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网描写季节六月内容页

语文老师只会教人物描写,却不会教叙事结构?

2025-06-24 15:22:31 描写六月

语文老师只会教人物描写,却不会教叙事结构?
 

一位语文老师在讲作文时,布置了一篇“想象类作文”,结果全班40个学生,有一半写成了“流水账+胡编乱造”,另一半写不出来,愁得要命。

家长问老师:“你能不能讲讲这类作文的结构该怎么写?”

老师支支吾吾:“写清楚事情就行了……注意写细节。”

你会发现,很多语文老师讲写作,只讲细节、描写、语言,但从不讲“整体结构”,更别说“叙事节奏”、“悬念设置”、“场景设计”这些更专业的东西。

尤其是“想象类作文”,更像是放养——学生靠灵感写,老师靠运气讲。

为什么?

一、人物描写是“教得了”的,叙事结构是“不会教”的

人物描写讲起来容易: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五大类,按套路讲,课本上都有示范,练习题也好出,学生也爱模仿。

而叙事结构是啥?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起承转合?

 • “多线并进”?“倒叙插叙”?

语文老师很多是靠“经验+感觉”来教学,他们自己在读书时也从没系统学过“如何构建一篇有节奏感、有冲突、有起伏的叙事文本”。

他们的写作训练路径,是“考场作文”——起手论点、三段论证、观点呼应,哪懂什么叫“设定、铺垫、反转”?

所以,他们讲不出一个想象作文的完整节奏,只能讲细节描写和语言润色。

二、“教学目标单一化”造成写作教学畸形

语文教学最大的隐性KPI是“写作得分”。

 •描写有亮点能得高分;

 •用词有文采加印象分;

 •结构好坏,在阅卷速度极快的实操中,被弱化成“卷面顺不顺”。

所以老师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能“快速提分”的地方——描写段、优美句、名人例、作文金句。

而“想象类作文”本身是“非标类目”:

 •审题不清容易跑题;

 •思路奔放容易失控;

 •胡编乱造容易得低分。

那怎么办?干脆少讲、少练、少考,考也考得保守点。

学生不练、老师不教,最后就变成了集体“不会写”。

三、写作知识的缺失,是教师成长路径的系统性短板

再现实一点说,很多语文老师在师范院校的写作训练,几乎停留在“议论文+读后感+教学案例写作”。

没有一门课系统讲过:

 • 叙事节奏如何控制?

 •主人公心理线怎么设计?

 •情节冲突如何自然推进?

 •怎么通过设定打动读者?

更别提“科幻类写作、悬疑类写作、幻想题材架构”这些在初高中作文题里越来越常见的新题型。

也就是说,语文老师不是懒得讲结构,而是根本没人教过他们怎么讲结构。

这就像让一个不会做饭的人教学生做满汉全席,他只能教你切菜、摆盘,讲不了整体菜单设计。

四、当“想象力”遇上“结构力”的空白,作文就塌了

想象类作文,是最能体现孩子创造力的题型,但也是最吃“叙事结构能力”的类型。

你让学生写“未来世界”,他们不是写得天马行空毫无逻辑,就是写个结尾“我醒了,原来是一场梦”。

为什么?他们不是没想象力,是没有结构感。

故事没有起承转合,没有因果,没有前后铺垫,也就没有感染力。写到最后只能靠“编到哪是哪”,而不是“构建”。

而老师如果不能提供清晰的结构框架,就只能在结尾说一句:“你这个构思挺好的,就是不够合理。”

问题是,他也讲不清,怎么才算合理。

语文老师不是不教结构,而是没人教他们结构

我们不能苛责语文老师只讲人物描写,因为那是他们能控制、能评分、能练习的“安全区”。

但真正要提升写作教学,尤其是让学生能写好“叙事类”“想象类”作文,就必须引入结构教学的观念。

不管是“故事三要素”、“三幕剧结构”、“时空转换模型”,还是“冲突+高潮+转折”的经典模型,语文教学都该把这些视作写作基础知识的一部分,而不是舍弃。

如果我们一味强调表达、文采,而不构建结构力,那孩子写作永远只能“靠感觉”。

而语文写作这件事,本就该是“想象力+结构力”的结合。

TAG标签:人物叙事
再来一篇
上一篇:描写的技巧下一篇:场面描写写作技巧(5年级到9年级使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