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后很多次,发现自己做事都是不过脑子,感性战胜理性,而且都吃亏。比如填大学志愿,比如选专业,比如交朋友,比如专业发展。没有系统地,有计划有方向的去追求。这种随性而为,当时畅快,可是后劲很大。思考的方式有问题,事就不会做得那么漂亮。感性如我,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情绪去做出选择,往往片面,考虑不周。理性的人就通透得多,通盘考虑,权衡利弊。不过我性格乐呵,没心没肺,倒也快乐。各有得失吧。
别人是怎么选择的呢?
想到了司马迁。司马迁向汉武帝辩护李陵投降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有了巨大的创伤。按照当时的社会环境,受此屈辱多半就自我了断了。但是司马迁是有羁绊的。他在父亲临终之时,答应父亲,继承父志,做太史,书写历史。更何况他少年时期就开始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积极准备。于是,理性战胜了感性,他忍悲含垢,一部《史记》赫然而出。
但是他笔下的项羽,西楚霸王,就没有那么沉得住气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被刘邦逼到了乌江边上,意气尽失,落得个自刎乌江的结局。想他行事:鸿门宴放走刘邦,放弃关中放逐义帝,疏远范增怨恨诸侯背叛。强大如项羽,全凭借感性行事,最后也不过落得个兵败身死,在这场争霸天下的竞赛里毁身灭亡。对江东父老的亏欠留不住他,美女虞姬的爱情也感动不了他。汉军围困,四面楚歌就动摇了他,就觉得无颜要去死一死,永远地留存在了失败者的序列之中。项羽这个人只能顺,一遇攻守易势,他就塌房了。这样的人独立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强大,但是脆弱。相对而言韩信才是做大事的人,忍胯下之辱,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样是死亡。想起了另一个人,岳飞。皇帝为了苟且偷安,要他死一死,十二道金牌催命。他没有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绝。反?不存在的。岳飞把“精忠报国”刻进了骨子里。对大宋、对皇帝、对自己所行道路的羁绊让他毅然决然返京。回京并不是愚忠,而是他的理性选择。大宋没有了一员武将,但是民族记忆里有了一个光辉的形象。一个含冤屈死的民族英雄,从此天下英豪对国家的态度,都有了范本。死得其所!
感性理性,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看。独立、羁绊是坑是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