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物做一件事时,可以用一系列的动词来表现,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
例如冯骥才的短篇小说《俗世奇人·苏七块》:“过了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着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在这段文字中,“挽、放、捏、拉、推、顶、压”七个动词连用,既展现了苏七块精湛的医术,又为其后面“赠药”的善举埋下伏笔。这种将大动作分解为小动作的写法,犹如电影慢镜头,让读者仿佛目睹了接骨的全过程,甚至能听到骨骼“咔嗒”的复位声。动词的精准堆叠,往往比大段静态描写更具表现力。
刻意夸张用词,增强感染力
例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堪称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吝啬鬼:“葛朗台老头的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得啦,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不过这是你把欠我的还了我:咱们两讫了。这才叫作公平交易。人生就是一件交易,我祝福你!你是一个贤德的姑娘,孝顺爸爸的姑娘。你现在爱做什么都可以。”
在这段描写中,夸张手法贯穿始终——颤抖的双手、扭曲的亲情逻辑。作家通过放大守财奴的每个表情、动作和语言,将其异化的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努力拓展想象,形成立体感
例如梁实秋的《下棋》一文:“有一种人我最不喜欢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养的人。杀死他一大块,或是抽了他一个车,他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像是无关痛痒,使你觉得索然寡味。君子无所争,下棋却是要争的。当你给对方一个严重威胁的时候,对方的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地在额上陈列出来,或哭丧着脸作惨笑,或咕嘟着嘴作吃屎状,或抓耳挠腮,或大叫一声,或长吁短叹,或自怨自艾,口中念念有词,或一串串地噎嗝打个不休,或红头涨脸如关公,种种现象,不一而足。”
作者用八个“或”字排比,多角度呈现,把下象棋时劣势一方的窘态写得绘声绘色、惟妙惟肖。这种排比式描写就像摄影中的环绕拍摄,通过不同维度的细节叠加,让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