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关公式
二、公式运用
【例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修鞋匠
雪樱
①小区对面的空地上,有一个修鞋摊。修鞋阿姨做活儿安静,说话声也安静,给人踏实感,把修补的鞋子交给她,就像随手扔给妈妈那样放心。
②从我小时候记事起,阿姨就在这条街上修鞋,最初是她的父亲主修,她负责打下手。老先生个头不高,鹦鹉鼻,驼背,戴一副老花镜,断的一根眼镜腿缠着胶布。他和谁说话都和和气气,时间久了,大家都爱找他修鞋,书包、箱包、校服等拉链坏了,也习惯了找他。很多时候,人们不修鞋,每天过来坐一会儿,冬天晒晒太阳,夏天拉家常,心里也欢喜。他做活儿慢,却极认真,飞针走线,有板有眼,搓皮粘胶,娴熟灵巧,宛如一对蝴蝶翻飞,把手上的功夫干出了大学问。街坊们都说:“凡是经过他的手修的鞋,都入了保险柜。”言外之意是说他做工讲诚信。
③这条街上,有一所大学、一所职专、一所小学,还有家幼儿园,每天放学时分,人声鼎沸,堵得水泄不通。一个初冬的午后,一位美籍外教拎着一双高筒靴子来了,他连说带比划,老先生听得云山雾罩,好在旁边的人领会了来意。老先生连连摆手,表示修不了,在场的人露出诧异的表情,“这是个大单,放着钱怎么不挣呢?”人群里一阵聒噪。老先生站起来,连说带比划,脸涨得通红,“我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修不好,给您搞砸了。”外教向前迈出一步,张开双臂,大声说道:“不要担心。”又说,“你没问题。”旁边的人跟着翻译。说罢,他上前拥抱了一下老人,表示一周后来取。此时,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风影婆娑,又寂静如鸟羽,很快被落叶逐寸覆盖,只留下一个浅浅的轮廓。
④几天后,还是那个时间,外教如约而至,这次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助教。接过崭新、锃亮的鞋子,老外嘴巴张得老大,又是比划,又是赞叹。见鞋子修补完美,针脚工整,丝毫看不出痕迹,又发现鞋子重新擦拭过,焕然一新,他对老先生竖起大拇指,不住地称赞“了不起!”接着,他起身和助教小声耳语几句,示意多付一些费用。老先生婉拒了,看到顾客满意,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⑤小修小补,零打碎敲,赚不了多少钱,却方便了日常生活,溢出了烟火气。老先生的良好口碑,为女儿接棒修鞋打下基础,也是无形的精神财富。修鞋阿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真诚、认真,她每天要照顾老父亲的起居,临近中午才出摊,还是那套老设备:一台老式的补鞋机,日头晒得剥皮掉漆,一只长了包浆的木头盒子里放着胶皮、线轴、鞋跟、刀剪、胶水等工具。她一手扶着鞋跟,一手摇动转轮,几声金属响动,又几声上下响动,很快鞋子就在她手上“活”了过来,变得完美无缺。再打量她的那双手,骨节粗大,布满老茧。
⑥那年春天,我给母亲网购了一双健步鞋,收到后母亲没舍得穿,等穿的时候意外发现脚后跟处有开裂,母亲便去找阿姨修鞋。那几天阿姨下午才出摊,原来儿子从部队回来探亲了。她眯着眼睛,仔细按压一遍,判断是断裂,应该是出厂残品,表示粘了也穿不了几天。鞋子原封不动被“退”了回来,我有些半信半疑,拍照给客服,客服答应退货,收到后验收发现的确是质量问题。我不禁对阿姨刮目相看,活儿好,技术高,信得过。
⑦后来,听母亲说,阿姨的儿子进了军校,毕业后当了士官,家里生活条件也好了,但阿姨执意坚持出摊。“这个手艺是老爹传下来的,我天天干着心里不慌张。不靠它吃饭,靠它解个闷吧。”她缓缓地说道。社会变迁,潮流更迭,阿姨修鞋却还是原来的老价格,这么多年来没涨过价。有人觉得她白忙活,她的口头禅是:“人啊,活这一辈子,不能光为了挣钱,得有个乐趣,你说是吧。”一字一句,皆是哲理。
⑧《红楼梦》里曾写到晴雯抱病补裘的动人场景,晴雯补的是衣服,修复的是人心和人性。同样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修补,亦是修补美好生活,让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盈。由此,我对修鞋匠人更加敬畏了。[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题目:分析选文第③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
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风影婆娑,又寂静如鸟羽,很快被落叶逐寸覆盖,只留下一个浅浅的轮廓。
运用公式: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分清环境描写的类型。
第二步:概括描写的环境及其特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概括其所描绘的景物/场景的特点。
第三步:联系文章主旨和情感,揣摩作者描绘这一环境的深意,从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分析其作用,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阅读第③段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可知,这句话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结合句中的“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风影婆娑,又寂静如鸟羽”可知,句子描绘了阳光从树梢洒落的静谧美好的景象。结合上文中的“老先生站起来,连说带比画,脸涨得通红:‘我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修不好,给您搞砸了。’”“外教向前迈出一步,张开双臂,大声说道:‘不要担心。’……他上前拥抱了一下老人”可知,当老修鞋匠拒绝修没有把握修好的鞋时,外教给予老人充分的信任,第③段中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人们看到外教拥抱老人这温馨的一幕时感受到的温暖。结合第④段中的“接过崭新、锃亮的鞋子,外教嘴巴张得老大,又是比画,又是赞叹。见鞋子修补完美,针脚工整,丝毫看不出痕迹,又发现鞋子被重新擦拭过,焕然一新”可知,第③段中的景物描写为下文外教的鞋子被修好做铺垫。
【参考答案】描写了阳光从树梢洒落的静谧美好的景象(1分),衬托了人们看到眼前温馨的一幕而感受到的温暖(1分),为下文外教的鞋子被修好做铺垫(1分)。
【例2】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吴召儿
孙犁
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这是阜平东南的一个小村庄。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那时我们很注意民运工作。由我去组织民校识字班,有男子组,有妇女组。且说妇女组,组织得很顺利,第一天开学就全到齐,规规矩矩,直到散学才走。可是第二天就都抱了孩子来,第三天就在课堂上纳起鞋底,捻起线来。
识字班的课程第一是唱歌,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笑声和歌声浮了起来。就是在识字班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吴召儿。
十一月,鬼子开始“扫荡”了。我当了一个小组长,奉命向山里转移,村长给我们分配了向导,指示了打游击的地势。别的组都集合起来出发了,我们的向导老不来。听说敌人已经到了平阳,到这个时候,就是大声呼喊也不容许。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不见,回头又跑出来,才在山坡上一家门口遇见他,一个女孩子跟着他跑出来。这个女孩子就是吴召儿。她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解释。“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我赶紧下去带队伍。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
“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
神仙山也叫大黑山,是阜平最高最险的山峰,靠这一带山坡,沟里满是枣树,枣叶黄了,飘落着,树尖上还留着不少的枣儿,经过风霜,红得越发鲜艳。吴召儿一只手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红枣送给我。
“你吃枣儿!”她说,“你们跟着我,有个好处。”
“有什么好处?”我笑着问。
“保险不会叫你们挨饿。”
“你能够保这个险?”我也笑着问,“你口袋里能装多少红枣,二百斤吗?”
“我们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她说。
“就怕找不到吃喝呢!”我说。
“到处是吃喝!”她说,“你看前头树上那颗枣儿多么大!”
我抬头一望,她飞起一块石头,那颗枣儿就落在前面地上了。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捡起那颗枣儿,放到嘴里去,“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在这个时候,一顿倭瓜,也是一种鼓励。这鼓励还包括:到了那里,我们就有个住处,有个地方躺一躺,有个老乡亲切地和我们说说话。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一望这座山,我们的腿都软了,这山高得怕人,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等我爬到山半腰,实在走不动,找见一块平放的石头,就倒了下来,她把红枣送到我嘴里说:“吃点东西就有劲了。谁知道你们这样不行!”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钻过了扁豆架、倭瓜棚,她尖声娇气叫醒了姑。一开门,就有一股暖气,扑到我们身上来,人家刚一让我们上炕,有好几个已经爬上去躺下来了。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
饭很快端上来,吃过了香的、甜的、热的倭瓜,我们都有了精神,热炕一直热到我们的心里。吴召儿和她姑睡在锅台上,姑侄俩说不完的话。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从此,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上有一块平石,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河北的平原,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
战斗开始了,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
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嵬子们!”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
“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她蹬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不知她现在怎么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那段岁月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选自《孙犁文集》,有删改)
题目:文章开头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分)
运用公式: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分清环境描写的类型。
第二步:概括描写的环境及其特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概括其所描绘的景物/场景的特点。
第三步:联系文章主旨和情感,揣摩作者描绘这一环境的深意,从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分析其作用,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文章开头画线句中的“秋天”交代了时间,“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写出了秋天的生机与热烈,渲染了一种轻松、欢快的气氛,加之“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这一内容,又为下文叙写与吴召儿第一次见面做了铺垫。据此理解概括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写出了秋天的生机与热烈;渲染了一种轻松、欢快的气氛;又为下文叙写与吴召儿第一次见面做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