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和描写
大人教孩子写作,往往会在孩子耳边唠叨:写具体,写详细。其实,这样大而空的话,喋喋不休一万遍也没什么用。我们应该少叙述,多描写。
什么是叙述?什么是描写?
“男孩很高兴。”这是叙述。
“男孩的脸上露出一个大大的微笑。他的眼睛亮闪闪的,上蹦下跳地欢呼:‘太棒啦!’”这是描写。
“饼干很好吃。”这是叙述。
“我被巧克力暖烘烘的甜香味道吸引而来,轻轻咬一口,又酥又软,立即在嘴里融化了。我从来没有吃过这么美味的饼干,连饼干渣都被我舔得干干净净。”这是描写。
以上,选自蒋军晶老师的《让孩子学会写作》。
这几个例子大概让我们明白,叙述和描写的区别,我们会发现描写时,字数变多了,文字给了我们画面感,你的面前仿佛有这样一幅画面。
他哭了。
他圆圆的脸蛋憋得通红,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像夏天的急雨,眼泪扑簌扑簌地落,一时竟停不下来,满脸泪痕让人看着怪可怜的。
他生气了。
描写不仅限于人物,还有环境。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感受到什么就写什么。
难得的晴天,天空蓝悠悠的,云朵懒洋洋的,村口,大爷大妈们像幼儿园的小朋友,搬个板凳,坐成一排,晒太阳,聊家常。路边的树,只剩光秃秃的枝干,但我知道,春天并不遥远。
景有时候也是有感情色彩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懒洋洋是形容人的,说明作者此时的心情是闲适、自由的。而后从光秃秃的树干想到春天,春天代表的是生命力、希望,所以它整体的一个感觉是乐观向上的。
《祖父的花园》里对于园中景色的描写,也是作者在抒发情感。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花,就开一个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同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你注意一下她的用词,就能感受到她所想要表达的自由。还有我们学过的《盼》,也有借景抒情的例子。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
我自己觉得描写就像画画,你要让看文字的人眼前浮现一幅画。再直白一点,就是,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摸到的,想到的。其中,看到的和想到的文字最多,也就是心理活动,很多的作文,有心理描写才有灵魂。
我们再看这段文字。
他圆圆的脸蛋憋得通红,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像夏天的急雨,眼泪扑簌扑簌地落,一时竟停不下来,满脸泪痕让人看着怪可怜的。
横线部分都是作者内心所想。
你也可以翻一下语文书,看看是不是这样。
三年级学过的《荷花》: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都是联想或者说是作者内心所想。
你可以尝试写一写你现在所处的环境(你周围的人、物、天气、),如果这时候你在教室里,那教室里都有什么呢?(老师、同学、黑板、吊扇、窗外的树、阳光......)
盛夏时节,窗外的树上,知了吵个不停。粉笔吱吱呀呀响,头顶的吊扇有气无力的转着,阳光落在我的桌子上,我想起......
你试着自己写写。傍晚的校园、清晨的庭院、课间......
那什么时候用叙述,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简要交代文章的起因和结果,而事情的经过要多用描写。而文章的最后,为了升华主题或更好的表达情感,有时候我们会用议论和抒情。
换个角度再来看。仔细的观察+多修饰词的描写。
举个例子:
1书桌上放着几本书。
2书桌上放着几本厚厚的书。
3书桌上堆着几本厚厚的书,看起来是新书。一页页翻开,错落有致的划线,清晰可见的折痕,慢慢呈现。
4书桌上堆着几本厚厚的书,看起来是新书。一页页翻开,错落有致的划线,清晰可见的折痕,慢慢呈现。我仿佛看到书的主人在灯下阅读,时而勾勾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