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网描写情感心情内容页

“心理描写”写作36招法,让你成为写作高手

2025-09-07 11:32:53 心情

“心理描写”写作36招法,让你成为写作高手

“心理描写”写作36招法

作者:Ashida

写心理描写,最容易犯的 “笨错” 就是直来直去,其实核心就一条:把看不见的情绪,变成看得见的动作、神态、场景和碎碎念。

今日没有复杂的文学理论,36种新人能直接抄作业的心理描写方法,分 “直接袒露类、动作外化类、神态折射类、环境烘托类、对话藏心类、细节暗示类、动态变化类、特殊场景类”8大类。

每个方法都配生活片段,比如面试、吵架、等待、回忆这些常见场景,看完你提笔就能写。最后再补3个避坑指南,带你避开新人最容易踩的雷。

一、直接袒露类(4 种):让人物 “自己说” 出心里的话

直接袒露,就是把人物的“内心碎碎念”写出来,就像平时心里嘀咕的那样,不用修饰,越真实越有代入感。适合第一人称(“我”)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作者能看到人物心里想啥)。

1. 第一人称直抒:“我” 直接说自己的感受

最简单的入门方法,用 “我觉得 / 我担心 / 我琢磨” 开头,把心里的真实想法直白写出来。不用怕 “平淡”,真实比华丽更打动人。

片段:面试室的门刚关上,我就瘫在椅子上长舒一口气。可刚放松两秒,心里又揪起来 —— 刚才回答 “职业规划” 的时候,是不是说得太模糊了?面试官皱眉头那下,是不是觉得我没准备好?早知道昨晚就多练两遍了,真是越想越后悔。

2. 第三人称全知:作者直接点出人物的心理

用 “他心里清楚 / 她明白 / 他没说出口的是” 这类表述,直接告诉读者人物在想啥。适合快速交代人物的核心想法,不用绕弯子。

片段:林姐看着手里的体检报告,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她没跟老公说实情 —— 报告上的 “结节异常” 四个字,让她半夜翻来覆去睡不着,既怕真出问题,又怕说了让全家跟着担心。

3. 内心独白:把心里的 “碎碎念” 写完整

比直抒更细致,像人物在跟自己对话,有疑问、有纠结、有自我安慰。适合写人物的矛盾心理,让读者 “钻进” 人物脑子里。

片段:小美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消息,手指在 “回复” 键上悬了半天。回什么呢?说 “好啊” 会不会太主动?说 “再看看” 会不会让他觉得我没兴趣?要不干脆发个表情包?不行不行,表情包太敷衍了…… 她叹了口气,把手机扔到一边,可眼睛还是忍不住瞟。

4. 心理反问:用 “为什么” 体现纠结

当人物拿不定主意时,心里会不停问自己,把这些反问写出来,纠结感立刻就有了。

片段:王哥站在领导办公室门口,脚像灌了铅一样挪不动。进去还是不进去?进去说涨工资的事,要是领导拒绝了怎么办?以后会不会给自己穿小鞋?可要是不说,家里房贷等着还,孩子学费也快交了,总不能一直扛着吧?为什么赚钱这么难啊?

二、动作外化类(5 种):“别光想,动起来”—— 用动作体现心理

人心里的情绪,总会不自觉变成动作:紧张时搓手,难过时踢石头,开心时蹦跶。把这些“下意识动作”写出来,比说“他很紧张”管用10倍。

5. 手部动作:写手的小动作,暴露真实情绪

手是情绪的 “晴雨表”—— 紧张时攥拳、搓手、摸衣角;心虚时摸鼻子、挠头;难过时揪衣角、掰手指。

片段:小明被叫到讲台做题,走到黑板前,手一直攥着粉笔头,把粉笔捏得快断了。写了两个字,又觉得不对,赶紧擦掉,擦的时候手腕都在抖,连粉笔灰掉在手上都没察觉。

6. 肢体动作:写身体的本能反应,藏不住的情绪

身体比嘴巴诚实:紧张时来回踱步、坐立不安;害怕时后退、缩脖子;开心时前倾身体、晃腿。

片段:李阿姨在医院走廊等结果,从坐下到站起来,来回走了不下十趟。走到窗边看了看,又转身盯着护士站的方向,刚坐下没半分钟,脚又忍不住动起来,连鞋跟蹭到地面的声音都没在意。

7. 习惯性动作:用人物的 “专属动作” 体现心理

每个人紧张或放松时都有习惯动作 —— 有人啃指甲,有人转笔,有人摸头发。把这个 “专属动作” 和情绪绑定,人物更鲜活。

片段:小宇一遇到难题就啃指甲,这次月考最后一道大题卡了十分钟,他的指甲已经被啃得露出了红肉。啃着啃着,突然想到解题思路,手一下停住,赶紧抓起笔写,连指甲缝里的碎屑都蹭到了试卷上。

8. 破坏欲动作:用 “摔、砸、撕” 发泄情绪

愤怒、委屈、绝望时,人会有破坏欲 —— 撕纸、摔东西、踢凳子。不用写 “他很生气”,写他的破坏动作就行。

片段:张磊看到儿子考了 30 分的试卷,气得把试卷揉成一团,狠狠砸在桌子上。砸完还不解气,抓起桌上的作业本撕了两下,可看到儿子吓得哭起来,手又突然停住,胸口还在一鼓一鼓地喘。

9. 安抚性动作:用 “摸、抱、拍” 缓解情绪

害怕、难过、不安时,人会做安抚自己的动作 —— 抱胳膊、摸胸口、拍大腿,或者抱个枕头、靠个东西。

片段:晚上走夜路,小雅总觉得身后有人,吓得把胳膊抱得紧紧的,另一只手摸着胸口,一步一回头。走到小区门口看到保安,才松了口气,下意识地拍了拍自己的大腿,觉得刚才的自己有点傻。

三、神态折射类(5 种):“脸上藏不住事”—— 用表情写心理

情绪会直接写在脸上:紧张时脸红、出汗;难过时皱眉、掉泪;开心时笑眼、咧嘴。写神态不用堆形容词,抓1-2个关键表情就行。

10. 面部潮红:用 “脸红、发热” 写紧张或害羞

紧张、害羞、尴尬时,脸会发烫、变红,从耳朵根到脸颊,这种细节最真实。

片段:老师突然叫小雨起来读课文,她刚站起来,耳朵根就红了。读的时候声音越来越小,脸颊也慢慢烧起来,直到读完坐下,还能感觉到脸上的热意,不敢抬头看同学。

11. 眼神躲闪:用 “不敢看、瞟一眼” 写心虚或紧张

心虚、害羞、愧疚时,眼神会躲闪 —— 不敢直视对方,要么看地面,要么看别处,偶尔瞟一眼又赶紧移开。

片段:小涛偷偷拿了妈妈的零钱买玩具,妈妈问起时,他盯着自己的鞋尖,半天不敢抬头。妈妈又问了一遍,他才瞟了妈妈一眼,看到妈妈严肃的表情,又赶紧低下头,小声说:“不是我拿的。”

12. 眉头变化:用 “皱眉、舒展” 写纠结或放松

纠结、发愁、生气时会皱眉;想通、开心、放松时眉头会舒展。一个 “皱” 一个 “松”,情绪变化全出来了。

片段:陈姐看着账本上的数字,眉头皱得能夹死一只蚊子。算来算去,这个月的开支还是超了,她叹了口气,靠在椅背上。突然想到老公说这个月有奖金,眉头一下舒展开,嘴角也翘了起来。

13. 眼泪控制:用 “忍泪、掉泪、擦泪” 写难过

难过不是只有 “大哭”,更多是 “忍眼泪”—— 红着眼圈、吸鼻子、用手擦眼角,比 “号啕大哭” 更戳人。

片段:奶奶送小明去火车站,看着火车开动,她红着眼圈,用手背擦了擦眼角。小明在车窗里挥手,她也挥着手,直到火车看不见了,才低下头吸了吸鼻子,嘴里念叨着:“到了记得打电话。”

14. 嘴角动作:用 “抿嘴、咧嘴、下垂” 写情绪

开心时嘴角上扬、咧嘴笑;生气时抿嘴、撇嘴;难过时嘴角下垂、耷拉着。嘴角的小动作,藏着最直接的情绪。

片段:小刚看到同桌把自己的笔弄坏了,抿着嘴不说话,腮帮子鼓得像个气球。同桌道歉后,他还是没笑,直到同桌把自己的新笔递给他,他的嘴角才偷偷往上扬了一点,又赶紧抿住,假装不在意。

四、环境烘托类(4 种):“景随情变”—— 用环境衬托心理

心情好时,太阳都是暖的;心情不好时,下雨都像在哭。把人物的情绪 “装” 进环境里,不用直接写心理,读者就能感受到。

15. 天气呼应:用天气匹配情绪,景和情同频

开心时写 “晴天、太阳、花开”;难过时写 “阴天、下雨、落叶”;紧张时写 “刮风、打雷、乌云”。

片段:小丽失恋后走在路边,天突然下起了小雨,打在脸上凉丝丝的。路边的树叶被风吹得哗啦响,像在嘲笑她,连路过的小狗都低着头,没看她一眼。她把外套裹得紧了点,觉得浑身都冷。

16. 光线暗示:用光线写心理,亮暗对应心情

心情好时 “阳光照进来、灯光明亮”;心情差时 “光线昏暗、影子拉长”;迷茫时 “雾蒙蒙、看不清”。

片段:老周失业后,整天待在屋里,窗帘拉得严严实实,只有一点光从缝隙里透进来,在地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影子。他坐在沙发上,看着地上的影子,觉得自己就像这影子一样,没一点力气。

17. 声音烘托:用周围的声音放大情绪

紧张时 “钟表滴答、心跳声、脚步声”;安静时 “呼吸声、风声、远处的狗叫”;烦躁时 “汽车喇叭、吵架声、电视噪音”。

片段:高考前的晚上,小敏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耳边全是钟表的滴答声。滴答、滴答,每一声都像敲在心上,她翻了个身,连窗外的蝉鸣都觉得烦,恨不得把耳朵堵起来。

18. 环境细节:用身边的小物件折射心理

心情差时 “杯子倒了、书乱了、衣服皱了”;心情好时 “杯子摆整齐、花浇了水、桌面干净”。物件的状态,就是人物心理的镜子。

片段:小吴和老公吵架后,把桌上的杯子推到一边,杯子里的水洒了一地。她也没擦,就坐在椅子上盯着乱成一团的桌面 —— 刚叠好的衣服扔在沙发上,遥控器掉在地上,就像她现在乱糟糟的心。

五、对话藏心类(4 种):“话里有话”—— 用对话暗示心理

人不会把所有心思都直说,往往 “说的是 A,想的是 B”。通过 “言不由衷、欲言又止” 的对话,让心理藏在话里。

19. 言不由衷:说的和想的不一样,口是心非

明明开心却说 “一般般”,明明难过却说 “没事”,这种 “口是心非” 最能体现真实心理。

片段:妈妈给小红买了她想要很久的书包,小红接过书包,嘴硬说:“其实我也不是很想要,就是之前的书包有点破了。” 可说话时,手指一直在摸书包上的图案,眼睛里全是光。妈妈笑着说:“是是是,你不想要。”

20. 欲言又止:话说到一半停住,藏着没说的心思

心里有话但不敢说,话说到嘴边又咽回去,用 “嗯、哦、那个” 这类语气词体现犹豫。

片段:小凯想跟同桌借笔记,犹豫了半天,终于开口:“那个…… 你的笔记能不能借我看看?我昨天……” 话没说完,看到同桌皱了下眉,赶紧改口:“没事没事,我自己再想想办法。” 其实他昨天发烧请假,落下了整节课的内容。

21. 重复啰嗦:反复说同一句话,体现紧张或在意

紧张、着急或特别在意某件事时,会反复说同一句话,比如 “怎么办”“别担心”“真的吗”。

片段:小芳在机场等朋友,飞机已经晚点一个小时了,她不停地给朋友发消息:“到哪了?”“是不是堵车了?”“别着急,慢慢来。” 发完又盯着出口,嘴里念叨着:“怎么还没来呢?不会出什么事吧?”

22. 反问掩饰:用反问掩盖真实想法,不敢直说

想表达需求却不好意思,用反问来掩饰,比如 “你不觉得…… 吗?”“难道你不想…… 吗?”

片段:小琳想让男朋友陪自己看电影,又怕他觉得麻烦,就说:“今天新上映的那部电影,听说挺好看的,你不觉得无聊吧?” 男朋友说 “不无聊啊”,她赶紧接话:“那要是没事的话,要不要一起去看?”

六、细节暗示类(5 种):“小细节藏大情绪”—— 用细微之处写心理

最打动人的心理描写,往往藏在 “小细节” 里 —— 比如摸旧照片想到亲人,吃熟悉的菜想起往事,这些细节比直白的抒情更有力量。

23. 物品关联:通过 “旧物件” 触发回忆和情绪

一件旧物品(旧照片、旧玩具、旧衣服)能勾出心里的往事,用物品带心理,自然不刻意。

片段:整理抽屉时,小夏翻出了奶奶织的手套,手套已经洗得发白,指尖还有个补丁。她把手套戴在手上,大小刚好,突然想起奶奶坐在灯下织手套的样子,眼睛一下就红了 —— 奶奶已经走了快一年了。

24. 味觉嗅觉:用 “熟悉的味道” 勾起心理感受

味道是记忆的钥匙 —— 妈妈做的菜香、爷爷的烟味、小时候的糖果味,闻到味道就想起对应的人和事。

片段:放学路过小区门口的包子铺,闻到韭菜馅的香味,小远停下了脚步。这味道和奶奶做的包子一模一样,他想起每次放学回家,奶奶都会把刚蒸好的包子递给他,烫得他左右手来回换。现在奶奶在老家,他已经半年没吃到了。

25. 生理反应:写 “不受控制的生理变化”,藏不住的情绪

情绪激动时,会有生理反应 —— 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嗓子发紧、肚子发慌,这些反应最真实。

片段:轮到小琪演讲,走上台的那一刻,她感觉心跳得快蹦出来了,嗓子发紧,连话都说不出来。她攥了攥手,手心全是汗,过了好几秒,才慢慢开口,声音还有点抖。

26. 时间感知:用 “对时间的感受” 写心理

开心时觉得时间过得快,难过时觉得时间过得慢,紧张时觉得 “度秒如年”,放松时觉得 “一晃而过”。

片段:等公交的时候,小杨看了看表,才过了五分钟,却觉得像过了半小时。风一吹,他裹了裹衣服,又盯着公交来的方向 —— 要是再等不到,上班就要迟到了,这个月的全勤奖就没了。

27. 注意力转移:用 “故意转移注意力” 写内心的不安

心里有事放不下,却故意做别的事转移注意力,结果越转移越在意。

片段:小美等高考成绩,心里慌得不行,故意打开电视看综艺,可眼睛根本没盯着屏幕,手里的遥控器按来按去,换了十几个台都没停。妈妈喊她吃饭,她答应着,却还是坐在沙发上,满脑子都是 “成绩什么时候出来”。

七、动态变化类(4 种):“情绪不是一成不变的”—— 写心理的变化过程

人的情绪不会一直停在一个点上 —— 从紧张到放松,从生气到原谅,从难过到开心。写心理的 “变化曲线”,人物更鲜活。

28. 情绪转折:从一种情绪转到另一种情绪,有 “转折点”

用一个 “小事” 当转折点,让情绪突然变化 —— 比如从难过到开心,从生气到愧疚。

片段:小浩因为考试没考好,坐在房间里生气,把课本扔在地上。这时,妹妹端着一杯牛奶进来,小声说:“哥哥,别生气了,我把我的小红花给你。” 看着妹妹递过来的小红花,小浩的气一下消了,反而觉得有点愧疚,赶紧把课本捡起来。

29. 情绪叠加:多种情绪混在一起,又哭又笑又气

现实中情绪往往是 “混合的”—— 开心又难过,生气又心疼,紧张又期待。写这种 “矛盾感”,更真实。

片段:爸爸出差回来,给小宇带了他想要的篮球,小宇开心得跳起来,可看到爸爸脸上的胡茬和疲惫的眼神,又有点难过。他抱着篮球,说:“爸爸,你下次别买礼物了,早点回来就行。” 说着,眼睛有点红,却还笑着摸篮球。

30. 情绪升级:情绪慢慢变强烈,从 “有点” 到 “很”

从 “有点紧张” 到 “非常紧张”,从 “有点难过” 到 “特别难过”,写情绪的 “升级过程”,更有感染力。

片段:小芸第一次上台表演,刚开始有点紧张,手心有点出汗。可当灯光照在她身上,看到台下那么多人盯着自己,紧张感一下升级了,腿开始抖,连台词都忘了一半,站在台上,脑子一片空白。

31. 情绪平复:从激动到平静,有 “缓解的过程”

激动(生气、难过、开心)之后,慢慢平复下来,用 “深呼吸、喝水、发呆” 等动作体现。

片段:和老公吵完架,小兰气得坐在沙发上哭,哭了十几分钟,她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又深呼吸了几下。看着窗外的树,慢慢觉得没那么气了 —— 其实老公也是为了这个家好,只是说话方式太冲了。

八、特殊场景类(5 种):“特殊场景有特殊心理”—— 针对性写特定情境

不同场景下,心理不一样:说谎时的心虚、独处时的孤独、等待时的焦虑、感动时的温暖、恐惧时的害怕。针对场景写心理,更贴合实际。

32. 说谎场景:写 “说谎时的小动作”,藏不住的心虚

说谎时会有 “破绽”—— 摸鼻子、眨眼睛、说话结巴、不敢看对方,把这些破绽写出来。

片段:小涛偷偷玩了电脑,妈妈问他时,他眨了眨眼睛,摸了摸鼻子,结巴着说:“我…… 我没玩,一直在写作业。” 说完赶紧低下头,不敢看妈妈的眼睛,生怕被发现。

33. 独处场景:写 “独处时的真实想法”,不用伪装

独处时,人会卸下伪装,心里的想法更真实 —— 孤独、迷茫、放松、想念,怎么想就怎么写。

片段:周末一个人在家,小敏躺在沙发上,看着天花板发呆。平时在公司要装坚强,在朋友面前要装开心,只有现在,她才敢承认自己有点孤独 —— 要是爸妈在身边就好了,不用自己做饭,不用自己扛所有事。

34. 等待场景:写 “等待时的焦虑”,坐立不安

等待时的心理是 “反复纠结”—— 想快点又怕出事,想放弃又不甘心,用 “看时间、来回走、胡思乱想” 体现。

片段:小周在医院等老婆生孩子,坐在走廊的椅子上,不到十分钟就看一次表。听到产房里的声音,他赶紧站起来,走到门口又不敢进去,来回走了几圈,嘴里念叨着:“千万别出事,一定要平平安安。”

35. 感动场景:写 “感动时的温暖”,不用 “大哭”

感动不是只有 “流泪”,更多是 “心里一暖”—— 鼻子发酸、嘴角上扬、想抱抱对方,这种细微的感受更打动人。

片段:下雪天,小莉没带伞,站在公交站冻得发抖。这时,邻居张阿姨开车路过,摇下车窗说:“上来吧,我送你回家。” 坐在温暖的车里,看着张阿姨专注开车的侧脸,小莉心里一暖,鼻子有点酸,觉得这个冬天没那么冷了。

36. 恐惧场景:写 “恐惧时的害怕”,用 “本能反应” 体现

恐惧时的心理是 “害怕 + 想逃”—— 心跳加速、手心发冷、腿软、不敢动,写这些本能反应,比 “我很害怕” 更真实。

片段:晚上走在没人的小巷里,小峰听到身后有脚步声,越走越近。他的心跳一下快起来,手心发冷,腿有点软,想跑又不敢回头,只能加快脚步,连呼吸都不敢大声,心里默念:“别过来,别过来。”

九、心理描写3大注意事项:避开新人最容易踩的坑

很多新人写不好心理描写,不是不会方法,而是犯了 “低级错”,白白浪费笔墨。

1. 避 “千人一心” 坑:心理要符合人物的 “身份和性格”

新人最容易犯的错是 “所有人物心理都一样”—— 小孩说大人话,老人像年轻人一样纠结,农民想着CEO的烦恼。心理描写必须 “贴人设”:小孩的心理是 “简单的喜怒哀乐”,老人的心理是 “沉稳的牵挂”,职场新人的心理是 “紧张又期待”。

反例(错)
5岁的小明看着妈妈加班,心里想:“妈妈太辛苦了,这届职场压力太大,我以后要努力赚钱,让妈妈不用这么累。”(5岁小孩不会想 “职场压力”,太假)
正例(对)
5岁的小明看着妈妈加班,趴在桌上盯着妈妈,心里想:“妈妈怎么还不陪我玩?是不是不喜欢我了?我把糖果给妈妈,妈妈会不会就不忙了?”(符合小孩的简单想法)

2. 避 “心理和行为脱节” 坑:心理要和动作、神态 “匹配”

写了 “他很紧张”,却没写紧张的动作;写了 “她很开心”,却写她 “皱着眉”—— 这种 “脱节” 会让读者出戏。心理和外在表现必须 “一致”:紧张就有 “搓手、抖腿”,开心就有 “笑、蹦跶”,难过就有 “掉泪、低头”。

反例(错)
小红接到录取通知,很开心,她皱着眉,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半天没说话。(“开心” 和 “皱眉、不动” 脱节,矛盾)
正例(对)
小红接到录取通知,眼睛一下亮了,跳起来抱住妈妈,把通知举得高高的,大声说:“妈妈,我考上了!”(“开心” 和 “跳、抱、大声说” 匹配,合理)

3. 避 “无意义堆砌” 坑:心理描写要 “为情节服务”

新人爱写 “无关的心理”—— 比如主角在赶火车,却写他 “想起小时候的玩具”;主角在面试,却写他 “纠结中午吃什么”。心理描写不能乱加,必须 “推动情节” 或 “塑造人物”:赶火车时的心理要和 “赶时间” 有关,面试时的心理要和 “担心考不好” 有关。

反例(错)
小林要赶火车,还有十分钟就开了,他跑着去检票口,心里却想:“昨天吃的火锅真好吃,要是能再加点毛肚就好了,下次一定要带朋友去。”(心理和 “赶火车” 无关,多余)
正例(对)
小林要赶火车,还有十分钟就开了,他跑着去检票口,心里想:“千万别迟到,要是赶不上这趟,就赶不上下午的会议了,老板肯定要骂我。”(心理推动情节,体现 “着急”)

十、结语:写好心理描写,关键是 “多观察、少套路”

心理描写的核心不是 “方法多全”,而是 “够真实”。怎么做到真实?就两步:先观察,再下笔。

平时出门,多看看身边的人:地铁里紧张赶车的人,他们的手在干什么?脸上是什么表情?超市里和孩子吵架的妈妈,她的语气里藏着什么情绪?回家后,把这些 “观察到的细节” 记下来,换成小说里的人物,就是最生动的心理描写。

别依赖 “心如刀割”“忐忑不安” 这些成语,也别直愣愣地写 “他很紧张”“她很伤心”—— 把自己当成小说里的人物,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是我,我会摸哪里?会说什么话?会看什么地方?” 跟着本能写,比套任何方法都管用。

新人写心理描写,最怕的不是 “写得差”,而是 “不敢写细节”。哪怕只写一个 “手在抖”“脸红了”,都比空泛的抒情强。那些看不见的情绪,其实都藏在看得见的细节里。

TAG标签:写作心理
再来一篇
上一篇:三年级全册作文怎么写好?思路、描写和情感,逐一打通作文快又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