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语言学是基础学科
我的专业是语言学,准确地说,是描写语言学。描写语言学是基础学科,语言描写工作属于基础研究——这一点不知道的人居大多数吧。
基础学科一般定义为“以拓展知识为目的的研究,而不是直接以实用性或应用为目标。(此定义摘抄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即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相关文书)”这类研究的主要特点是深入理解某些现象或原理,例如探索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或者社会现象的根本机制。
它们所包括的学科各位都有一些大致印象吧,对的,因为每年大名鼎鼎的诺贝尔奖就是主要颁发给做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文学奖和和平奖除外,数学没有诺奖)。
具体有哪一些呢?
2020年,人民日报刊登了一些例子,它列出了九大基础学科,包括汉语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和生物学。
当然不仅仅只有这些,这只是一些例子。
而我的专业描写语言学,最接近的是汉语语言文学。
可能有人会说,描写语言学不就是中文系,只是换了马甲罢了。
这二者确实存在很多重复的地方,但我们学科的人不研究文学,我们学科的人也不仅仅研究汉语,我们研究的语言既有汉语普通话又有汉语方言,既有汉族的语言又有少数民族的语言,既有中国的语言又有外国的语言……做了我们学科的研究,语言表达能力也不会高大上,比如我,写的这些文字就没有华丽的辞藻,优美的词句。
注意,计算机语言是人造语言的一种,不属于我们的研究对象——虽然有些语言学家喜欢人造语言,比如我认识的千田老师、藤原老师等喜欢国际语——我们研究的是“自然语言”,某地某时间段的某个群体的人口中所说的语言(例如21世纪莆田市本地人所说的莆仙话,古西夏国所说的西夏语)。
描写语言学在于挖掘发现未知的语言学现象、知识、一般规律等等,它又不同于研究具体某个语言的学问,即指日语学、汉语学、英语学……
哦,原来日语学不等同于描写语言学中的日语?
嗯,简单来说,这两个学问还不太一样,最明显的特征在于术语的使用上,比如日语的“濁音”是日语学的称呼,而我们语言学的人称其为“ゆうせいおん(有声 音)”;汉语言文学学界(主要指那些搞音韵学或方言学的学者)的人把汉语的“bpm”等音称作“重唇音”,我们称其为“双唇塞音”……
身为基础学科的描写语言学是很多研究的前提,比如中文的“脚”与英语的“foot”,日语的“あし”所指范围不太一样,日语的“あし”包括“腿”(leg)和“脚”(foot)。顺便提一句,我们福建大多数方言如福州话kha,闽南话的kha和我的母语khor,所指范围与日语的“あし”一致。
如果不知道这些知识,那么很多研究就无法进行,比如日语的“あし”应该翻译成“腿”呢,还是“脚”呢?
该翻译成哪个词,那是翻译学家的事了,就不归我们管了——我们做的是基础工作。
我们就是这样的一门不怎么负责的学问,所以挺讨人厌的,也不怎么能得到别人的理解——按我们当地人的话说,我就是“吃死饱”(吃饱了没事干)。
未来AI语言的发展,可能会使翻译等工作消失,但如果没有语言的描写研究(包括词语意思的解释,语音的描写等基础性工作),完全不可能翻译准确。
说了这么一大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我们做基础性研究的人就是大家搞钱(约等于应用)的一块“垫脚石”——翻译可以赚钱,而我们发现的新事实、新知识等都会公开在学术性杂志上,供大家自由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