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唐•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赏析:
绝境英魂:开篇“碎铁衣”三字写尽身经百战的惨烈,铁甲碎裂暗示生死危局。
孤勇破局:在“数重围”的绝境中,将军射杀敌酋(呼延为匈奴贵族姓氏),率残部血战突围。
悲壮美学:未写胜利而写“残兵千骑归”,败退中见英雄气概,与盛唐昂扬精神一脉相承。
其他描写战争的诗歌:
1. 《战城南》
汉 · 乐府民歌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
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赏析:
汉乐府经典战歌,以悲凉笔触描写战场惨状。乌鸦啄食尸体、驽马哀鸣、荒芜田园等意象,控诉战争对生命的摧残与社会的破坏,结尾“朝出攻,暮不归”更显战士命运的苍凉。
2. 《豫章行》
唐 · 李白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赏析:
李白借乐府旧题写征夫之痛。通过“老母野草间哭别”“战马悲鸣”等场景,展现战争撕裂亲情的残酷。末句“三军鬓成斑”直指将士常年征战的沧桑,充满反战悲悯。
3. 《发白马》
唐 · 李白
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
箫鼓聒川岳,沧溟涌涛波。
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
铁骑若雪山,饮流涸滹沱。
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
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
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
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赏析:
李白以豪放笔法写边塞征战。开篇“旌节度黄河”尽显军威,后以“铁骑若雪山”“转战略朝那”展现战场磅礴气势。结尾“包虎戢金戈”(收兵器入囊)暗含对和平的期许。
4.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
开篇以时空错位的震撼对比切入——五月内地已入夏,天山却积雪凛寒,强化塞外苦寒。“折柳”曲虚写乡愁,“未曾看”实写春色缺席,凸显戍边者与俗世的隔绝。后四句转为动态:白昼金鼓催战,夜抱玉鞍待敌,将紧张军旅浓缩至“晓-宵”的时间闭环中。末句“斩楼兰”如雷霆收鞘,腰剑飞斩的意象喷薄而出,将卫国豪情推向极致。全诗冰与火交融:前四句冷彻骨髓,后四句热血沸腾,尽显李白式的壮烈浪漫。
塞下曲六首(其二)
唐·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赏析:
以疾风般的节奏展现唐军神速——骏马飞驰、鸣鞭过桥,开篇即动态拉满。“弯弓辞月”写征人决绝,“插羽破骄”(箭破匈奴)显雷霆之威。后两联虚实相生:星芒散尽喻战阵瓦解,海雾消散指敌营荡平,宏大自然意象暗喻胜利。尾联急转:麟阁功臣唯独主帅(霍去病),在集体凯歌中投下个体功名的冷峻思考,豪迈里暗藏李白对功业公平性的诘问。
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李白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赏析:
聚焦战争与家庭的矛盾。“塞虏秋下”点明战事突发,“天兵”对应彰显唐军威严。中二联炼字绝妙:“卧龙沙”以龙喻沙碛,显戍边之艰;“随弓影”“拂剑花”将月霜拟人,冷兵器与清辉交融成超现实画卷。尾联宕开视角:玉门关阻隔归途,诗人却劝少妇“莫长嗟”,以看似洒脱的安慰,更深沉地反衬征人家庭的永恒悲剧。
塞下曲六首(其四)
唐·李白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赏析:
帝王将相视角的战争史诗。烽火惊动甘泉宫(汉行宫),帝王按剑急召名将,开篇即渲染国家危局。后以“兵气合天”“鼓震陇底”的夸张笔法,将军事行动升华为天地共鸣的神话。“横行负勇”勾画猛将英姿,“净妖氛”三字如天帚扫尘,涤荡乾坤。全诗以汉喻唐,在宏大叙事中注入李白对英雄崇拜的浪漫想象。
塞下曲六首(其五)
唐·李白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赏析:
唯一以闺怨为主题的边塞诗。前两句写征人:白马金塞的英姿与云砂扰梦的乡愁交织。后六句转闺中视角:“秋萤满窗”“月度霜闺”以清冷物象喻少妇孤寂,“摧残梧桐”暗示青春凋零。尾句“流泪空自知”直击人心——两地离泪,一样断肠。刚柔并济的笔法,补全了战争背后沉默的女性苦难。
5.《从军行七首·其一》
唐 ·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赏析:
王昌龄边塞诗代表作。戍卒独坐高楼,秋风中羌笛声起,《关山月》曲调勾起思乡之情。末句“无那金闺万里愁”(无奈闺中妻子之愁)巧妙以家书未至的悬想,深化战争中的双向思念。
《从军行七首·其二》
唐 ·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赏析:
此诗聚焦军营夜宴场景。琵琶不断变换曲调,却始终离不开“关山别情”,揭示将士深藏的乡愁。“秋月照长城”以苍凉景语收束,将个体哀伤融入永恒时空,余韵悠长。
《从军行七首·其三》
唐 · 王昌龄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赏析:
“榆叶枯黄”“云沙日暮”渲染古战场肃杀凋敝,暗示战争持久消耗。诗人直击残酷真相:累累白骨暴露荒野。后两句借将领奏表“掩尘骨”的恳求,发出对生命尊严的呐喊。“哭龙荒”三字力透纸背,在盛唐昂扬主旋律中注入深沉悲悯,彰显人道主义光辉。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 ·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
前句以“青海”“雪山”“孤城”“玉门”四大雄阔意象,构建出横跨千里的立体边塞防线,长云“暗”字压境,尽显压抑氛围。后两句笔锋骤扬:“穿金甲”写尽征战惨烈,“终不还”却迸发破釜沉舟之志。在铠甲磨穿的极限境遇中,升华出超越生死的豪情,铸就华夏尚武精神的图腾。
《从军行七首·其五》
唐 ·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赏析:
“风尘蔽日”“红旗半卷”生动再现塞外行军之艰险迅疾。后两句采用“镜头跳跃”:中军尚在挺进,前线捷报已传。不写战斗过程而聚焦结果——“生擒吐谷浑”的利落结局,凸显唐军雷厉风行的战斗力。全诗如短促战鼓,洋溢胜战快意,是盛唐军威的诗化见证。
《从军行七首·其六》
唐 · 王昌龄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赏析:
聚焦一位骁勇将领:肩挎胡瓶(酒器)、身骑紫薄汗(骏马),秋月朗照碎叶城(唐西域重镇)。后两句写天子敕令星夜送达,他受封宝剑即奔赴战场,“一夜取楼兰”的夸张誓言,塑造出雷霆万钧的猛将形象。全诗节奏疾驰如电,折射盛唐人建功立业的迫切渴望。
《从军行七首·其七》
唐 · 王昌龄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赏析:
以“玉门关”收束组诗,千重山嶂与遍地烽火,强化边塞地理的封闭性与战事的密集感。戍卒倚靠哨所紧盯烽火,战马隐入深山踪迹难寻——末句以“不见踪”留下开放式画面,暗示战争永无休止的循环。苍茫意境中透出疲惫与忧思,为组诗画上沉重休止符。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与李白此组诗第一首,二者同写“楼兰”,王诗沉郁(“不破终不还”是群体誓言),李诗飒爽(“直为斩楼兰”是个体宣言),可见盛唐边塞诗的双璧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