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网描写场景景色内容页

景物“五觉描写法”

2021-09-14 08:22:21 景色

☆ 运用“五觉法”描写景物 ☆

在开始介绍景物描写“五觉法”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图,并说说感受。图片

看到这么赏心悦目的景,虽然未曾亲眼所见、亲自体验过,但总能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微风习习、荷香四溢的荷花池中,置身于落日熔金的夕阳连积水中,置身于烟波浩渺、沙滩柔软的海边中。这是为什么?因为形象,图片百分之百地还原了真实的场景,能充分调动我们的眼睛、耳朵、皮肤,甚至鼻子去感受,进而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嗅其味。

如果把这三张图撤去,用“荷花”“夕阳“海滩”这三个词来代替,同学们是否还能产生同样的感受呢?这显然有些困难,笼统的词语无法像形象的图那样调动我们的感官和想象去感受。那么,描写景物时怎样才能达到让人看字如看图,即“文中有画”的效果呢?“五觉描写法”或许可以帮助大家,让景物似乎真的展现在读者眼前。

“五觉描写”即视觉描写、听觉描写、嗅觉描写、触觉描写、味觉描写。

1. 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

•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

——赵宗成、朱明元《观潮》

作者先从听觉写起,介绍潮声好像闷雷滚动,生动形象之余,更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的气势——未见其物,先闻其声,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紧接着,结合视觉描写凸显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观——“白线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等的视觉描写,语言虽简短但准确有力,营造了紧张的氛围,利用观潮人急切、激动的心情感染、牵动读者。

听觉描写与视觉描写的完美结合,让读者仿佛也听到了如雷贯耳的潮水声,看到了汹涌潮水那如万马奔腾的磅礴气势——钱塘江大潮果真名不虚传!

2. 触觉描写与味觉描写图片

•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是那样细腻而柔软。

•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而是因为太红了,看上去像黑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小时候,有一次杨梅吃得太多,感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我这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多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已经被它酸倒了。

——王鲁彦《我爱故乡的杨梅》

作者不是单一地从形状、大小、颜色来介绍杨梅,还从触觉和味觉入手,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杨梅——接触起来,细腻而柔软;吃起来,甜津津的。更为可贵的是,作者的描写是有变化的——从成熟前、成熟后以及熟透这三个阶段来描写杨梅的小刺、颜色、味道的变化。从视觉描写到触觉描写,再到味觉描写,相信没有见过杨梅的人,通过这篇文章,也大概知道杨梅是什么样子的,此外,读着这篇文章,口腔里的唾液大概会一直分泌,忍不住想要亲自尝一尝吧。

3. 嗅觉描写

•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琦君《桂花雨》

对于桂花的香,许多同学可能会这样写:“远远就闻到了淡淡的桂香味。”“远远”一词比较笼统,缺乏参照物,并不能凸显桂花“十里飘香”这一特点。“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一句描写中,“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确切、具体的距离,能让人形象地感知桂花香到底能飘多远,“浸”字用得妙,前后十几家邻居仿佛泡在醇香的液体中,突出了桂花飘香的浓。

其实,景物的“五觉描写法”,对于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在写作过程中,同学们也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到视觉描写、听觉描写、触觉描写、味觉描写和嗅觉描写,为什么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问题出在“具体”二字。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只见,这里的海水更清澈了,碧绿碧绿的;沙滩更美了,像一幅美丽的油画。

我以最快的速度爬到山的中上位置,我低着头,看见我们爬过的山变得那么渺小,突然觉得自己像山中之主一样。再抬头看看山顶,景象同样无比壮观,我拉着弟弟一起“飞向山顶”。

例①中,若是能对海水、沙滩展开详细的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读者便能更好地判断或者认同其是不是“像一幅美丽的油画”,毕竟,对于没有亲眼所见的读者来说,只能通过作者的文字来感受。

同样地,例②中,“景象同样无比壮观”这一句,只有好好利用视觉展开具体描写,才能让读者与作者一样发出感叹。

为此,同学们在运用“五觉描写法”时,首先要先仔细观察,然后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具体、写形象。这样才能收到“文中有画”的效果。

牛刀小试

1. 我会判断。

朗读下面一段文字,说说运用了“五觉描写”中的哪些描写。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选自朱自清的《春》)

                                                                                                                                                                              

2. 我是美的发现者、分享者。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都来当美的发现者和传播者吧——研学旅行的所见所闻、习以为常的校园环境、独特的家乡风景等等,都可以分享。(温馨提示:围绕景物主要特点,运用景物“五觉描写法”,适当运用修辞)

TAG标签:景物
再来一篇
上一篇:一叶知秋| 向《春》学景物描写下一篇:如何描写色彩斑斓的秋色?看看作家诗人笔下的30个佳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