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网描写场景景色内容页

这首老歌是一个故事,歌词描写的是一个瞬间、一处美景、一种情绪、 一段传

2025-10-02 09:31:47 景色

这首老歌是一个故事,歌词描写的是一个瞬间、一处美景、一种情绪、 一段传奇

不是老歌越来越好听了,

只是后来我们都有了自己的故事


《南屏晚钟》 

发行时间:原版首次面世于1960年8月

所属专辑:《最动听的...蔡琴》

作词作曲:陈蝶衣作词、王福龄作曲

演唱者:

最初由崔萍演唱

后经蔡琴翻唱后广为流传

语种:国语(普通话)


一场如梦似幻的邂逅


这首歌用极其精炼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完整而含蓄的爱情故事:

第一幕:林中初遇

“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森林它一丛丛”

歌曲开头,主人公(通常理解为一位少女)漫步于南屏山下的森林。这里的“匆匆”二字很巧妙,既可能是她急切地想欣赏美景,也暗示了她内心某种莫名的期待和悸动。

第二幕:钟声牵情

“南屏晚钟,随风飘送,它好像是敲呀敲在我心坎中”

就在这时,净慈寺的晚钟响起,深沉悠远的钟声在山林间回荡。这钟声没有让她感到宁静,反而“敲在心坎上”,这说明她心中本就有事,钟声像一个开关,触发了她深藏的情感。

第三幕:雨中失散与相思

“它催醒了我的相思梦,相思有什么用?我走出了丛丛森林,又看到了夕阳红”

这是故事最核心、最巧妙的部分。歌词并没有直接描写她遇到了谁,而是通过“相思梦”三个字留下无限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想象,她或许在林中与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有一场短暂而美好的邂逅,两人甚至相谈甚欢。但忽然间(很可能是一场不期而至的雨,这在其他资料和翻唱版本的意境中有体现),他们失散了。

等她匆匆走出森林,眼前只剩下夕阳的余晖。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正是“相思有什么用?”这一句无奈的叹息。整个相遇和分离的过程被高度浓缩,留给听众巨大的想象空间。

第四幕:钟声再忆

“南屏晚钟,随风飘送,它好像是催呀催醒我相思梦”

歌曲结尾,钟声再次响起,与开头呼应。但这次,钟声“催醒”的不再是邂逅的美梦,而是无尽的相思。故事没有结局,她是否再次遇到了那位青年?我们不得而知。这种“未完成”的遗憾之美,正是这首歌最动人的地方。


西湖十景的浪漫注脚


这首歌的故事深深植根于真实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实景依托:“南屏晚钟”是著名的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南屏山脚下有一座千年古刹——净慈寺。每当傍晚,寺院的钟声响起,在山壁和洞穴中回荡,传响全城,意境悠远。

词人的匠心:作词大师陈蝶衣先生巧妙地将西湖盛景与少女怀春之情结合在一起。钟声既是真实的景物,也是主人公内心的写照。它“随风飘送”,既是声音的传播,也是情愫的蔓延。这种

情景交融的手法,让这首歌超越了普通的情歌,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空间感。


几代歌者的经典回响


《南屏晚钟》自1960年由原唱崔萍女士唱红之后,它的“故事”就超越了原作,被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赋予新的生命。

原唱崔萍:她的版本端庄、婉约,奠定了这首歌深情、典雅的基调,完美体现了上世纪中叶的歌唱风格。

费玉清:他的演绎清亮、悠扬,咬字清晰,将钟声的“飘送”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传播最广的版本之一。

蔡琴:她版本则低沉、醇厚,更像是在午后或深夜追忆往事,为歌曲增添了一抹成熟的沧桑感和叙事感。

《南屏晚钟》的故事是:

一个瞬间:一场因钟声而起、因雨而散的美丽邂逅。

一处美景:西湖南屏山下穿越时空的钟声。

一种情绪:中国人含蓄内敛、欲说还休的相思之情。

一段传奇:一首歌跨越60余年,被无数人传唱,成为永恒经典的艺术旅程。


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森林它一丛丛///我找不到他的行踪///只看到那树摇风

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森林它一丛丛///我看不到他的行踪///只听到那南屏钟

南屏晚钟///随风飘送///它好像是敲呀敲在我心坎中

南屏晚钟///随风飘送///它好像是催呀催醒我相思梦///它催醒了我的相思梦///相思有什么用///我走出了丛丛森林///又看到了夕阳红

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森林它一丛丛///我找不到他的行踪///只看到那树摇风

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森林它一丛丛///我看不到他的行踪///只听到那南屏钟

南屏晚钟///随风飘送///它好像是敲呀敲在我心坎中

南屏晚钟///随风飘送///它好像是催呀催醒我相思梦///它催醒了我的相思梦///相思有什么用///我走出了丛丛森林///又看到了夕阳红

TAG标签:美景情绪故事
再来一篇
上一篇:景物描写方法有哪些下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