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网描写季节十一月内容页

如何让文章中的时间描写具有画面感

2025-11-03 10:06:41 描写十一月

如何让文章中的时间描写具有画面感


        很多孩子写作文时,总觉得时间描写是交代一下就行的。于是出现了大量这样的句子:“周六我去了外婆家”“三天后,我们又来到了那条河边”“那天,我坐在教室里”这些句子只是交代了时间信息,缺乏感官细节描写,导致内容干巴无趣,没有画面和情绪,读者像是看日历,而不是读故事。
        怎么能让“时间”有画面感呢?

        大家想一想你有没有这些经历:你不记得上次和朋友玩得最开心是几月几日;但你永远记得那次在操场上大汗淋漓,鞋子里都是沙子;你想不起哪天看了部电影,但你能清楚记得那只猛地从屏幕里跳出来的怪物和你因为吃惊没咽下去的爆米花。
       这说明:让人难忘的,不是“时间点”本身,而是时间当下的“感官刺激”。
       感官刺激是时间画面感的关键。所以,写时间的时候,如果我们加入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的信息,它就不再是干巴巴的说明,而是一幅画,一段记忆,一个“场”。

        我们来看看大师们是怎么把控时间描写的。
      “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追风筝的人》
       画面解析:1975年”是时间,“阴云密布”是视觉“寒冷冬日”是触觉。通过视觉和触觉叠加时间有了画面和情绪。
       “时值丁香花盛开的初夏,母亲带着女儿从丰台姥姥家归来。” ——《钟鼓楼》
       画面解析:“丁香花盛开”是视觉,“初夏”是时间,背后暗示了气味、色彩和温度。“时间点”一下子变成了“画面场景”。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时候了。”—《风波》

        画面解析:这里没有直接写“傍晚”,而是通过光线“通黄收线”、植物“干巴巴的叶子”、动物“花脚蚊子”、人的活动“泼水、放桌凳”等一系列细节,共同构建了一幅江南水乡夏日傍晚的生动风俗画。时间,就凝固在这幅画里。

      我们看到,只增加了感官刺激,时间就有了颜色、温度、味道和情绪。

       我们加上感官刺激描写之后,原来的“周六我去了外婆家”就可以写成“周六,风真大呀,地上的落叶被卷到半空,我的耳朵被吹得直疼,顶着呼呼作响的大风我骑着自行车去了外婆家”;原来的“三天后我们又见面了”就可以写成“三天后的傍晚,夕阳照着半开的淡紫色丁香花,袅袅的清香里我们在河边又见了一面”;“那天,我坐在教室里”就可以写成“那天,天气又闷又热,风像睡着了一样,我坐在教室里,感觉脑子都要化了”。

        我们在这些原有的句子里加入了视觉:地上的落叶被卷到半空;夕阳照着半开的淡紫色丁香花。

        我们在这些原有的句子里加入了听觉:呼呼作响的大风。

         我们在这些原有的句子里加入了触觉:我的耳朵被吹得直疼。

         我们在这些原有的句子里加入了嗅觉:袅袅的清香。

        我们在这些原有的句子里加入了感觉情绪:感觉脑子都要化了。

        我们利用听觉、触觉、嗅觉和情绪等等把抽象、无形的时间,转化为了一个个充满画面感的瞬间。这样读者在我们的文字里就不仅读懂了时间,也看见了时间,我们的文字也鲜活起来。

TAG标签:时间文章
再来一篇
上一篇:写作指导:要想作文写得好,细节描写少不了!附方法+对比例析下一篇:教案:让角色“活”起来——动作描写的十大方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