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心理描写主题练习设计
文/陆生作
【一】思考的方法
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
掌握一个方法,从不会到会,需要反复练习。
练习就要有题目,就要有例子。例子举得好,学生开窍早;练习题目设计得好,类型多样,覆盖全面,深入浅出,也就是说,学生都练过了,自然更加成竹在胸。
我们不排除天赋型选手,但大多数人,所谓会做一道题目,本质上是因为做过了,熟能生巧。哪怕是迁移,远迁移,也不过是从新的题目中发现了旧题目的套路,以熟悉的不变去应对了新鲜的万变。
所以,题目的训练就显得特别重要。
但是,当我们想去设计一些心理描写的练习题的时候,好像无处下手。这其实也是一个“思考路径”的问题,就是我们是怎么去思考一个问题的。
要从根源上去想问题。这是我们听到过的话,从源头上去解决,是好方法。同样的,这也印证了答案不会在问题的维度上出现,一定是透过问题去找答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考方式。
就拿心理描写来说,我们可以设计出很多题目来,但是,这些题目的覆盖面广吗?这些题目有针对性吗?如果缺乏更深一度的思考,没有朝着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方向去做,可能,很多题目都是同类性质的低水平的重复而已。
那么怎么想呢?我们可以思考: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心理活动?花点心思,把这些情况做一个归纳。方便学生在练习心理活动时,能够有好的主题、恰当的练习题。
【二】
我们可以将触发心理活动的原因分为三大类:外部事件刺激、内部矛盾冲突和特定情境氛围。
有了这个分类,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分类去基础上,去设计心理描写的练习题。
【三】
第一类:外部事件刺激(由一件具体的事情引发心理活动)
1.【惊喜时刻】放学回家,发现爸爸妈妈神秘地笑着,客厅里摆着你求了很久的生日礼物——不是你预想中的普通礼物,而是一只毛茸茸的小狗。
2.【意外失误】班级大扫除,你负责擦窗户,却不小心碰倒了花盆,花盆“砰”地一声摔碎了。班主任闻声转过身来……
3.【紧张挑战】下周要举行校级演讲比赛,老师突然在班上宣布,由你代表班级参赛。全班同学的目光瞬间都聚焦在你身上。
4.【愿望落空】爸爸妈妈早就答应周末带你去新开的游乐园,你期待了整个星期。周五晚上,他们却一脸歉意地告诉你,因为临时有重要工作,计划取消了。
5.【友情考验】你最好的朋友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告诉你,他不小心把你借给他的那本最心爱的、绝版的故事书弄丢了。
第二类:内部矛盾冲突(有两种或多种想法在内心“打架”)
6.【诚实与私心】你在文具店买笔,老板多找了你10元钱。当你发现时,已经走出了很远。这10元刚好可以买你惦记好久的那包卡牌。
7.【勇气与恐惧】学校里有一个高年级同学经常欺负小同学。这天,你亲眼看见他又在角落里为难你的同桌。周围没有老师。
8.【嫉妒与理智】你的同桌这次数学考试考了满分,受到了老师的隆重表扬。而你非常努力,却只考了90分。同桌开心地向你炫耀他的试卷。
9.【承诺与诱惑】你答应妈妈,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可是你最喜欢的动画片马上就要开始了,作业还剩下一大半。遥控器就在手边。
10.【依恋与成长】学校组织一次为期三天的夏令营,需要在外过夜。这是你第一次离开家人在外住宿,既兴奋又害怕。
第三类:特定情境氛围(特定的环境、时间或身体状态放大了心理感受)
11.【深夜独处】周末的夜晚,家人都睡着了,你一个人躺在床上,窗外风声呼呼,树枝的影子在墙上晃动,像张牙舞爪的怪物。
12.【触景生情】你路过空无一人的学校篮球场,看到那个你和转学的好朋友以前每天放学后都会一起打球的位置。
13.【等待时分】期末考试后,老师抱着一摞改好的试卷走进教室,马上就要公布成绩和排名了。教室里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14.【病中感受】你发着高烧,迷迷糊糊地躺在床上,感觉天花板在旋转,耳边是爸爸妈妈隐约、焦急的说话声。
15.【环境压迫】你代表学校去一个非常大的礼堂参加比赛,台下坐满了陌生的老师和同学,耀眼的灯光打在你脸上,主持人在念你的名字。
【四】
从扶放有度的教学策略上来讲,学生做这些练习题,老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扶一把。
心理活动,可以由“大事”引发,也可以有“小事”引发。关键一件事是大还是小的判断,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一根稻草也能压死一头骆驼,不能承受之轻。这就是“事”是触动了“心”的就是事,叫心事。
另外就是,老师可以借助提问策略,去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如,对于主题6【诚实与私心】,可以问:“发现钱时,你第一个念头是什么?第二个念头呢?心里是怎么说服自己或反驳自己的?”
一定要真实,从真实的生活中选材。这个能力,很多学生都是欠缺的。因为他们的写作不是源于生活的有感而发,而只是完成写作任务。
还是希望他们能在写作中找到价值。
【五】
当然,分类方法不止这一种。可以尝试其他分类方式,然后同样出一些适合小学生练习的、与他们生活经历比较接近的心理描写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