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邹老师的细心指导下,绝大多数同学都完成了小练笔,写得挺不错。摘录两位同学的练笔分享给各位:
吴辰希:小狗站在门口,静静地等待着小主人回家。它看到了(小主人),连忙跑过去,跑的同时还摇着尾巴,跑过去扭了扭身子,就倒下来露出肚皮,让主人摸一摸。
张嘉檬:小狗站在门口,静静地等待着小主人。突然,它看见了小主人,就冲了出去,扑在了小主人怀里。让小主人跟它玩。
我们可以看到,在邹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能够抓住动词,展现小狗的动作。不同动作,带来不同的画面,文字好像在放电影。
下课之后,我想,能不能把这样一个几十秒的镜头拉长,再拉长,变成200字、300字,甚至更多呢?——或者说,我怎么帮助孩子们做到这一点呢?
于是,我就想到了作者“切分—组合”的方法。我跟孩子们先回到课文,作者将“捕鱼”分成了“入水—飞出—吃鱼”3个环节,再谈起“小狗等待主人归来”的视频,我们学一学作者,将这个场景切分,可以怎么切分呢?
以下为实录形式:
怎么切分?
1.
孩子们说,一开始是在屋檐下的台阶上等待主人。
那这时候,小狗是什么动作呢?
有孩子说,它的眼睛望着门口;有孩子说,它的眼睛瞪得圆溜溜的。
那,这时候小狗在想什么呢?
有个聪明人说,它在等主人回来陪它玩游戏。
我开玩笑说,也可能是它肚子饿得咕咕叫,“大哥,你怎么还不回来啊?”(孩子们笑)
2.
那接下来的环节呢?
孩子们说主人回来了。
那这时候,小狗有些什么样的动作呢?
有孩子观察到,小狗在摇尾巴;有孩子观察到,小狗在扭屁股;还有一个孩子说,它好像叫了两声。
这个“叫了两声”的回答特别好,这就是用“各种感官”在观察了。这个叫了两声是在干吗?
有孩子说,在跟主人打招呼,在问好。
就是,“大哥,你可算是回来了啊!”
3.
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
孩子们说,小狗奔向了主人。
这个过程里,小狗有些什么动作呢?
有孩子说,它跑向了主人;有孩子用“奔向”,有孩子用“冲向”。
小狗的奔跑,我们可以说“它撒开四条腿,朝主人跑了过去”。你们有没有观察到,它一边跑,一边在做什么?
有孩子说,小狗撒开四条腿,朝主人跑过去,它一边跑,一边还摇着尾巴。
那么,你们知道“摇尾巴”是什么意思吗?
孩子们不知道,说不上来。
好吧,我们对“狗言狗语”可能真的不懂。但是没关系,我们也有等人的经历吧,请你们想想,咱们等人等了好一会儿,那个人终于出现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
孩子们这回异口同声地说,高兴。
对啊,小狗也很高兴啊。它一边跑,一边摇着尾巴,高兴得不得了。晚饭终于有着落啦!(陈老师,你怎么老是惦记着吃啊!)
4.
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
孩子们说,它躺倒在了地上;有孩子说,它还翻了个身;还有孩子补充,它露出了自己的肚皮。
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呀,躺倒,翻身,露肚皮,一气呵成。大家知道,露出肚皮是什么意思吗”
孩子们缺乏养狗的生活经验,他们不知道。
小狗这是在讨好主人呢,它还希望主人能够抚摸抚摸它的肚子。它恐怕还是要告诉主人,你看看,我都饿成什么样了?肚皮憋了,前胸贴后背啦。
5.
那么接下来,主人和小狗有些什么互动呢?
小主人摸了摸(挠了挠)小狗的肚子,小狗就跳了起来,小主人还给了它一个拥抱。
赶紧进屋吧,给我弄饭吃。
这一幕才只有三十秒,看看我们聊了多少啊。
好,让我们用这张思维导图总结一下:
“小狗等待主人归来”(只有30秒)的场景:
我们把它切分成了“等待主人—主人出现—奔向主人—躺倒在地—主人抚摸”这样5个环节。在每个环节,我们都要抓住小狗的动作进行描写——
“等待主人”环节,我们抓住它的眼神,眼睛瞪得圆溜溜的,望着门口;
“主人出现”环节,我们抓住它的动作,扭屁股(或“扭身子”),摇尾巴;
“奔向主人”环节,我们抓住它的动作,撒开四腿,边跑边摇;
“躺倒在地”环节,我们抓住它的动作,躺倒在地,一个翻身,露出肚皮;
“主人抚摸”环节,我们抓住它的动作,翻身跳了起来,被主人拥抱着。
这样,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写好之后,再连起来,就能变成一段话了。如果要成文,我们就可以适当地加入小狗的心理描写,再加上开头、结尾。成文,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总结:
一个镜头细分出来,增加细节表现;多个镜头组合起来,实现整体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