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网描写场景景色内容页

学习描写景物 写法指导及例文参考

2025-10-28 10:06:38 景色

学习描写景物 写法指导及例文参考

写法指导:
1.抓住特征

描写景物时,要将景物的色彩、形态等特征写具体,并有所侧重,可以灵活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朱自清的《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桃树、杏树、梨树人的情感和动作。

2.变换角度

可以从远望、近观、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作者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晖"。

3.按照顺序

可以按照时间变化、空间变换、由总到分、由面到点、由实到虚等顺序来描写景物。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就是按照"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来描写雪景的。

4.动静结合

写景时,可以先静态后动态,或先动态后静态,甚至化静为动,使笔下的景物层次分明,意趣盎然。如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5.感官感受

描写景物时,可以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对景物进行描写。如朱自清的《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作者娴熟地运用触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感受描写春风,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6.融情于景

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入抒情和议论,自然而然地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直接打情,表达了对山川美景的赞美之情。

7.融理于景

通过观察联想,感悟景物蕴含的人生哲理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融理于景,表现了作者的人生志趣。

例文参考:

例文一:

家乡的秋天
无论在什么地方,秋天都是美的。可是,家乡的秋天,却总有一种他乡不能超越的美。
家乡仲秋的晨昏是美丽的。东方一轮才捧出,满眼风光胸臆开。晨熹中,天地一色,清秀无比。环形河中,荷叶上大滴的露珠像璀璨的夜明珠一般发出炫目的光。整个河面金光万点,灿若一位刚出浴的绝色佳人,使人一见生情,神魂颠倒,采莲大姐轻荡着小舟,时而缓缓地穿越拱桥,掩映于一片荷花绿叶之中;时而箭一般地射向河中心的小亭,和惊起的鸭鹅嬉戏。田野里,清香的泥土气息不时地随风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斜阳西坠,橘红色的光芒笼罩大地,袅袅炊烟缭绕在每家屋顶上空,带着蒸的、煮的、炒的饭味,凝成一片香云,不一会儿便布满了整个村庄。而后,又慢慢向四周扩散,给大地披上一层馨香的薄纱,营造了一种平和安静的氛围。辛劳一天的人们,很快松弛下来,沉浸在这个静谧的世界里……
家乡的秋夜是美丽的。当夜幕完全降临,明镜般的月亮就垂悬在天穹,如水的清辉瀑布般倾泻在广袤的大地上。树木、房屋、村庄、田野结为一体,仿佛变成了襁褓中的婴儿,温顺地躺在这硕大无比的摇篮中。古老而狭窄的砖路一下子拓宽了许多,平展展的,宛若镀了一层霜。白日的尘埃、喧闹都渐渐停下来,退了去,人们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天空中,一朵朵洁白如纱的云絮,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情愫,不时地从月亮的肌体旁滑过,仿佛在为她拭洗蒙沾的尘垢。远处,天边有几颗时隐时现的小星,好像仙女们漫游天街时手提的灯笼,影影绰绰,朦朦胧胧,给人无穷的遐思。啊!多情谁似家乡月,任是无情亦动人。
家乡的秋天哦,是那样的牵我魂、缠我魄。这种情,这种爱,就是我充实的生命,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文章点评:
本文以对家乡的秋天的热爱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家乡不同景物的特点,着力描绘了不同时段的三幅秋景图。尤其是作者把家乡的景物当成有情有味的绝色佳人、婴儿、仙女来写,联想丰富,笔法细腻,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秋天的无限赞美之情。修辞的大量运用更是增添了文章的美感。色彩艳丽,情感浓烈,扣人心弦。

例文二:

校园一景

校园里,最令我流连的莫过于路旁的池塘。

放眼望去,垂柳随风摇曳,笼住了一方池塘,也笼住了池塘内迷你的小岛。

池上,薄雾轻绕,那是美丽喷泉的佳作。几条虬枝,数片树叶,懒懒散散地躺在池面。微风掠过,水波泛起,漾起一圈圈涟漪;池边随意堆砌的卵石间夹几丛杂草,犹如梳妆的少女垂眸于水面,险些与池水来了个亲密接触。水里的锦鲤畅快地戏耍着,人越多,它们游得越欢快。

池中有岛,名曰"鹤栖",有数尊栩栩如生的鹤雕袅袅婷婷地立于岛上。岛虽仅方寸,却有枝繁叶茂的绿植立于其上。身处其中,似乎能听到原野里才有的鸟啼、蝉鸣与蛙鼓。

校园里,处处有赏心悦目的景致,你只要稍作停留,便会忘却学习的压力。

文章点评:

本文虽然篇幅较小但短小精悍,文章按"总﹣分﹣总"的顺序行文,将视线聚焦于校园池塘。先以"望"绘远景;继而以近看写池上胜景,并运用多种手法描摹细节;然后将视线移向池中小岛;最后,融情于景,将"赏心悦目的景致"与"学习的压力"联系起来作结,令人回味。

例文三:

窗外

从我卧室的窗户望出去,可以看到一株高高的芙蓉树,在那烟树参差的春日里煞是迷人。它牵动我的灵感,撩拨我的文思,久而久之,我竟视这位隔窗而立的“邻居”为知己了。

可是,有一个早晨,我推窗而望,蓦然发现前一夜的一场风雨已将它摧残得面目全非。一种繁花落尽的悲凉之感涌上我的心头。我不由得感慨: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磕磕绊绊,坎坎坷坷,我们的生命不正如这随风而逝的繁花吗?
过了些时日,我渐渐地淡忘了这次的感伤。一天,我放学回来,感觉到室内有些沉闷,便打开了窗户。不经意地一瞥,我顿时觉得眼前一亮:一树火红的三角梅映入眼帘,它在夕阳的背景下定格。意外的惊喜使我几乎不能自已,我诧异,为什么之前没有发现这落英背后萌动着的不屈的生命呢?
是的,芙蓉的最后一片花瓣凋落了,人们对它的嘉许也被遗忘在往昔的记忆里,可是三角梅却成长了,那火焰般烂耀眼的红色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更迭与延续。
谁能说,失去与获得不是一曲交响乐呢?
我在窗前久久伫立,深深感悟到:生命中没有不变的风景,只要心永远朝着阳光,你就会发现,每个早晨都会有清丽而又朦胧的憧憬在你的窗前旋转、升腾,这个世界永远传送着希望的序曲。
文章点评:

本文作者借窗外的芙蓉树和三角梅告诉我们:生命中没有永恒不变的风景,只要心怀阳光,每天都会有美丽的风景出现在你的窗外。作者文笔洗练,在刻画芙蓉树和三角梅的形态时,只用寥寥数笔勾勒,便将它们的美丽展现了出来。作者行文流畅,文中一景、一感、一思及多处的心理描写推动了行文的发展。

例文四:

难忘的风景

那年冬天,我独自登上开往青城山的列车。车窗外的景色由城市的喧嚣渐变为田野的寂静,最后化作一片银装素裹。青城山的雪,就这样猝不及防地闯入了我的旅程。

清晨的山门处,积雪已有尺余。我踩着前人留下的脚印,听着"咯吱咯吱"的雪声,恍若走进了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石阶上的雪被踏成了冰,稍不留神就会滑倒。我不得不放慢脚步,扶着湿冷的栏杆,一步步向上攀登。这被迫的缓慢,却让我看见了往日匆匆掠过的一树一木。

半山腰的建福宫前,几位道士正在扫雪。他们动作从容,扫帚划过积雪的声响与檐角风铃的叮当交织成趣。我驻足观看,发现他们扫雪时总会在殿前留出一块不扫一一后来才知这是特意留给山雀的"餐桌"。果然不多时,几只麻雀便蹦跳着来啄食道士撒下的谷粒。这人与自然的默契,在这冰天雪地中显得格外温暖。

行至天师洞时,天空又飘起了雪。洞前的银杏树挂满冰凌,在风中轻轻碰撞,发出风铃般的清响。我站在树下,看着雪花穿过光秃的枝桠,忽然明白了什么是"雪花穿树作飞花"。洞内烛火摇曳,将香客的身影投在石壁上,恍若千年未变的剪影。一位老道长正在为游客讲解道经,他的声音不疾不徐,像极了洞外缓缓飘落的雪。

下山时,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后山小路。这里的雪完好无损,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棉絮。偶尔有积雪从竹梢滑落,"扑"地一声坠入更深的雪堆里。转过一个弯,我竟遇见了几只野生猴子。它们蹲在路边的石头上,毛上沾着雪花,好奇地打量着我这个不速之客。我们彼此对视片刻,它们先转身跃入丛林,只留下树枝轻颤和簌簌落下的雪粒。

回到山脚时,暮色已笼罩四野。回望青城山,它静默在雪幕之后,只露出朦胧的轮廓。我突然想起上山时道士说的话:"雪中的青城山才是最本真的模样。"是啊,这银装素裹之下,藏着道观飞檐最原始的线条,显露出古木最本真的姿态,连时光都仿佛被雪洗去了浮华。

这场与雪的邂逅,是我难忘的风景。当我们慢下来,才能听见雪落的声音,见自然最朴素的馈赠,触摸到时光最真实的质地。青城山的雪,落在我肩头,也落进了心里某个安静的角落。

文章点评:

这篇文章围绕青城山的雪景展开,作者移步换景,细致描绘登山沿途的所见所闻,文中描写细腻生动,作者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如听雪声、看雪景、感受雪的湿冷,将青城山的雪景全方位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人身临其境。结尾感悟升华主题,展现出雪中山景的独特魅力。

例文五:

美丽的西湖

有幸去杭州,虽正值江南冬季,却有些阴雨绵绵。邀一小船,泛舟西湖,看周围野山清涧,尽是寒意。

毕竟是清晨晓雾,来游断桥的人不多。只见鸳鸯双飞,留下一阵微弱的鸣叫。这浩大天地间的孤独从四面八方冲着我脚下奔腾而来。我叹惋无人欣赏西湖的孤独,却又庆幸这"无人"铸就了这难忘的风景。

岸上的山色,衬着落雨纷纷。远处,群峰叠障,草木丛生,锦带桥两岸相连,沿着北里湖似长虹卧波。近观,西湖的水很深,因此很绿;否则,该是很清很亮的。孤山若即若离地在半空中屹立,随着浮动的云影,在云雾开阖之间露出容颜,甚是欲露还藏半遮面,使人倍觉亲切。隔着重重水帘,我看到深色的湖水托起远处的黛色小山,顶着朦胧的小塔,塔上顶着灰白色的苍穹,水天相接处,细如裙带的堤岸消失于虚无。

舟子手中的桨荡开一圈圈波纹,收起,再推出,动作是有节奏的。船身向前滑动,群山便缓缓后退。恍然间,我立身远眺,见湖中一小岛,其上有湖心亭,旁刻"虫二"二字。舟子称其为清乾隆六下江南所建,繁体字"風",除去边框,就是一个"虫"字,"月"字去边,就是"二"字,故称"风月无边"。

合着细雨霏霏,烟波弥漫,船已到了著名景点"三潭印月"。从这里举目远望,南北双峰突兀挺拔,因雾气渺茫,看不清了。南屏山下隐约闪烁的点点金色,是净慈寺的琉璃瓦。虽说昔日冬景与我无缘,却也有幸见识不曾被描摹修饰过多的雨景,这是难忘的风景。

站了许久,雨停了。血红的落日在散乱无章的云朵霞光中徐徐下沉,把脉脉的光辉毫无保留地洒向西方夕照山的"镇山之宝"一一雷峰塔上。我顿时想起了孙德振先生的诗句:"翠影雷峰晚日熏,千秋吴越逐烟云。"雷峰夕照,撷山川之秀丽,为万古所流芳。转眼,佛光万道,亮丽的西湖,涂上了一层似雨似雾的红晕。

晚霞辉映湖面,波光粼粼,金光万道。千古佳话,在湖上顿时如丝如缕,涌上心头:"独坐吹台情几许,相看老树意无穷。""人生易老何须叹,莫若悠然任去从。"

人人都爱西子湖畔好风光,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烟雨朦胧,又赞"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清新明丽。但我偏愿欣赏这人烟稀少、寒冷寂寥的西子湖,这是难忘的风景。

远望去,将上岸,飘摇的小舟如一叶薄薄的芥草,载着舟中两三个如蜂般渺小的人。

舟身拨开湖水,浮起往事如烟:苏东坡、白乐天、岳鹏举、张苍水……古时的文人墨客、风云英雄此生拼尽一切,也阅尽苍凉。

抬眼望,雨珠从房檐溅落到青石板上,撞成飞花碎玉,似是看到那香山居士独自在湖边前行,长长的青石路,曲径通幽的街衢,和水乡里窄窄的乌篷船,临窗飞出的古音雅韵,都化作了"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记忆。我在回首间,觉出一丝淡淡的、亦喜亦悲的感情。

扶额感慨,我只愿独闻雨声如嘈嘈切切错杂弹的音律,笑看"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如张岱饮尽一杯寒冬。西湖雨景,是我心中难忘的风景。

TAG标签:景物
再来一篇
上一篇:写作:学习描写景物(微课及知识点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