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网描写季节七月内容页

人物描写|动作的作用+50道习题

2025-07-09 10:11:35 描写七月

人物描写|动作的作用+50道习题

一、考点概述:动作描写的定义、分类与核心作用

动作描写的定义与核心作用

定义:动作描写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肢体行为、动作细节(如手势、步伐、表情等),来刻画人物性格、揭示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的一种描写手法。

核心作用

表现人物身份:通过动作特征(如“蹒跚”“挺胸叠肚”)暗示人物职业或社会地位。

刻画人物性格:动作的力度、速度、协调性反映性格(如“大步流星”显果断,“蹑手蹑脚”显谨慎)。

推动情节发展:关键动作可能成为情节转折的触发点(如“伸手拉住”避免冲突)。

深化主题表达:动作的反复或对比可暗示人物命运或社会现实(如“颤抖的手”象征沧桑)。

动作描写的分类与示例


动作描写的文体差异

记叙文:通过动作推动情节(如《孔乙己》中“排出九文大钱”显阔气)。

说明文:客观记录动作步骤(如实验操作流程)。

议论文:用典型动作作为论据(如“屈原投江”论证爱国精神)。

二、满分答题技巧:三步分析法

第一步:定位动作描写内容

技巧:快速在文本中划出动作关键词:

分解动作:如“攀、缩、倾”(《背影》)。

连续动作:如“扫开、支起、撒谷、系绳、牵绳”(《雪地捕鸟》)。

典型动作:如“喉结颤动”(《棋王》)。

第二步:分析动作类型与作用


第三步:套用答题模板

通用模板:手法+动作类型+内容+作用+效果

“本句运用动作描写,通过‘分解动作/连续动作/典型动作’,刻画了人物(性格/心理/身份),(作用),(效果)。”


示例

“文中‘攀、缩、倾’的分解动作描写,将父亲爬月台的过程细致刻画,既体现其行动不便,又凸显其对儿子的关爱,为后文‘背影’主题奠定情感基调。”


 

三、高频题型及解题策略

题型1:分析动作描写的作用

例题:(2024·湖北中考)《背影》中“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有何作用?


解析

1.类型:分解动作(爬月台细节)。

2.作用:

结构:引出“背影”场景,推动情节高潮。

内容:通过“攀”“缩”“倾”等动词,表现父亲的艰难与执着。

主题:深化“父爱如山”的情感表达。


答案

“本句通过分解动作‘攀、缩、倾’,刻画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既体现其肥胖身躯的笨拙,又凸显其对儿子的深沉关爱,为‘背影’主题奠定情感基础。”


题型2:区分动作描写与其他描写手法

例题:比较“他沉默着”(神态)与“他猛地一拳砸在桌上”(动作)的差异。


解析

动作描写:“砸”直接表现愤怒或急躁,动作具有爆发力。

神态描写:“沉默”通过静止状态间接暗示情绪,需结合上下文推断。


答案

“前者是神态描写,通过静止表现人物情绪;后者是动作描写,通过爆发性动作直接揭示人物性格,二者均服务于情感表达。”


题型3:补写动作描写句

例题:在《最后一课》结尾,补写韩麦尔先生的动作描写。


技巧

1.情感匹配:悲壮中带力量,如“攥紧粉笔,颤抖的手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

2.细节呼应:结合场景(如“粉笔灰落在衣襟上”)。

答案

“韩麦尔先生猛然站起,右手紧握粉笔,左手扶着黑板边缘,用尽力气写下‘法兰西万岁’,粉笔在‘万’字处突然折断。”


题型4:分析动作描写与情节的关联

例题:《孔乙己》中“排出九文大钱”为何反复出现?


解析

情节作用:通过“排”的动作强调孔乙己的“阔气”,与后文“摸出四文”形成对比。

主题作用:动作变化暗示其经济地位的衰落,深化批判主题。


答案

“‘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描写,通过‘排’这一刻意展示的动作,既体现孔乙己的虚荣,又与后期‘摸出四文’形成对比,暗示其命运转折,深化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题型5:赏析动作描写与主题的联系

例题: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躲开”与主题的关系。


解析

主题关联:通过“躲开”的逃避动作,揭露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

人物对比:与“于勒曾被追捧”形成反讽。


答案

“‘躲开’的动作描写,通过菲利普的退缩行为,直接点明其对亲情的漠视,与‘金钱至上’的主题紧密关联,凸显人性异化的批判。”


四、实战演练与答案解析

题目:(2025·模拟题)阅读《社戏》划线句,分析其作用。


原文片段

“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解析步骤

1.定位:划线句“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是动作描写。

2.类型:连续动作(“点”“磕”“退”“上前”)。

3.关联:

结构:引出航船场景,推动情节发展。

内容:通过“点开”“磕”等动作,展现少年的机灵与协作。

主题:暗示农村少年的纯朴与活力,呼应“社戏”主题。

4.模板应用:

“本句通过‘点、磕、退、上前’的连续动作,刻画了少年们划船的熟练与默契,既为社戏场景铺垫,又突显农村少年的自由与活力,深化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五、满分答题的关键点

1.精准定位:明确动作描写类型(分解/连续/典型)。

2.分类分析:结合文体特点(如记叙文侧重情节,议论文侧重论据)。

3.作用分层:从结构、内容、主题多角度切入,突出“以行见人”作用。

4.语言规范:使用“刻画”“推动”“深化”等术语,确保表述严谨。

六、附录:动作描写高频术语库


作用类术语

结构作用:推动情节、引出场景、埋下伏笔。

内容作用:刻画性格、揭示心理、暗示身份。

主题作用:深化批判、突出主题、引发思考。


手法类术语

“攀、缩、倾”(分解动作)。

“点、磕、退”(连续动作)。

“喉结颤动”(典型动作)。


文体关联术语

记叙文:分解动作推动情节,连续动作刻画人物。

说明文:客观记录操作步骤。

议论文:用典型动作作论据。


 

七、拓展:动作描写与其他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技巧

1.对比强化:

例句:“他大步流星走向前”与“踉跄后退”对比,暗示情绪转折。

2.象征深化:

例句:“紧握的手”象征决心,“颤抖的手”象征恐惧。

3.伏笔设置:

例句:“他摸了摸口袋”为后文“钱包丢失”埋下伏笔。

八、常见误区与应对策略

误区1:忽略动作与心理的关联

解决:

动作心理化:“攥紧拳头”可能暗示愤怒或紧张。

误区2:未结合文本整体分析

解决:

上下文关联:动作变化需结合人物处境(如“孔乙己从‘排’到‘摸’”)。

误区3:遗漏动作的象征意义

解决:

深层解读:“折断粉笔”象征理想破灭。


0
1

一、选择题

1. 下列句子中,属于动作描写的一项是( ) 

A. 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B. 她嘴角上扬,露出了甜甜的微笑。 

C. 他猛地站起来,一把抓住了对方的手腕。 

D. 这件衣服的颜色是蓝色的,款式很新颖。 

2. 对 "他小心翼翼地捧着那本书,仿佛捧着一件珍贵的宝物" 中动作描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是( ) 

A. 体现了他对书的喜爱和珍惜。 

B. 说明他是一个动作缓慢的人。 

C. 表现出周围环境的安静。 

D. 暗示了书的内容非常精彩。 

3. 下列选项中,动作描写最能体现人物紧张心理的是( ) 

A. 他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双手放在膝盖上。 

B. 她快速地翻着书页,眼睛紧紧地盯着文字。 

C. 他的手指不停地敲打着桌面,额头冒出了细细的汗珠。 

D. 他大步流星地走向讲台,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 

4. "他弯下腰,捡起地上的垃圾,轻轻地放进了垃圾桶",这句话中的动作描写顺序是( ) 

A. 弯腰、捡起、放进 

B. 捡起、弯腰、放进 

C. 弯腰、放进、捡起 

D. 放进、弯腰、捡起 

5. 对 "运动员们在跑道上奔跑,有的摆臂幅度很大,有的脚步轻盈" 中动作描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展现了运动员们不同的跑步姿态。 

B. 说明运动员们的训练水平参差不齐。 

C. 体现了比赛的激烈氛围。 

D. 让读者感受到运动员们的活力。 

6. 下列句子中,动作描写与人物性格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他总是大大咧咧地把东西扔得到处都是 —— 粗心大意。 

B. 她轻轻抚摸着小猫的毛发 —— 温柔善良。 

C. 他猛地一拍桌子,站起来大声呵斥 —— 暴躁易怒。 

D. 他慢慢吞吞地穿衣服 —— 做事认真。 

7. "老师走进教室,环视了一圈,然后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字",这句话中的动作描写不包括( ) 

A. 走进 

B. 环视 

C. 拿起 

D. 思考 

8. 动作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不包括( ) 

A. 刻画人物性格。 

B.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 描写自然环境。 

D. 表现人物心理活动。 

9. 对 "他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向远处望去" 中动作描写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这些动作表现了他想要看清楚远处的事物。 

B. 说明他的身体条件很好,能够做出这些动作。 

C. 体现了他当时的无聊情绪。 

D. 暗示了远处有重要的事情发生。 

10. 下列选项中,属于连贯性动作描写的是( ) 

A. 他坐在椅子上,看着窗外的风景。 

B. 她打开书包,拿出课本,翻开到指定的页面。 

C. 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D. 它跳上桌子,又跳了下来。 

0
2

二、简答题

1. 请结合具体例子,说明动作描写的定义。 

2. 分析《背影》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动作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 

3. 动作描写可以分为哪些类型?请分别举例说明。 

4. 举例说明动作描写如何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5. 在写作中,如何运用动作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0
3

三、阅读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他跑到跳高架的横杆前,又脚踏地,双臂猛摆,身体就像小燕子一样飞过了横杆。 

1. 找出文段中的动作描写语句。 

2. 这些动作描写展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 

3. 分析这些动作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奶奶将右脚绷着,向鞋子口里溜进去,筋脉凸兀的手紧紧抓着门框,将左脚轻轻抬起,紧绷着的脚小心向鞋口一插,又往里扎了扎,接着踩了几踩,让自己的脚更舒适些,满意地出门了。 

1. 文段中运用了哪些动作描写? 

2. 这些动作描写表现了奶奶怎样的特点? 

3. 从这些动作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他看见菜汤上浮着的油花,就小心地把碗端起,用嘴唇轻轻抿了一下。 

1. 指出文段中的动作描写。 

2. 分析这些动作描写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3. 这些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她挤进大门,把担子撂下地;走上前去,将篮子里的鸡蛋一个个地放在摊位上,那小心翼翼的样子,仿佛放的是易碎的珍宝。 

1. 找出文段中的动作描写词语。 

2. 这些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3. 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些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他一进门就扔下书包,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到沙发前,一屁股坐了下去,拿起遥控器就按了起来。 

1. 文段中有哪些连贯的动作描写? 

2. 这些动作描写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3. 从这些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生活习惯? 

0
4

四、判断改错题

1. 判断:"他皱着眉头,思考着问题" 是动作描写。( ) 

2. 判断:动作描写只能描写人物的外在行为,不能反映内心活动。( ) 

3. 判断:"她笑着和大家打招呼" 中的 "笑" 是动作描写。( ) 

4. 判断:动作描写可以单独存在,不需要结合其他描写手法。( ) 

5. 判断:"他快速地跑开了" 是简单的动作描写,没有任何作用。( ) 

0
5

五、写作运用题

1. 请运用动作描写,描写一个人早上起床的情景,要求不少于 50 字。 

2. 用动作描写刻画一个性格急躁的人,不少于 30 字。 

3. 结合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描写一个人考试时紧张的状态,不少于 80 字。 

4. 运用连贯性动作描写,描写一个人做早餐的过程,不少于 100 字。 

5. 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一个人的善良,不少于 50 字。 

0
6

六、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41-50 题。 
《老鞋匠》 
在一个墙角里,有个老人在那里补鞋。他的面前摆着一个小木箱,里面装着各种修鞋的工具。他的头发已经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但眼睛却很有神。 

有一天,一个顾客拿来一双皮鞋,鞋跟磨坏了。老人接过鞋,仔细地看了看,然后从木箱里拿出一把小锤子,开始敲掉旧鞋跟。他的手很粗糙,手指上有很多老茧,但动作却很熟练。敲掉旧鞋跟后,他又拿出一个新的鞋跟,比量了一下大小,接着用胶水粘在鞋底上,然后用锤子轻轻敲打,让鞋跟更加牢固。最后,他又用砂纸把鞋跟打磨得光滑平整。 

顾客接过修好的鞋,试了试,觉得很合脚。他付了钱,满意地离开了。老人又坐在那里,等待着下一个顾客。 

1. 找出文中描写老人修鞋动作的语句。 

2. 这些动作描写体现了老人怎样的特点? 

3. "老人接过鞋,仔细地看了看" 中的 "看" 是动作描写吗?为什么? 

4. 分析 "他的手很粗糙,手指上有很多老茧,但动作却很熟练" 这句话中动作描写与外貌描写的关系。 

5. 文中的动作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6. 如果去掉文中的动作描写,文章会有什么变化? 

7. 从老人修鞋的动作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他对工作的态度是怎样的? 

8.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动作描写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重要性。 

9. 模仿文中的动作描写,描写一个人做手工的过程,不少于 100 字。 

10. 你认为文中的动作描写哪些地方最精彩?为什么? 

0
7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答案与解析 
1. 答案:C 

解析:A 项是神态描写,B 项是神态描写,D 项是对物品的描写,只有 C 项 “站起来”“抓住” 属于动作描写。 

2. 答案:A 

解析:“小心翼翼地捧着” 通过动作表现出人物对书的珍视,而非说明动作缓慢,与环境、书的内容无关。 

3. 答案:C 

解析:“手指不停地敲打”“冒出汗珠” 这些动作直观展现出人物紧张的心理,其他选项未体现紧张。 

4. 答案:A 

解析:原文动作顺序为 “弯下腰”“捡起”“放进” ,所以选 A。 

5. 答案:B 

解析:该动作描写主要展现运动员不同姿态、比赛氛围和活力,未体现训练水平参差不齐。 

6. 答案:D 

解析:“慢慢吞吞地穿衣服” 体现的是做事迟缓,而非认真。 

7. 答案:D 

解析:“思考” 是心理活动,不属于动作描写,“走进”“环视”“拿起” 是动作。 

8. 答案:C 

解析:动作描写可刻画性格、推动情节、表现心理,但不能直接描写自然环境。 

9. 答案:A 

解析:“踮起脚尖”“伸长脖子”“望去” 这些动作表明人物想看清楚远处,与身体条件、无聊情绪、远处事件无关。 

10. 答案:B 

解析:B 选项 “打开”“拿出”“翻开” 是连贯的动作,A、C、D 连贯性不足。 

二、简答题答案与解析 
1. 答案:动作描写是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如 “他三步并作两步,冲到窗边,一把拉开窗帘”,“冲”“拉” 等动词,生动呈现人物急切想查看窗外情况的行为。 

解析:结合实例解释定义,明确动作描写需通过具体动词表现人物行为。 

2. 答案:《背影》中父亲 “攀”“缩”“倾” 等动作,生动展现父亲买橘子的艰难,凸显深沉的父爱,让父亲的形象立体感人,引发读者共鸣。 

解析:抓住关键动作,分析其对表现情感、塑造人物的作用。 

3. 答案:可分为简单动作描写(如 “他挥了挥手”)和连贯性动作描写(如 “她坐下来,打开本子,拿起笔开始书写”)。 

解析:通过举例区分不同类型,体现动作描写的多样性。 

4. 答案:如 “他一把夺过别人手中的书,随意翻了几下就扔回去”,“夺”“扔” 等动作体现人物霸道、无礼的性格。 

解析:以实例说明动作如何与性格关联。 

5. 答案:精选准确动词,注重动作细节,展现连贯动作,结合其他描写手法。如写人着急时,可写 “他不停地跺脚,眼睛焦急地四处张望,嘴里喃喃自语” 。 

解析:从动词运用、细节等方面阐述方法,并举例说明。 

三、阅读分析题答案与解析 
1. 答案:“跑到”“踏”“摆”“飞”。 

解析:直接从文中提取表示动作的词语。 

2. 答案:展现出人物动作敏捷、身姿矫健,富有运动活力。 

解析:根据动作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3. 答案:生动呈现跳高场景,突出人物运动能力,为表现比赛精彩等内容做铺垫。 

解析:从场景、人物、情节等角度分析作用。 

4. 答案:绷、溜、抓、抬、插、扎、踩。 

解析:筛选描写奶奶穿鞋过程的动词。 

5. 答案:表现奶奶做事认真、谨慎、细致的特点。 

解析:从动作细节推断人物性格。 

6. 答案:感受到奶奶生活经验丰富,对待日常小事也很用心,体现对生活的认真态度。 

解析: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情感。 

7. 答案:端起、抿。 

解析:找出描写人物与碗相关动作的词。 

8. 答案:反映出人物对食物珍惜、享受的心理,可能是因饥饿或食物来之不易。 

解析:根据动作推测心理。 

9. 答案:刻画人物节俭、对生活要求不高或处于特定生活状态的形象。 

解析:分析动作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10. 答案:挤进、撂、走、放。 

解析:提取描述人物卖鸡蛋过程的动作词。 

11. 答案:体现人物勤劳、做事小心、珍惜物品的性格。 

解析:从动作分析性格。 

12. 答案:生动展现人物卖鸡蛋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质朴,使人物形象鲜活。 

解析:从场景、人物形象等方面谈效果。 

13. 答案:进门、扔下、跑、坐、拿起、按。 

解析:梳理连贯动作。 

14. 答案:体现人物急切、放松的心情,可能是回家后急于休息娱乐。 

解析:根据动作推测心情。 

15. 答案:看出人物回家后习惯先放松娱乐,可能较依赖电子产品。 

解析:结合动作分析生活习惯。 

四、判断改错题答案与解析 
1. 答案:× 

解析:“皱着眉头” 是神态描写,“思考” 是心理活动,不是动作描写。 

2. 答案:× 

解析:动作描写可通过外在动作反映人物内心,如 “他不停地搓手” 体现紧张心理。 

3. 答案:√ 

解析:“笑” 是面部动作,属于动作描写。 

4. 答案:× 

解析:动作描写常与神态、语言等描写结合,能更好塑造人物,如 “他笑着跑过来,大声喊道……” 。 

5. 答案:× 

解析:“快速地跑开了” 虽简短,但能体现人物急切离开的状态,可推动情节或表现心情。 

五、写作运用题答案示例 
1. 答案示例:他先是在床上翻了个身,缓缓睁开双眼,接着撑起上半身,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然后掀开被子,双腿慢慢挪到床边,坐直身子,开始穿衣服。 

2. 答案示例:他不停地看表,在原地走来走去,突然一把抓起电话,大声质问事情进展。 

3. 答案示例:他的手紧紧握着笔,手心里满是汗水,试卷上的字都被晕染开了。心里不断想着 “完了,这题不会”,眼睛慌乱地瞟向四周,又赶紧低下头,继续咬着笔头,紧皱眉头。 

4. 答案示例:她走进厨房,打开冰箱拿出鸡蛋和蔬菜,接着把锅放在灶上,倒入少许油,开火。等油热后,轻轻磕开鸡蛋,放入锅中,用铲子翻炒几下,再把洗净切好的蔬菜倒入,快速翻炒,最后加入调料,盛出装盘。 

5. 答案示例:她看到路边的流浪猫,立刻蹲下身子,慢慢伸出手,轻轻抚摸猫咪的头,然后跑回家拿来食物,放在猫咪面前,静静看着它吃。 

六、综合题答案与解析 
1. 答案:“接过鞋,仔细地看了看”“拿出一把小锤子,开始敲掉旧鞋跟”“拿出一个新的鞋跟,比量了一下大小,接着用胶水粘在鞋底上,然后用锤子轻轻敲打,让鞋跟更加牢固。最后,他又用砂纸把鞋跟打磨得光滑平整”。 

解析:在文中筛选与修鞋动作相关语句。 

2. 答案:体现老人手艺娴熟、做事认真、专注细致的特点。 

解析:根据修鞋动作分析人物特点。 

3. 答案:是动作描写。“看” 是用眼的动作,通过该动作表现老人检查鞋子的行为。 

解析:依据动作描写定义判断并解释。 

4. 答案:外貌描写 “手很粗糙,手指上有很多老茧” 说明老人长期从事修鞋工作,为动作描写 “动作却很熟练” 做铺垫,体现其工作经验丰富。 

解析:分析两种描写的内在联系。 

5. 答案:通过修鞋动作,突出老人手艺精湛,体现老人对工作的热爱与敬业,深化文章对劳动者赞美主题。 

解析:从人物、主题角度分析作用。 

6. 答案:去掉动作描写,老人修鞋过程不具体,人物形象模糊,文章失去生动性和感染力,无法突出老人特点与主题。 

解析:从内容、人物、主题等方面谈变化。 

7. 答案:感受到老人对工作认真负责、耐心细致,把修鞋当作重要事情,全身心投入。 

解析:从动作细节体会工作态度。 

8. 答案:生活中,通过观察人的动作可了解其性格、心情等。如在餐厅,服务员快速、轻柔地摆放餐具,体现其做事麻利、细心;写作中动作描写能让人物 “活” 起来,使读者更好理解人物。 

解析:结合生活与写作阐述重要性。 

9. 答案示例:她拿出彩纸,对折几次,然后拿起剪刀,沿着画好的线条小心地剪起来。剪一会儿就展开看看,不合适又继续修剪,最后展开彩纸,一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就完成了。 

10. 答案示例:“拿出一个新的鞋跟,比量了一下大小,接着用胶水粘在鞋底上,然后用锤子轻轻敲打,让鞋跟更加牢固” 这段精彩。它详细、连贯地展现修鞋关键步骤,突出老人技术熟练,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修鞋过程,使老人形象更丰满。 

解析:选择语句并从内容、人物塑造等角度说明精彩原因。

TAG标签:动作人物作用
再来一篇
上一篇:描写动作的精彩段落下一篇:人物描写|语言的作用+50道习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