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网描写场景博物馆内容页

《水浒传》描写的佛教重地五台山有什么特点?

2022-01-19 09:30:59 博物馆

《水浒传》描写的佛教重地五台山有什么特点?

《水浒传》中的佛教重地五台山被写成了皇家寺院,这里发生的故事都与赵宋官家息息相关。五台山发生的故事,是一段北宋的家史、宗教历史,更隐藏着北宋的亡国历史。

这就是《水浒传》中描写的佛教重地五台山的特点,其中藏有真实的历史。怎么讲?


五台山的故事暗喻赵员外数典忘祖。

书中最先提到五台山文殊院的人,就是雁门县的赵员外。赵员外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直接揭晓,他隐喻的是北宋的皇帝,其中,与这段五台山故事最相关的就是宋徽宗。

为什么赵员外主要指的是宋徽宗呢?我先说两条证据来证明:

第一,赵员外家住在雁门县,但却有一座名叫“七宝村”的庄子。七宝,说的是佛门七宝,以《阿弥陀经》所说的佛门七宝,指的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

这个七宝村对应后文二龙山宝珠寺,二龙,说的就是北宋的两代皇帝,无论指的是宋真宗、宋徽宗,还是宋徽宗、宋钦宗,都以“二龙”隐喻。“九天玄女庙”的故事中所说的“二龙戏水”,暗喻的就是宋徽宗、宋钦宗坐井观天。

第二,赵员外在七宝村对鲁达说,他祖上曾经给寺里舍过钱,是五台山文殊院的檀越。这就是说,赵员外并没有布施过五台山,“赵檀越”不是引鲁达上五台山的赵员外。

《宋史·太祖本纪》中记载,赵匡胤年轻时四处寻找机会不遇,寄居在襄阳僧舍。一位深通先天神数的老僧看了赵匡胤的面相,便厚赠于他,指引他往北边去。赵匡胤在老僧的资助下,来到北边,遇到了后来成为后周太祖的郭威,因而发迹。

赵匡胤做了皇帝,十分重视佛教,一改柴世宗灭佛的政策,促进了佛教的迅速发展,确立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宗教格局。所以,赵员外说的“祖上”指的是这么回事,他本人并没有给五台山舍过钱。

宋太祖得国,与襄阳老僧资助有很大的关系。而那位神秘的老僧,便投影在了智真长老身上,这位《水浒传》中的神僧念在赵员外祖上的恩义上,不断给赵员外的薄面。但是,赵员外却数典忘祖,弄来了一个狗腿子大闹五台山,对佛教重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智真长老也毫不客气,派人给赵员外送信,要求赔偿。而且,命下书僧人必须拿到赵员外的回信。拿不到,就一直等。赵员外无奈,只得承认有错,这才重修文殊院。

这段故事寓意极其深刻,隐藏了北宋徽宗时期的一段革佛历史,更隐藏了北宋已经不是原来的“祖上”,赵员外的祖上不是得到襄阳老僧资助的赵匡胤。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发生在宣和元年。

鲁达做了和尚,就是鲁智深。既然做了和尚,就应当遵守三皈五戒。但是,赵员外却不断地给鲁智深送酒送肉。几天不送,鲁智深便“口中淡出鸟来”。于是,私自下山,来到半山亭喝了一桶酒,第一次大闹五台山。

鲁智深这次醉闹五台山,不过是小打小闹,赵员外似乎感到不过瘾,便召唤鲁智深下山,策划了一次破坏性极大的大闹佛门闹剧。

第一次醉闹五台山之后的三四个月,天气忽然暴暖,书中交代正是二月天气。这一天,铁匠铺的“待诏”以打铁的声音把鲁智深召唤下山,来到一处市井。

书中写得明白,铁匠铺的掌柜的是“待诏”,而不是手艺人“待招”。待诏,是皇帝身边的人,主要职责是陪皇帝附庸风雅,文娱消遣。同时,也有传诏的职责。鲁智深所到的“待诏”铁匠铺,就在“父子客店”的隔壁。

父子客店与“二龙”一样,说的就是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待诏”可不就是在皇帝的“间壁”吗?既然“待诏”把鲁智深召唤下山,必定是要传达皇帝的诏令了。那么,“待诏”给鲁智深传达的是什么样的诏令呢?

“待诏”所传的诏令就是“革佛诏”,宋徽宗下诏令革佛。《宋史·徽宗本纪》记载,宣和元年(1119年)正月下革佛诏,其主要内容是把佛降为道教的大觉金仙,僧人要入道学,称姓氏,寺院不准挂寺院的牌额,一律要改成道观。

那么,又如何从书中找到证据证明,“待诏”给鲁智深传达的就是“革佛诏”呢?

其一,鲁智深在待诏的建议下,打造了一条重六十二斤的水磨禅杖。六十二,是个时间概念,指的是从嘉祐三年(1058年)误走妖魔起,经历六十二年,就是1119年,即宋徽宗宣和元年。

其二,打造完禅杖后,鲁智深吃了一顿狗肉,怀揣狗腿大闹了五台山。宋徽宗生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即1082年,这一年干支壬戌,属狗。因而,《水浒传》中的“狗”指的就是宋徽宗。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隐喻的就是这样一段革佛历史。宋徽宗对佛教的破坏,施耐庵认为,也是宋徽宗误国的一大罪行,更是盗贼蜂拥乱世的一大诱因。大量的僧人失去寺院,依附于寺院(五台山附近)的百姓流离失所,不得不揭竿造反。

五台山隐藏了北宋王朝家史。

赵匡胤得到襄阳老僧的资助,因而,才得到了后周天下。做了皇帝后,大兴佛事,五台山有书中的气象,是赵员外“祖上”的感恩结果。但是,赵员外却鼓励、唆使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破坏佛教重地,这等数典忘祖的行为,赵匡胤的后代是做不出来的。

上文讲到,大闹五台山的故事发生在宣和元年二月,那么,这段故事中的赵员外必定就是暗指宋徽宗了。宋徽宗难道不是赵匡胤的后代吗?当然不是。

《水浒传》“引首”故事中,施耐庵交代了自宋太宗之后,所有的皇帝都不是赵匡胤一脉,而是宋太宗的后代。宋太宗做皇帝时,基本上沿袭了宋太祖的宗教政策,在宫廷中信奉佛教,他的几个女儿带发修行。其中,最小的女儿申国公主在父亲去世后,向宋真宗请求出家为尼,以了父亲的敬佛之心。

宋真宗批准了妹妹的出家请求,在开封城西给她建了一座寺院,题名“崇真寺”。

申国公主出家为尼得到了宋真宗的批准与资助,也是“祖上舍钱”做檀越的暗喻。“祖上”如此敬佛,宋徽宗却革佛,岂不是大逆不道的数典忘祖?

宋真宗虽然有这么一段佛缘,但却是一个崇道至迷的皇帝,因为信奉玄武真君,因而得了这么一个庙号。《水浒传》中不承认这个皇帝的存在,认为他原本就不该做皇帝。施耐庵的这个观点是这样表述北宋传位家史的:(太祖)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

施耐庵说,宋太宗把皇位直接传给了赤脚大仙宋仁宗,其中,就“遗漏”了宋真宗。为何这样写呢?因为,宋太宗篡位后,炮制了“金匮之盟”。但是,宋太宗并没有遵照盟约,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孙。假如按照盟约的约定,应当是四弟赵廷美做皇帝,然后,再把皇位还给大哥赵匡胤的儿子。如此,历史上恐怕就没有宋真宗了。

所以,赵员外对鲁达说的那句话一语双关,宋徽宗违背了祖上的儒道佛三教并立的格局,而且,他不是感恩佛门的赵匡胤的后代。智真长老记着赵员外“祖上”的恩德,给赵员外面子,但赵员外如此革佛毁佛,智真长老也绝不妥协。

《水浒传》中的佛门重地五台山就是这样的“特点”,隐藏着北宋王朝的家史、宗教史,甚至是亡国史。后来,施耐庵又以火烧瓦罐寺的故事,隐藏了革佛运动的失败,僧人鲁智深反叛,北宋王朝便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当武松前往二龙山宝珠寺与鲁智深一并造反时,“黄狗”便发出了疯狂的嚎叫。

TAG标签:五台山佛教
再来一篇
上一篇:写作素材:奇幻场景描写(废墟、荒城)下一篇:《诗经》中关于酒文化的描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