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网描写季节七月内容页

描写点评第12期(动作描写之行走)

2025-07-05 10:42:08 描写七月

描写点评第12期(动作描写之行走)


《当代文学经典描写赏读》专辑,逐期(原则上每周一期)与读者分享。整体分为三编:一,人物描写;二,环境描写;三,状物描写。

 本专辑曾以《描写撷英》为总题,在九江日报长江周刊连载(2020年5月17日-2025年3月23日),于2024年10月结集出版《新时期文学经典描写选评》。

由于层级复杂、内容丰富,从本期开始,公众号展示的大标题采用简化形式,即如本期,为《描写点评第××期(××描写之××)》,正文的标题则为详式,如本期:《当代文学经典描写赏读总第××期(××××描写之××)》。


当代文学经典描写赏读总第12期(人物动作描写之行走)

1.行走

卜绣文回头一看,一位青年男医生进了门。他走得很快,工作衣下摆有一颗钮扣未系,于是衣襟就被行走的力度和速度,鼓荡得飘扬起来,使得他运动员一般的长腿,显出跑步的姿态。(毕淑敏《血玲珑》)

【点评】人的走路,司空见惯,千人一面,平淡无奇。作者抓住人物个高腿长,步伐雄健有力的特点,用衣襟鼓荡的细节和类似于跑步的姿态,含蓄地表现青年医生的英气逼人和敬业精神。


2.埋头赶路

这个时段的地铁人群和其他时段不同,都在大步疾行,奔忙向前。在公司上班的,都在争分夺秒,要打卡,怕迟到呀!所以人们都在埋头赶路,无人说话,无人招呼,无人谈笑,更无人争吵,没时间呀!此时此刻只有匆匆的脚步声,整齐有序,节奏分明,似有人指挥,似有人下令,像古代将士的夜行军,衔枚而行,禁止出声,极为安静。(沙叶新《阿香与海归》)

【点评】写一线城市(上海)的上班族埋头赶路,为了配合匆忙的节奏而多用短句,特别是大量使用音节短促、节奏分明的四字结构。

3.胖女人走路

给我们开门的,是个四十多岁的胖女人……我发现她走路时,屁股是旋转式扭动的,还是顺时针。……胖姆姆终于交代完了,扭着臀圈儿去客厅的沙发上瘫下。(裘山山《主人不在家》)

【点评】其实不只是胖女人,生活中的确有些女人走路会扭屁股,这是一个令小说中的“我”心里狠狠吐槽的女人,表现了对人物的细致观察和对一个“抠门儿”的女人的一种厌烦情绪。

4.盲人走路

萌娘走过来了,我不再吱声。我注视着她胆怯而迟疑地向前迈进的双腿,以及本能地伸向前方的双手。由此我判断她的视力已糟透,一行动手先摸索起来。(严歌苓《非洲札记》)

【点评】描绘了具有盲人这种生理特征的人走路时双腿和双手区别于常人的不同的特征,表现了作者的同情。


5.书记走路

自己继续往前走。走不几步,就听到有一个迟疑而畏缩的声音低低地叫了他一声。他一惊,觉得这样的声音,总带着焦急的情绪。定睛看去,一个满头大汗的小伙子已经站在他面前,是五星一队的保管员顾雪根。他支支吾吾说老婆急病躺在公社医院里,医生催他赶快转到县医院去,他没有多带钱。刘和生顿了一下,就开始摸口袋,从各个袋里陆陆续续摸出来东零西碎的皱票子,一共十六元七角,统统给他,说:“你先拿去,我马上去你队里,告诉你家里的人送钱到县医院来。”然后他又向前走,不到二十步,又听到有人大声喊他,他一听就知道没有急事,就连忙摆摆手,叫那人别赶来。自己继续往前走。(高晓声《漫长的一天》)

【点评】公社书记在长期实践中,培养了一双“毒耳”,能从喊他的声音听出人家是否有正经事。也许顾雪根本不想向书记借钱,只是一筹莫展时,恰好碰见了路过的书记,才临时起意;他的“迟疑”“畏缩”“支支吾吾”固然表现了胆怯,但要开口叫出声,却需要勇气。刘书记先是“一惊”,当了解情况后,他的表现是“顿了一下”,作者敏锐地观察到人物这种瞬间的、细微的、过渡性的情态动作并准确地表现出来。刘摸钱的动作也补充了他的性格,表明他是一个对钱不太在意,随身乱放的人。

6.过桥

下午四点钟,石拱桥上冒出一颗硕大的黑脑袋,紧接着是一双滚圆肉实的肩膀,然后是鼓鼓囊囊的白衬衣一高一低的前襟,再然后,两条沾了一块灰一块泥的裤腿交错上升,与此同时,一双几乎看不清颜色的脏球鞋露出来……待那矮壮敦实的身躯完整升上桥头,殷小妹一挺腰肢,在一阵竹椅吱嘎乱响声中站起来,朝桥头渐渐接近的壮憨的身影呼唤道:方弟弟——方弟弟——姆妈在这里——(薛舒《香鼻头》)

【点评】因为受人行走的速度限制,当他经过石拱桥时,在桥的另一端的人看他就有这种层次分明的形象变化(脑袋→肩膀→衬衣→裤腿←球鞋)。除了小说,不可能有其他体裁有如此细碎的描写方法。之所以这样写,是要表现“姆妈”的迫切期待的心情。


7.泥泞路上行走

泥泞里无法快走,得步步着实。雨鞋愈走愈重;走一段路,得停下用拐杖把鞋上沾的烂泥拨掉。雨鞋虽是高统,一路上的烂泥粘得变成“胶力土”,争着为我脱靴;好几次我险地把雨鞋留在泥里。而且不知从哪里搓出来不少泥丸子,会落进高统的雨鞋里去。我走在路南边,就觉得路北边多几茎草,可免滑跌;走到路北边,又觉得还是南边草多。(杨绛《干校六记》)

【点评】作者根据干校的亲身经历,写出了在泥泞中行走的三个特点:一是鞋因粘泥而容易脱落,二是泥丸子会掉进雨鞋里去,三是为了避免滑跌,喜欢挑有草的地方行走。全用白描,不借助比喻和修辞。

TAG标签:动作行走
再来一篇
上一篇:要想作文好,动作描写不可少,人物描写动作5大技巧+例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