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作文>动作描写
文/雪泥
动作描写是让人物“动”起来、让读者“看”到人物内心和状态的关键。我们结合要点,通过具体例子深入分析。
动作描写的核心要点
1. 目的:
表现人物性格(急性子 vs 慢性子,谨慎 vs 鲁莽)。
揭示人物心理状态(紧张、兴奋、犹豫、绝望)。
展现情绪变化(从平静到愤怒,从沮丧到欣喜)。
反映身份习惯(职业特征、生活习惯、特定技能)。
推动情节发展(关键的动作引发事件转折)。
2. 内容:人物的具体行为和动作细节,应关注以下方面。
肢体动作: 如何走路、奔跑、坐下、站起、转身、弯腰、躺卧?
手部动作:如何拿、放、抓、握、捏、推、拉、敲、点、擦、搓、绞、抠、书写、操作工具?
头部/面部动作:如何点头、摇头、抬头、低头、侧头、眨眼、皱眉、撇嘴、咬唇、舔嘴唇、微笑、冷笑、翻白眼、挑眉?
身体姿态/习惯:习惯性的抱臂、抖腿、叉腰、背手、托腮、跷二郎腿、身体前倾/后仰?
整体协调性/力度/速度:动作是流畅协调还是笨拙僵硬?是轻柔舒缓还是粗暴用力?是迅捷如风还是慢条斯理?
3. 要点:
选择典型化、个性化的动作: 不是所有动作都值得写,要挑选最能体现人物特质或当前状态的、有代表性的动作。一个习惯性抖腿的人,紧张时抖得更厉害;一个优雅的人,即使生气也动作克制。
具体、精准:避免笼统抽象的描述(如“他很生气”、“她很紧张”),用精确的动作细节让读者自己感受到情绪和状态。动词的选择至关重要!
动作是内心世界的外化:人物的每一个动作(尤其是下意识的小动作)都是其内心想法、情感、性格的外在投射。动作描写是“表演”人物内心的重要手段。
举例说明:
例子1:表现性格与情绪 (具体精准 + 内心外化)
笼统写法:他非常生气。
动作描写:他“腾”地一下从椅子上弹起来,一掌狠狠拍在桌面上,震得茶杯“哐当”乱跳。他胸口剧烈起伏着,攥紧的拳头指节发白,微微颤抖,牙关紧咬,从齿缝里挤出几个字:“你再说一遍?!”
分析:
具体精准:使用了“弹”、“拍”、“震”、“起伏”、“攥紧”、“发白”、“颤抖”、“紧咬”、“挤出”等一系列强有力、具冲击感的动词和细节。描绘了动作的力度(拍桌子)、速度(弹起来)、身体反应(胸口起伏、拳头颤抖、牙关紧咬)和效果(茶杯震响)。
内心外化:这一系列爆发性、力量型的动作,将人物内心极度的愤怒、失控的情绪、强烈的攻击性淋漓尽致地外化出来,比直接说“他非常生气”有力百倍。
典型化:选择“拍桌”、“攥拳”、“咬牙”等典型的愤怒动作进行组合强化。
例子2:揭示心理状态与情绪变化 (典型个性化 + 内心外化)
场景:一个内向的人鼓起勇气向暗恋对象表白前的状态。
描写:他站在她宿舍楼下,来来回回踱步了十几圈。手指无意识地把一张纸条揉搓得又皱又软,几乎要烂掉。时不时抬手看表,又飞快地放下。深呼吸了好几次,试图挺直腰背,但肩膀很快又垮塌下去。他抬手想敲门,指尖刚碰到冰冷的门板,又像被烫到一样猛地缩了回来,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
分析:
具体精准:“踱步”、“揉搓”、“看表/放下”、“深呼吸”、“挺直/垮塌”、“抬手/缩回”、“滚动(喉结)”等动作细节清晰可见。
内心外化:这些动作生动地外化了他内心的极度紧张、焦虑、犹豫不决、反复自我鼓励又自我否定**的复杂心理状态。每一个小动作都是内心挣扎的写照(踱步-焦虑;揉纸条-紧张发泄;看表-时间难熬;深呼吸/挺直-自我鼓励;垮塌/缩手-退缩;喉结滚动-吞咽紧张)。
个性化/典型化:选择“踱步”、“揉搓小物件”、“犹豫的肢体接触(抬手缩回)”等非常符合内向、紧张人物的典型动作组合。避免了夸张的戏剧化动作,更显真实。
例子3:反映身份习惯与推动情节 (典型个性化 + 推动情节)
场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刑警勘查案发现场。
描写:老刑警王队戴上薄如蝉翼的乳胶手套,蹲在凌乱的沙发旁。他没有急于触碰任何东西,而是微微眯起眼,目光像探照灯一样缓慢扫过每一寸地面、每一件家具。他伸出戴着白手套的食指,极其轻柔地拨开地毯边缘的一小簇纤维,凑近仔细观察,又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放进证物袋封好。接着,他站起身,踱步到窗边,指尖在窗框边缘轻轻划过,捻了捻指尖沾染的细微灰尘,眉头微蹙。
分析:
具体精准:“戴上”、“蹲”、“眯眼”、“扫过”、“伸出”、“拨开”、“凑近”、“观察”、“夹起”、“放进”、“踱步”、“划过”、“捻了捻”、“微蹙”等一系列动作清晰、有序、专业。
反映身份习惯:动作体现了专业性、严谨性、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戴手套保护现场、不急于触碰、目光扫描、轻柔操作、使用专业工具镊子、关注细微痕迹如纤维、灰尘)。这些是资深刑警的职业习惯。
推动情节:这些动作本身就是在进行关键线索的发现和收集(发现并收集纤维、注意窗框灰尘),直接推动案件侦破的进程。同时,“眉头微蹙”暗示他可能发现了疑点或线索。
典型化: 选择符合刑警身份的专业勘查动作。
例子4:表现性格与心理状态 (典型个性化 + 内心外化)
场景:一个极度傲慢的人听到反对意见时的反应。
描写:听完下属的汇报,他身体向后一靠,深深陷进宽大的真皮座椅里。翘起二郎腿,脚尖有一下没一下地轻点着空气。手指交叉随意搭在腹部,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讥诮。他眼皮微抬,目光懒洋洋地掠过对方紧张的脸,轻轻“呵”了一声,拖长了调子道:“就这?”
分析:
具体精准: “靠/陷进”、“翘起”、“轻点”、“交叉”、“勾起”、“微抬”、“掠过”、“呵”、“拖长”等动作和神态描写精准到位。
内心外化:这一系列放松、慵懒、略带轻佻的动作(后靠、陷进椅子、翘腿、轻点脚尖),配合居高临下的眼神(眼皮微抬、目光掠过)和充满轻蔑的语气词(“呵”、“就这?”),将人物内心的极度傲慢、不屑一顾、对下属的轻视展现得淋漓尽致。
典型化/个性化:选择“后靠陷椅”、“翘腿轻点脚尖”、“慵懒轻蔑的眼神”、“简短的讥诮回应”等非常符合傲慢性格人物的典型动作组合。
总结一下,如何写好动作描写?
1. 像导演一样思考:在脑海中“看到”人物的动作,然后选择最有力的“镜头”(动作细节)呈现给读者。
2. 动词是灵魂:抛弃“做”、“弄”、“搞”等万能弱动词,寻找精准、有力、传神的动词(如:弹、拍、攥、揉搓、踱、扫、拨、捻、陷、翘、掠、呵)。
3. 细节决定成败:不仅要写做了什么(拍桌子),更要写怎么做(狠狠地拍?颤抖着拍?)和带来的细微效果(震得茶杯跳?指节发白?)。
4. 动作链:重要时刻或复杂状态,描写一连串相关动作(如例子2的表白前准备),更能展现过程和心理变化。
5. 结合环境与道具:人物的动作往往与环境和手中的物品互动(拍在桌子上、揉搓纸条、轻点脚尖、拨开纤维、划过窗框)。利用好这些元素。
6. 与神态、语言联动: 动作很少孤立存在。结合人物的表情(皱眉、撇嘴、冷笑)和 语言(说什么?怎么说?)一起描写,效果更立体丰满。
7. 服务于“为什么”:时刻问自己:这个动作揭示了人物什么性格/心理/状态/身份?它如何推动故事?如果删掉它,对理解人物或情节有影响吗?
优秀的动作描写,能让读者仿佛置身现场,亲眼目睹人物的行为举止,并透过这些外在动作,深刻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波澜起伏和独特个性。它是塑造鲜活立体人物的不可或缺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