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网描写场景景色内容页

高考诗歌鉴赏景物描写艺术手法:动静结合

2025-10-20 10:21:34 景色

高考诗歌鉴赏景物描写艺术手法: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概述】

    动静结合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动衬静,另一种是化静为动。以下简要举例分析之。

    1.以动衬静。例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敲门的动态衬托环境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山林之中蝉与鸟的鸣叫之声,更能衬托环境的静谧。同样地,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衬托了春涧的幽静。另如温庭筠《开圣寺》:“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通过竹林间的全落之声来突出环境的安静。

    2.化静为动。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挂”字将动态的瀑布写成了静态的画卷,而“飞流直下三千尺”就将前一句的静景化为动景。白居易《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以此安静环境的刻画,为了化静为动,引出“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激昂。再如李颀《琴歌》:“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化静为动,表现音乐的感人。

【知识点】

    以动来衬托静的柔婉与淡雅,以静来凸显动的活力与灵动。

【答题技巧】

例如: 江  宿    

汤显祖

寂历①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

【注】①寂历:寂寞、冷清。

问题:这首诗在写景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分析:写景角度无非就是远近、俯仰、视听、虚实以及动静等。通常来说,景物描写中有声音的描写,几乎都有视听结合。有时候,使用视听结合的同时,又使用了动静结合。例如饶节《山居杂颂》:“溪边小立听溪声,日到溪心衮衮明。

独木自横人不渡,隔溪黄犊转头鸣。”其中“溪声”为听觉、动静,“独木”为近景、视觉。《江宿》这首诗我认为也是运用了视听结合(“水鸟惊”可以认为是视觉,也可以认为是听觉)与动静结合的手法。其他的手法,诸如远近、俯仰似乎不明显。虚实结合需要有想象的存在,但是这首诗也不能明确看出来。

本题参考答案: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是静景,通过江水、渔火、残月、岸林四个意象组成了一个清幽、朦胧之景;后两句是动景,“水鸟惊犹宿”是静中有动,“流萤湿不飞”是动中有静。整首诗歌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并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夜的静幽与清寒。

【试题汇编】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问题: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从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雨后池上

刘敏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槛。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题: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独秀峰①

(清)袁枚

来龙去脉②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③。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④焉。

【注】①独秀峰:位于桂林市中心,以平地孤拔,无他峰相对,故名。 ②来龙去脉:旧时堪舆(风水先生)以山势为龙,以山势起伏连绵为龙脉。③南斗:星宿名,在南天。④伤:妨碍。

问题:请赏析第二句中“插”字的妙处。

雉带箭 

韩 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问题:诗歌的开头两句描写一幅怎样的场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问题: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问题:上阕后三句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写景?表达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襄邑道中

南宋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江,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此时诗人陈与义年仅二十七,初入仕途。

问题:两首诗均为诗人在行舟上所作,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如何表现“舟行江上”的?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问题:词的下阙主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是怎样来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吴 江

张 先

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

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

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注】银鱼和鲈鱼是吴江的特产。
问题:请指出诗的中间两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明]孟洋

湘流落口外,沙炯暮生烟。

杳杳千峰失,霏霏万壑连。

鹊翻知浦树,人语辨江船。

暗里猿声断,愁深搅夜眠。

问题: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对其艺术效果作简要赏析。

入清溪①行山中

〔唐〕李白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无事令人幽,停桡②向余景。

【注】①清溪:水名,在今安徽贵池北。②桡(ráo):桨。

问题:请赏析颔联“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的写景技巧。

吴江

张先

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问题:请指出诗的中间两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

欧阳修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①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问题:本词下阕画线句子在写景时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②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③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①致虚庵:书房名。②籯:竹笼。③明月:这里指珠。

问题:本诗的颈联脍炙人口,被前人评述为“奇语”。你认为奇在哪里?


月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问题:诗的前两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塞鸿秋》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雨后池上》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槛”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想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独秀峰》插”字以动写静,化静为动,赋予静态的山以动感和勃勃生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独秀峰那刺穿青天的孤高与挺拔之势。

《雉带箭》场景:开头两句描写打猎前猎场的肃穆景象。原野上猎火熊熊燃烧,周围一片寂静,只有野雉时出时没。  主要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火烧静兀兀”这是射猎前的静态;野雉“出复没”是动态描写,野雉被猎火驱出草丛,一见猎鹰,吓得又躲藏起来。以动衬静,突出原野的寂静。

《野望》动静结合,由远而近,颔联写诗人举目远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牧人与猎马的归,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这四句描绘了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恬淡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优美的月夜景象。月影是静景,河水是动景。“长沟流月”巧妙地融静于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杏花疏影”是静景,笛声是动景。杏树之下弄笛声,于静处显动,突出月夜之美好迷人。

《峨眉山月歌》李诗巧用地名表现“舟行江上”。后两句中诗人乘舟从清溪出发,途经三峡前往渝州。陈诗以景物衬托舟行。前两句是静景生动(化静为动)以两岸的花与树来表现舟行之快。后两句是动景生静(化动为静)。以江上行舟上的“我”去观流动的云,物与我俱静,写出平原行舟平稳的特点。

《采桑子》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吴江》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颔联写诗人要把江色画下来却让人无从下笔,寻觅鸟声却发现深在芦苇之中,这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颈联写落日的余晖还留在天际,街市散尽已是一派静谧。青天如洗,更映现出远山的孤寂。“市声散尽”、“青天都净”寓动于静。“静觅鸟声深在芦”这句妙在虚实相生。鸟是不见的,但鸟声深深传来,芦苇摇曳又是何等之美。

《烟》动静结合。如前两联写了江水流动、浓雾升起和在烟雾笼罩下的群峰以及连成一片的深谷的景象,由动入静,动静相衬,营造了幽静迷蒙的氛围,触动了作者深深的忧愁。

《入清溪行山中》①俯仰结合(远近结合)。诗人“起坐”舟中,俯视溪底,鱼儿往来;抬望四周及上空,鸟儿翩飞。一俯一仰,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②动静结合。诗人行舟观景,青山倒映在水中,随溪水荡漾。景象逼真,巧妙地融山水于一体,寓静于动,蕴含生机,别有情趣。

《吴江》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相互映衬等表现手法;澄碧的江水、芦苇深处的鸟声,落日未昏、市声散尽,青天如洗、远山兀立,给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动静结合,以动显静。词人看到的花红柳绿,绿草斜阳,水波幽远,烟雾飘渺,这是静景。结尾处写白鹭远远飞来,只水滨一点,这是动景。本词写景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清新活泼的西湖美景画,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②化实为虚。什么样的图画尽可以让读者去想象,夜来风雨也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③情景交融。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读者自能体会到。(或衬托出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视听结合。运用比喻等均可)

《月夕》由视觉到听觉,由静到动,以动衬静,融情于景。首联从视觉角度写月光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子似乎是下雪般的声音,两联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TAG标签:景物
再来一篇
上一篇:高考诗歌鉴赏景物描写艺术手法:感官角度下一篇:描写一处景物左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