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要求:
1.学习从多个方面观察景物的方法,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2.尝试运用多种手法,结合各种感官感受,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3.体会情景交融的感染力,尝试描写景物时恰当地融入情感,使景物鲜活起来。
写作指导
1.抓住特征
描写景物时,要将景物的色彩、形态等特征写具体,并有所侧重,可以灵活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朱自清的《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桃树、杏树、梨树人的情感和动作。
《济南的冬天》:“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门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好像忽然害了羞。”拟人的写法,生动形象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温情”特点。
2.变换角度
可以从远望、近观、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作者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晖”。
3.按照顺序
写景要讲究顺序,突出景物层次,让读者有章可循。可以按照时间变化、空间变换、由总到分、由面到点、由实到虚等顺序来描写景物。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就是按照“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来描写雪景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段,作者先按照由低到高的空间顺序描绘了百草园的静物,再按照由高到低的空间顺序描绘了百草园的动物,最后由整体过渡到部分,聚焦“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4.动静结合
写景时,可以先静态后动态,或先动态后静态,甚至化静为动,使笔下的景物层次分明,意趣盎然。如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5.感官感受
描写景物时,可以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对景物进行描写。如朱自清的《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作者娴熟地运用触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感受描写春风,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由整体到局部,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紧扣“乐园”二字。
6.融情于景
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入抒情和议论,自然而然地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直接抒情,表达了对山川美景的赞美之情。
7.融理于景
通过观察联想,感悟景物蕴含的人生哲理。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融理于景,表现了作者的人生志趣。
素材仿写
一、突出色彩
方法:颜色主体+比喻词+喻体
1.黑色的天空(颜色主体)就像(比嘴词)一块幕布(喻体),遮住了月亮
2.金黄的稻田(颜色主体)仿佛(比喻词)一片金色的海洋(喻体),耀眼而灿烂,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波浪,那明亮的黄色使人充满希望。
3.天边那一抹绚丽的晚霞(颜色主体),宛如(比喻词)一条彩色的丝带(喻体),将天空装点得如梦如幻, 似一幅恢弘的画卷, 展示着大自然的瑰丽神奇。
二、强化动感
方法:本体+不同形态+比喻词+喻体
1.风(本体)吹弯了路旁的树木,撕碎了店户的布幌,揭净了墙上的报单,遮昏了太阳(不同形态),唱着,叫着,吼着,回荡着;忽然直驰,像(比喻词)惊狂了的大精灵(喻体),扯天扯地地疾走;忽然慌乱,四面八方地乱卷,像不知怎样好而决定乱撞的恶魔。
2. 天空中云彩(本体)飘得满天都是,各种样子的都有,有形状的。没形状的(不同形态),浮在天空中,像(比喻词)奔腾的骏马(喻体),像悠闲的羊群,给人无限遐想。
三、利用五感, 联想想象
方法:引用+比喻词+想象内容(喻体)
1.“大漠沙如雪”(引用),那连绵起伏的沙丘就像(比喻词)一片银色的海洋,我仿佛能看到海浪在沙间翻滚[想象内容(喻体)。
2.“日照香炉生紫烟”(引用),那缭绕的烟雾犹如(比喻词)一层轻盈的薄纱,覆盖在周围的景物上面,随风轻轻摇曳,仿佛是大自然在呼吸想象内容(喻体)。
四、紧抓特点, 同类叠加
方法:本体+具有共同特征的喻体+状态描述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本体),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具有共同特征的喻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状态描述)。
2.那片枫林(本体)似燃烧的火焰,艳丽而热烈;又像天边的晚霞,绚丽且夺目;还如舞动的红绸(具有共同特征的喻体),飘逸又灵动。每一片枫叶都仿佛是跳跃的音符,在秋风中奏响着美妙的旋律,整个场景犹如一幅壮阔而迷人的画卷(状态描述),让人心生向往。
3.瞧,那薄薄的一层雪(本体),像轻盈的丝巾,像朦胧的薄雾,像细腻的银纱(具有共同特征的喻体),轻轻地笼罩着,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洁白的外衣(状态描述)。
五、 想象事物会说话
方法:主体+人的行为或特征(会说话)+语言表达
1.“我们要生长!”它们(主体)高嚷着[人的行为或特征(会说话)]。“我们在生长(语言表达)!”它们拥簇着。
2.那一片云朵(主体)特别美丽,仿佛是给蓝天披上了一条轻柔的纱巾,它悠然自得地说[人的行为或特征(会说话)]:“你们尽情享受吧,这里充满宁静(语言表达)。”
3.小溪(主体)欢快地奔腾着,像个活泼的孩子一样笑着说「人的行为或特征(会说话)]:“我要快快向前,去拥抱那广阔的大海(语言表达)。”
4.那一片波光粼粼的湖水(主体)安静地躺在大地上,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它悠悠地呢喃着[人的行为或特征(会说话)]:“大家快来瞧瞧自己美丽的模样吧,这里满是澄澈(语言表达)。”
5.那座青山(主体)宛如一位智者, 静静地站立在天地间。它似乎在喃喃自语[人的行为或特征(会说话)]:“看呐,天空湛蓝如宝石,白云悠悠飘荡,绿树成荫,繁花似锦,这就是大自然赋予的美丽画卷,愿人们能珍惜这一切美好,与我一同守护这片神奇的世界(语言表达)。”
六、以修饰人的词语来修饰景物
方法:主体+修饰人的词语
1.晚霞(主体)这个羞湿的少女,红着脸儿(修饰人的词语)慢慢铺满天空,给云朵这位温柔的伙伴染上绚丽的色彩,那如诗如画的场景,如同梦幻的画卷,让人心生欢喜,深深陶醉在这美妙绝伦的景致里。
2.半轮斜挂着的下弦月亮(主体)完全是惨白的,在天空中显出没有气力的神情,并且像是衰弱(修饰入的词语)得不能走动,只能在天上待着。
3.秋天悄然到来,落叶(主体)温柔(修饰人的词语)地为大地换上了新装,大地仿佛穿上了一条金色的裙子。
4.那片悠悠飘荡的白云(主体)格外轻盈,在天空中展现出悠闲的姿态,惬意地享受(修饰人的词语)着微风。
七、用写人的动作写景物
方法:主体+状态+人的行为
1.此时的天空(主体)像是偷喝了珍藏在顶楼的酒,醉了心神,红了脸颊(状态),化作晚霞偷看(人的行为)这世间的温柔。
2.细长的枝丫上缀满了洁白的花朵(主体),黄色的花蕊似点点星子,镶嵌在花心(状态),初绽的花朵相互簇拥、推搡,热烈地挤满一树(人的行为)。
3.花朵(主体)在微风中摇曳,微笑着(状态)向人们频频点头示意(人的行为),展现出自己最美的一面。
4.茂密的竹林(主体)笔直地挺立在那里,翠绿的竹叶如碧玉般,装点着竿,修长的竹子彼此依靠、扶持(状态),安静地守护着(人的行为)一方天地。
八、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态
方法:特定时间/场景+主体+人的行为/状态
1. 银白的月光洒在地上,到处都有蟋蟀的凄切的叫声(特定时间/场景)。夜(主体)的香气弥漫在空中,织成了一个柔软的网,把所有的景物都罩在里面(人的行为/状态)。
2.夏天的傍晚(特定时间/场景),热风轻轻吹拂着少年的头发,三两好友在走廊上打闹着,望向天空,太阳(主体)红了半边脸颊,藏在地平线的后面(人的行为/状态),余霞绮丽,天空被染成绯红色,像少女羞答答的笑容。半染的黄晕,满载着对未来的憧憬。
3.夜幕降临(特定时间/场景),朦胧的月光映照在湖面上,那片荷叶(主体)好像忽然有了心事(人的行为/状态),缓缓泛起银色的光芒。
4.冬日的清晨(特定时间/场景),清冷的空气弥漫在四周,雪花(主体)纷纷扬扬地飘落着,它们欢快地追逐着,嬉戏着(人的行为/状态),轻轻地覆盖在屋顶上、树梢上,给世界盖上了一层温暖的棉被。
九、视觉、听觉相结合
方法:列举事物+描绘特征/状态(按照空间顺序)
1.教室的风扇(列举事物)吱呀吱呀地转着(描绘状态),黑板上书写着几行字,望向窗外,蝉聒噪地叫着,风吹过老榕树(列举事物),枝枝叶叶互相簇拥着发出沙沙的声响[描绘特征/状态(按照空间顺序)]。
2.山脚溪水(列举事物)缓缓地流淌着(描绘状态),夕阳西下,阳光(列举事物)洒在水面上,整个溪面变成橘黄色(描绘状态)。溪水(列举事物)拍打着石头,泠泠作响[描绘特征/状态(按照空间顺序)]。
3.窗外的小鸟(列举事物)叽叽喳喳地叫着(描绘状态),树叶(列举事物)在风中沙沙作响(描绘状态),远处的山峦(列举事物)连绵起伏(描绘状态),山顶的白云(列举事物)悠悠飘荡(描绘状态),眼前花丛中的蝴蝶(列举事物)正在翩翩起舞[描绘特征/状态(按照空间顺序)],缤纷的色彩让人眼花缭乱。
4.远处青山连绵起伏,似蜿蜒巨龙静卧:山前田野广袤无垠,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耳畔传来鸟儿欢快的歌声和潺潺的溪流声。溪边垂柳依依(列举事物),宛如绿丝绦般舞动。蓝天白云下,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田园画卷,让人心醉神迷[描绘特征/状态(按照空间顺序)]
5.远处高山巍峨耸立,云雾缭绕其腰间;山腰处绿树郁郁葱葱,枝叶随风摇曳。山脚下小溪潺潺流淌,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溪边野花缤纷绽放,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列举事物)。从远到近,这美景与声音交织,如梦幻之境,令人陶醉其中[描绘特征/状态(按照空间顺序)]。
十、拟人修辞
方法:主体+拟人化动作
1.闲暇时,她便躺在竹椅上吹风晒太阳,长长的花枝(主体)垂下来,撒娇似的依偎(拟人化动作)在她的脸旁,馥郁的气息伴她入梦。
2.蝉(主体)静卧在树枝上,偶尔演奏着(拟人化动作)响亮的曲子。
3.夕阳(主体)依依不舍地沉落到(拟人化动作)群山的怀抱中,余晖(主体)温柔地(拟人化动作)着大地,给每一寸土地披上金色的纱衣,似乎在悄悄告别这绚烂的一日。
4. 麦穗们(主体)在微风中彼此嬉戏着(拟人化动作),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一群欢快的孩子在尽情舞蹈。
十一、视觉、味觉相结合
方法:主体+外形联想+色/味描述
1.那片果园里,红彤彤(色/味描述)的苹果(主体)挂满枝头,仿佛一个个小灯笼(外行联想),咬一口,甘甜(色/味描述)的汁液在口中四溢。
2.满树的水蜜桃(主体)粉扑扑(色/味描述)的,像少女害羞的脸蛋(外形联想),轻咬一口,甜蜜(色/味描述)的味道瞬间在舌尖蔓延开来。
3.槐花(主体)悬挂在枝头,如一串串洁白的(色/味描述)风铃,又如天空中飘浮的云朵,又如舞动的精灵(外形联想)。那洁白的(色/味描述)槐花在阳光下闪烁着纯净的光泽,摘一串放入口中,轻轻咀嚼,那淡淡的甘甜(色/味描述)在古尖弥漫开来,仿佛品尝到了最新鲜的蜜汁,让人的内心也变得安宁而愉悦。
4.那片湖泊(主体)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外形犹如一颗湛蓝的宝石(外形联想)。湖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鄰。凑近轻嗅,仿佛尝到淡淡的水的甘甜(色/味描述),让人联想到甘甜的泉水,那视觉与味觉的交织,构成了一幅让人心旷神怡的绝美画卷。
写作实践
一 对同学们来说,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校园了。想一想,你所在的校园有什么风景?校园里的风景有什么独特之处?围绕“校园一景”写一个片段。300字以内。
1.审题
由题干可知,“景”是写作对象,“校园”限定了取景范围,“一”表明需要选取
校园风景的一个局部进行细致描写。
2.立意
文段既可抒发对校园美景的喜爱、赞叹之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又可将校园之景与成长的思考相联系,从景中得出关于成长的感悟和认识,融理于景,景理结合。
3.构思
写景要有条理,细致生动。写作时要按一定顺序,如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描写景物时要注重细节,突出景物特征,可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还可以写一写师生在其中的活动,展现校园景色的特点。
示例:
校园一景
一进学校大门,就望见了教学楼,在教学楼的右侧,有一处美丽的风景,对于整个校园来说,它微不足道,可对于我来说,是那样的美好。
远远望去,你根本都看不到那有一个池塘,最显眼的是池塘里高踞的假山,其实只是有十几块儿大的小小的石头垒起来的;假山的半山腰,有两只仙鹤的雕塑,给人一种仙境的感觉。如果你以为这也没什么呀,那你可就猜错了。那只仙鹤就像活的一样,神情专注的望着校门口,就好像它是这里的主人一样,迎接着我们每一个学生。
轻轻的走近,这个角落很安静。
小池塘的周围是用不同形状的石头垒起来的,其岸势犬牙差互。小山上湿漉漉的,有小喷泉在流水,哗啦哗啦的永不止息,冲刷着青苔和柔细的小草。池塘的水很清,清的可以看见池底的鹅卵石,有十几条红色的小锦鲤快活的玩耍,时不时的会溅起水花,好像在跟我嬉戏。
在朝阳的这边,躺着几片睡莲,那么舒服,那么惬意的飘在水中,像一只只绿色的小船,再过些日子,就又会开出粉红色的花朵了,看着看着,我仿佛闻到了淡淡荷香。池塘的水边潜伏着一排水蜗牛,黑黑的,丑丑的,可能会是小鱼们的美食吧。
小池塘的东面,是一片山楂树,等到秋天的时候,一片火红的颜色,衬托的小池塘更具有了生机,别小看这几棵山楂树,这可是鸟儿们的乐园,只有在安静的午后,你才能听到它们的歌声。
这只是校园的一景,就已经美不胜收了,如果你来到我的校园,你就会发现校园处处是美景,这也是我爱我的校园的主要原因吧。
【亮点批注】
1.开头点题,点出所要描写的这景是在教学楼的右侧;“美好”一词表达作者对这一景的感受,融情感在里边。
2.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不显眼却像仙境,从高到低、从中间到周围的顺序描写池塘,抓住了景色的特点:安静、美好。假山相对于池塘来说“高踞”,仙鹤像主人一样热情,池岸错落有致,池水清澈,环境色彩鲜艳,红色的鱼儿,绿色的荷叶,柔嫩的小草和苔藓,红红的山楂。
3.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动静结合,虚实结合,鸟儿的歌唱衬托角落的安静,表达了作者对校园的喜爱和赞美。
4.本文按照总-分-总的顺序行文,将视线聚焦在池塘和山楂树一角,由远及近的顺序,运用了多种感官和观察角度,使描写更丰富。首尾呼应,表达出作者对校园的喜爱和赞美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