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网描写动物鸟类内容页

品读描写翠鸟的语句,感受细致的观察——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搭船

2025-11-05 10:03:24 鸟类

品读描写翠鸟的语句,感受细致的观察——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搭船的鸟》教学设计


单元整合教学建议

一、单元结构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本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习作单元,这种单元自成体系:课文分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两类。精读课文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习作方法;习作例文为学生习作提供范例,便于学生借鉴和仿写。其间,以“交流平台”的形式对本单元学习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或要求进行梳理和提示;“初试身手”提供一些试写练习或实践活动,让学生试着用学到的方法练一练。最后,让学生在获得充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习作方法,进行单元习作练习。

《搭船的鸟》记录了“我”旅途中的观察所得,既观察了旅途中听到的雨声,也观察了翠鸟的外形和捕鱼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并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扩大学生阅读量。

《金色的草地》主要呈现了“我”长时间观察到的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其变化的原因。两篇精读课文的课后题,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的细致和好处,增强留心观察的意识。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可以用下面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同时,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习作单元的“梳理与交流”重在对本单元的习作方法、要求进行梳理和归纳。本单元的“梳理与交流”先回顾了两篇精读课文中的观察对象,并小结了留心观察的重要性;然后回顾了这些观察对象的“特别”之处,并小结:这样“特别”的发现正是源于作者留心观察的细致。这样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的细致”带来的好处,启发学生要留心周围的事物,积累习作素材。

“初试身手”提供了两则样例,进一步启发学生要留心周围的事物,观察时不仅要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尝,并让学生尝试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或场景,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二、单元整合教学建议

建议一:本单元的精读课文不同于常规单元,是专门指向习作的,在理解内容、朗读课文、积累语言等方面不宜做过多要求,应更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的细致”带来的好处或收获,初步了解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观察。习作例文不能当作精读课文或略读课文教,主要是供学生习作时借鉴和模仿。

建议二:要将单元各部分内容形成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在教学本单元时,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个单元只有一个学习任务,即写一篇习作,所有的内容都是为了完成此次习作学习任务服务。两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在合作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及留心观察的好处。“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提供的样例,可以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再结合生活经验,试写自己的观察所得。“习作例文”和单元习作教学时,要引导他们借助旁批和课后题自主学习两篇例文,了解作者丰富的观察结果,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不强调对例文的整体感知,不是从例文篇章的角度借鉴和仿写。

建议三:本单元精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粗知大意即可,不需要逐字逐词地理解,一般可以在每课初读课文后,指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自主识字,在每课时结束时集中指导书写。

建议四:要提前安排好观察活动,为习作积累素材。要明确可观察的对象,为学生提供可观察的人、事、景、物的例子。布置的观察任务要清晰,让学生清楚知道观察的要求,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将本单元的学习收获运用于自己的观察中,明白观察积累的素材,是为本次单元习作做好准备工作。


一、教材分析

《搭船的鸟》以儿童的口吻,描写了“我”在去乡下的路上观察并认识翠鸟的过程。课题中一个“搭”字,就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课文开头交代了见到翠鸟的原因,接着重点描写翠鸟美丽的外貌吸引了“我”,也引发了“我”的疑问。看到翠鸟捕鱼的敏捷动作后,通过母亲的介绍,“我”知道了翠鸟搭船的原因,点明了课题。这样一次平常的探亲之旅,因为“我”留心周围事物并细致观察,得以认识了一位可爱的新朋友——会“搭船”的翠鸟,充分说明了留心观察的好处。课文配有一幅插图,描绘了翠鸟停在船头的情形,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翠鸟外貌的美丽。

二、学情分析

对于文中涉及的船,孩子们比较陌生,没有亲眼见过,对船舱、船篷、蓑衣、橹也不理解,可通过看图,让孩子们对这些陌生的事物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另外,也可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帮孩子们理解。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舱、鹦、鹉”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祖”等13个生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品读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感受留心观察的好处。

4.通过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认识“舱、鹦、鹉”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祖”等13个生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8个词语。

2.通过品读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感受留心观察的好处。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调动多种感官观察周围事物的。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预设时间:约5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你们喜欢鸟吗?最了解什么鸟?说说它的特点。


2.教师小结并板书课题:同学们认真观察,对鸟们的样子、叫声、本领、生活习性了解得清清楚楚,这节课我们和小作者一起,再认识鸟儿王国里的一位朋友。

3.请学生齐读课题并质疑。

4.小结: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再一起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介绍自己最熟悉的鸟,介绍了解到的小鸟外形、习性等方面的特点。

2.学生边听边思考,通过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3.学生读课题并质疑:

(1)搭船的是什么鸟?

(2)鸟儿搭的是谁的船?

(3)这只鸟有什么特点?

(4)鸟儿为什么要搭船?

4.学生记录质疑问题。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生活积累,将学生带入课文学习情境,增加学习兴趣,初步感受到观察对于表达的作用。

通过引导性小结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观察”以及观察的不同角度,为学习课文时感悟观察方法做好铺垫。

从题目入手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连串问题的提出梳理出了文章写作的主线和作者观察的主线。

教学环节二:初读课文,学习生词

(预设时间:约25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初读课文,学生自学。

(1)出示自读提示:

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组词识记生字:舱、鹦、鹉、衔。


(3)学习多音字“啦”。


2.请各小组按照自学提示进行组内交流。

3.请小组进行全班汇报,引导学生针对汇报情况进行评价。

4.指导学生识记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并书写本课生字。

(1)字理识字:祖、羽。

“祖”

祖先的“祖”,最初是用右半部分的 “且”来表示,表示古代祭祀时盛放牛羊肉的礼器。


古人认为祖先死后也会成为神灵,叫作“祖先神”,因此又加了表示和神灵有关的“示”字,形成了 “祖”字。


“祖”的本义是祭祀祖先的宗庙,后引申指 “祖先”。


先祖是人的开始,故又引申为“起始、初始”。后又引申指事业或学派的创始人,如“鼻祖”,孔子的学生子贡,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善于经商之道,是儒商的鼻祖。


现在,人们常用“祖”表示父母亲的上一辈,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如:祖父、祖母。


“羽”

“羽”字在古时候是这样写的,它像鸟的两根羽毛,因此,“羽”字最早的意思就是鸟类翅膀上的长毛。


后来,“羽”字中两根羽毛的方向朝向左边,慢慢地字形就演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而“羽”字,除了有鸟翅膀上的长毛的意思,还有鸟类翅膀的意思,如:“振羽高飞”就是“振翅高飞”的意思。现在很多用“羽”作部件的字,表示的意思也大多和鸟有关,如“翅膀”的“翅”、“飞翔”的“翔”等。


(2)请学生说说哪个字最难写。


(3)指导书写。

①指导学生书写“摇”字。出示范字,请学生自主读格。

②引导学生讨论书写时的关键笔画要领。

③教师范写。

④指导学生书写并引导评价。

(4)引导学生发现写好左右结构、带有“扌”的字的特点。引导学生书写同类的另外三个汉字“搭、披、捕”。


(5)指导书写“翠”及其他生字。注意:“羽”在字的上面作部件时,笔画横折钩都要变成横折。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自由读课文,完成自学。

(1)自由读文。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练习正确、流利朗读。

(2)组词识字。读字读词。

(3)学习多音字“啦”并组词。

2.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检查朗读,并互相说说主要内容。

3.小组进行台前汇报: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生字、生词认读。(见学习活动)

(3)多音字认读。

(4)形近字、同音字比较。

4.识记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并书写。

(1)字理识记生字“祖”“羽”。主动将字形和字义建立联系。

(2)预设学生觉得“摇”“翠”这两个字难写。

学生观察范字,自主读格:“摇”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扌”横画稍短,竖画正直,要写得窄一些。

(3)学生讨论后发现:左窄右宽,左右等高。

学生边观察边书空,运用“看、想、写、比、改、记”的方法,书写“摇”。

(4)学生观察字帖,认真书写“搭”“披”“捕”。

(5)指导书写“翠”及其他生字。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给足学生自学时间,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思考。在读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各种能力。

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提高学生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全班交流巩固字词的学习效果,在评价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难写字的指导,引导学一个带一串,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发现同类汉字的书写规律,提高观察、分析能力,从而提高汉字的自主书写能力。

在讨论和观察中发现带口字旁的左右结构的字书写要领。

在观察、发现、实践、比较、改写的过程中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汉字,从中发现写好口字旁左右结构字的规律。

以点带面,归类书写。

教学环节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预设时间:约8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质疑问题,试着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读书,思考问题。

2.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内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和汇报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质疑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环节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预设时间:约1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启发谈话:今天,我们认识翠鸟这个新朋友,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翠鸟吗?对它有哪些了解?还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学习活动】

学生交流、倾听。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加强对这个北方不常见的小动物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五:布置作业

(预设时间:约1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请你们从网上或课外书中搜集翠鸟相关资料,制成资料卡片,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进一步了解这个聪明的搭船的小鸟。

【学生学习活动】

学生倾听,认领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课后搜集资料能够更好地了解翠鸟外形和捕鱼的特点,为感悟作者观察的细致做准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一:复习导入,启发“观察”

(预设时间:约5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只可爱的小动物,还记得吗?


2.教师板书:14.搭船的鸟。

3.启发学生关注“观察”:

看来作者生动的描写让这只“搭船的鸟”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源于作者细致的观察。(板书:观察)作者对哪些事物做了细致观察,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引导学生针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回忆:翠鸟。

2.学生齐读课题。

3.五名同学分别读1-5自然段。评价朗读情况。

【设计意图】启发式的导入将学生的思维与上节课进行有效链接,进入学习情境。

将课文中生动语句的描写与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要点建立起联系。将学习的主线牢牢定位在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并有效表达上。

教学环节二:细读课文,品味“观察”

(预设时间:约25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通过读书,你们找到了吗?作者对哪些事物和场景做了细致观察,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2.随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雨中小船

翠鸟外貌

捕鱼样子

3.作者用心观察的这三方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是从哪体会到的?圈画相关词句并做批注,然后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预设一:

引导学生抓住第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对“雨中的小船上的情景”进行的观察。


小结:作者认真看、仔细听用上拟声词“沙啦”和动词“打”“摇着”让我们好像看到了小船在雨中行进的样子。体会着作者的观察方法,把我们看到的景象读出来。

(2)预设二:

引导学生抓住第二自然段了解:“我”对翠鸟外貌的观察。


翠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读出来的?

教师小结:翠鸟的外貌引人注目、羽毛鲜艳,还有一张长嘴,很美,作者抓住了翠鸟的什么特点进行观察的呢?

随着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颜色、形态。

结合课文插图和搜集到的资料,从颜色、形态或其他方面说说你心目中翠鸟的样子。

请学生带着此时的感受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3)预设三:

引导学生抓住第四自然段了解:“我”对翠鸟捕鱼动作的观察。


翠鸟捕鱼的情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读出来的?

想象翠鸟捕鱼的样子,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为什么从翠鸟捕鱼的过程写得这么逼真呢?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讨论交流:作者观察了雨天船上的场景(1自然段)、翠鸟的外貌(2自然段)和捕鱼的样子(4自然段)。

2.学生和老师一起总结板书。

3.学生默读、批画后进行小组讨论。

4.学生按照三个要点分三组汇报。

(1)预设一:

学生抓住“打”“沙啦”“用力地摇”感受到雨很大。学生边体会观察方法边进行想象读。

(2)预设二:

小组抓住“美丽”结合“翠绿、蓝色、红色”等表示颜色的词语进行汇报,逐句进行补充。

学生发现:作者抓住了翠鸟最有特点的羽毛颜色和嘴的形状去观察,写出来很生动。

学生随着教师板书在书上做批注。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翠鸟的样子。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预设三:

学生进行小组汇报:抓住“冲、飞、衔、站、吞”等动词体会翠鸟捕鱼的敏捷。

学生自由读——汇报读。

学生讨论得出:留心观察要抓住事物的要点有重点地观察。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俯瞰全文,感悟作者观察的角度,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培养学生提炼和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在自读、交流中发现观察细致,描写才能生动传神。

通过抓重点词的方式感悟通过看、听等感官去观察并用恰当词语表达的效果。

以读促思,以思促读。在读中领悟观察方法和作者用词的准确。

学生抓住核心词语,勾连与核心词语相关联的描写颜色和形态的词体会“美丽”,思维得到训练。

启发学生发现并总结出观察方法:观察要抓住最有特点的方面用准确的词语形容。

培养学生动笔墨读书的习惯。

感受同样的颜色,同样的形态可以用不同的丰富的语言形容。

在读中感受“观察”的细致、表达的顺序,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通过对一连串动作的品读体会作者细致观察翠鸟动作,描写生动的特点。

在朗读和想象中体会作者观察的有序和用词准确。

引导学生明白观察要根据需要有侧重点地进行。

教学环节三:回归整体,小结归纳

(预设时间:约3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多有趣的一次旅行啊,想象着作者旅途中的经历再读读课文。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3.你学习到了什么观察方法?

4.小结:一次平常的探亲之旅,因为留心观察,“我”认识了一位可爱的新朋友,给“我”的旅途增添了快乐。平时我们自己也应该像这样留心观察,积累习作素材。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边读边想象。

2.认识了可爱的翠鸟;学习了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3.学生讨论:(1)可以用眼睛看,可以用耳朵听,可以用鼻子闻等;(2)在观察事物样子时可以观察它的颜色、形状,在观察事物变化时可以观察一连串的动作。

4.学生倾听感悟。

【设计意图】在整体读中感悟作者观察的仔细。

在讨论中细化观察的具体方法,学生通过学习讨论了解观察是怎样进行的。

鼓励学生留心观察,激发观察的欲望。

教学环节四:观察实践,尝试方法

(预设时间:约6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出示珍珠鸟图片,请学生认真观察。


2.谁来说说珍珠鸟的样子?

3.师生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按照观察翠鸟的方法进行观察。

2.学生交流观察所得。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掌握观察方法。

教学环节五:布置作业,拓展实践

(预设时间:约1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作业:布置观察实践活动:观察身边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

【学生学习活动】

在“观察记录单”上简单记录观察所得。

(观察记录单见备课资源中的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TAG标签:小学语文观察三年级翠鸟
再来一篇
上一篇:描写杜鹃的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