这长廊,让我迷恋又有些许迷茫①。
雨后的长廊,散发着木质的清香,倚在梦湖旁。似刚睡醒的孩子,懒懒的,不想起床。漫步在这长廊,看到了一湖碧水。走进看,那是一群群金色的,红色的鱼儿,它们畅游在这水中,成群的顺着一个方向游动,我跟着它们一起走,似乎我也是一条小鱼了②。偶尔会有小鱼跟不上,被落下,然后向相反的方向游去,就这样它们被抛弃了。回头望着那几条孤零零地远去的身影,顿了顿脚步……转过头,继续向前走。
随着鱼群,我恍然看到了一片荷:荷叶、荷花。那朵朵精致小巧的睡莲卧在湖面上,“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它不受外界的影响,依旧是那样纯洁、美丽。再看荷叶,如绿盘贴在湖面上,盘里还有一颗珍珠,随风在绿盘里滚动,摇来摇去,活像个顽皮的孩子,一不小心跌进了湖里,泛起了阵阵涟漪③。
我追寻着泛起的阵阵涟漪,直到一圈一圈的水纹消失,再也找不到当初的痕迹,水珠落入了湖中,那又是谁的眼泪……
抬眼,这是一个岔口。一个很短,很快就能走出的长廊;而另一条路,似乎看不到尽头。徘徊过后,我决定沿着长廊继续走,去追寻它的尽头。
路越来越陡,越来越高,一阶又一阶的台阶在等着我,即使走的慢,我也要走完,因为长廊的尽头在呼唤我。抬头一看,我已经走过了那段崎岖险路,眼前剩下的只是一条悠长的路,没有了树的遮蔽,阳光充满了长廊,显得神圣,长廊像是被无数扇门拼成的,就这样简单的重复着,一直重复着——就是长廊,而我也在一直简单地重复着——就是学习④。
未曾触碰你的尽头,而我却一直走在这路上。你是这美丽校园的一景,挺立在梦湖上。岁月也未曾消了你的颜色、散了你的芬芳,那也只能让你不朽,让你发光。
一切都就像我所希望的那样,这是我们校园的一景,这就是梦湖上的长廊。
【细节点评】①用富有诗的韵律的语气开头,引导读者进入佳境。②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雨后长廊带给人的整体感受;用想象的手法,表现了“我”此时沉醉于景色,物合一的境地。③对荷叶上水珠的描写,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珠晶莹透亮,滚动摇摆的可爱样子,小小的水珠寄托了作者的喜爱之情。④从对路的选择和走长廊时的感受,深入到哲思层面,引发了“我”的联想。
【整体点评】作者以游踪为序,思路清晰。本文的语言颇见功力,集中展现了校园长廊一景的特色。作者熟练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了景物的美丽喜人。适时加入作者的联想,增加了文章的韵味,使笔下的景物充满活力,文章也具有了哲思的味道。

TAG标签:景物景物写作
再来一篇
上一篇:一轮复习续写:学习技能篇+如何进行场景描写 学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