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网描写情感心情内容页

写作杂谈 | 如何在文学作品里描写酸甜苦辣(之六)

2025-11-12 09:52:58 心情

写作杂谈 | 如何在文学作品里描写酸甜苦辣(之六)


人生如食,五味杂陈,而“甜”是最能抚慰人心的滋味。它不止于味蕾上的甘醇,更藏着生活中的暖意、顺遂与欣喜,是文学作品中最易引发共鸣的情感底色。继“酸”的细腻描摹之后,这一系列交流继续深入,本期我们将聚焦第二种滋味——文学作品中“甜”的刻画手法。

“甜”是心愿得偿时的心头雀跃,是岁月安稳中的寻常暖意,是困境过后的豁然开朗。它并非只有轰轰烈烈的狂喜,更多是如糖融于水般的温润绵长,藏着人物的满足、幸福与对生活的热爱。在文学笔下,甜可以是重逢时的相视一笑,是烟火日常里的细碎美好,是坚守过后的如愿以偿。作家们以笔墨为糖,让“甜”成为点亮故事、温暖人心的明亮笔触。

汪曾祺在《受戒》中对明海与小英子的甜有着质朴纯粹的刻画:“春末夏初,运河边的芦苇长得正盛,小英子挎着竹篮在前头跑,明海跟在后面,手里攥着刚采的莲蓬。‘我给你剥莲子吃!’小英子回头笑,眉眼弯弯的,像盛了满筐的阳光。明海应着,看着她被风吹起的刘海,心里甜丝丝的,连空气里都飘着莲子的清香与青草的气息,那是未经世事雕琢的、最干净的欢喜。”这种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通过“剥莲子”“眉眼弯弯”的日常场景与神态,将少年少女的情愫化作可感的“甜”。这正是“以景衬甜”的妙处——让甜意随自然景致与生活细节蔓延,贴合人物纯粹的心境,也让这份美好更显真切动人。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写孙少安与贺秀莲的甜,满是烟火生活的踏实暖意:“分家后,孙少安带着秀莲把土坯房收拾得整整齐齐,夜里煤油灯下文火正旺,秀莲纳着鞋底,少安盘算着地里的收成,偶尔对视一笑,不说什么情话,却觉得心里甜滋滋的。桌上的粗瓷碗里盛着玉米粥,就着咸菜,可两人吃得格外香,那是一起奋斗、彼此扶持的踏实幸福,是日子有奔头的甘甜。”此处以“收拾房屋”“盘算收成”的生活化场景,搭配“对视一笑”的细微互动,精准传递出平凡夫妻的安稳之甜。这种“以事写甜”的手法,将甜意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常,既凸显了生活的真实感,又让这份幸福极具感染力。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对童年之甜有着细腻温暖的刻画:“夏天的午后,英子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听宋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手里捧着一块冰镇的海棠糕,甜丝丝的味道从舌尖蔓延到心底。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光斑在地上轻轻晃动,蝉鸣声声,岁月静好,那是童年里无忧无虑的甜,是长大后再也回不去的纯粹欢喜,藏在记忆深处,温润而绵长。”这里以“吃海棠糕”“听故事”的童年场景,搭配“甜丝丝的味道”的味觉描写,写出了童年时光的美好。这种“以味写甜”的方式,将味觉的甘醇与情感的愉悦相融合,让甜意具体可感,也让读者重温童年的纯粹与温暖。

文学作品中“甜”的描写,从来不是刻意的煽情,而是因人而异、因境而别的情感流露。写“甜”需贴合人物:少年人的甜是纯粹懵懂的欢喜,成年人的甜是烟火日常的踏实,奋斗者的甜是坚守过后的如愿。同时,“甜”的描写需融于情境:初恋的甜藏在眉眼与试探里,夫妻的甜显于扶持与默契中,童年的甜见于零食与故事间。作家既要捕捉“甜”的外在表现,更要挖掘其背后的情感根源,或用自然景致烘托甜的纯粹,或用日常琐事凸显甜的踏实,或用味觉体验强化甜的真切。唯有将“甜”与人物性格、生活境遇、情感状态深度融合,才能让“甜”的描写既有温度又有层次,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生活本真的美好与慰藉。

TAG标签:酸甜苦辣
再来一篇
上一篇:心理描写:让人物“活”起来的核心密码!下一篇:【小学写作】人物心理描写的7种写作方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