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雨水正处在数九的“七九”中,河水破冰,大雁北归。
“东风解冻,散而为雨”。此时节,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回升到零摄氏度以上,河水解冻,草木萌动,雁向北迁,杏花、望春花相继开放。“雨水”,也因此成了充满生命律动。
下面是古代四首描写雨水节气的诗词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l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咏廿四气诗·雨水正月中》
唐·元稹
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
祭鱼盈浦屿,归雁过山峰。.
云色轻还重,风光淡又浓。
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重。
《雨水时节》
宋.刘辰翁
郊岭风追残雪去,坳溪水送破冰来。
顽童指问云中雁,这里山花那日开?
《雨水》
宋 佚名
殆尽冬寒罩柳烟,薰风瑞气满山川。
天将化雨舒清景,萌动生机待绿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