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里有一段有关于生老病死的描写,
东二道生活的这些人,对于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
对于生,她这样写的,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对于老,她是这样写的,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了,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对于病呢,她写,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
对于死,她是这样描写的,死,这可是悲哀的事情,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人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假如有人问他们,人生为了什么?他们并不会茫然无所对答的,他们会直截了当,不假思索的说了出来,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穿衣,再问,任死了呢?他们会说,人死了就完了。
想想,现在的我们好像每个人都活的焦虑,总在追问活着的意义。
哪有什么意义?不过是现在的物质比那个年代丰富了一点,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尤其在面对生死的问题。
人生不过一场经历,对谁来说也一样,生了就好好养,老了就慢慢熬,病了就扛过去,死了就哭一场然后继续过。
呼兰河的人不懂什么叫“焦虑”,他们就认一个理: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这也许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生活态度。生死这回事,从古到今都没变得更容易,只是我们学会了用更复杂的方式去面对,反而徒增了烦恼。
以后,简单点,饿了吃,累了睡,这就是活在当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