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的文化常识
一岁之末为“腊”。
在我国上古时期,人们把冬季祭祀神灵、祖先称为“大腊”,举行冬祀日子被称为“腊日”。慢慢的每年农历腊月初八作为“腊日”逐渐被确定下来,成为祈求丰收和吉祥的传统节日。
如今的腊八节,就像童谣里唱的那样,更多意味着春节序幕已经拉开,年味儿一天比一天浓了。
按照老风俗,腊八节这天喝上一碗香喷喷的腊八粥,热乎乎、甜滋滋,为新年讨个好彩头!
中国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诗歌中的腊八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注释译文】
腊月的微风里已经有了春意,因为拄着拐杖散步路过邻家。
看到邻家柴门里面炊烟袅袅,野外水边耕牛脚印重重叠叠。
我身体不好需要的只有药物,没有徭役征召所以赋闲在家。
今天邻居把腊八粥送给了我,越发觉出江边小村春的气息。
【创作背景】
早在宋代,每逢腊八,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煮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所以"腊八粥"又称"佛粥"。作这首诗的时候陆游四十岁左右,罢官回到家乡,对于赋闲在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对现实世界感到激愤不满,又尚未完全意冷心灰,依然渴望东山再起。
【作品鉴赏】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在最寒冷的冬日,身体多病仕途不顺的陆游也处在自己人生的低谷,但他并不消沉,拄着拐杖闲适地路过邻家,欣赏乡村炊烟袅袅牛迹重重的素朴幽静的生活图景,喝着腊八粥,感受融融春意,也期盼自己人生的春天早点到来。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有大志,二十九岁应进士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被秦桧除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任历官枢密院编修兼类圣政所检讨、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离蜀东归,在江西、浙江等地任职。终因坚持抗金。不为当权者所容而罢官。居故乡山阴二十余年。后曾出修国史,任宝章阁待制。其词风格变化多样,多圆润清逸,不乏忧国伤时、慷慨悲壮之作。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渭南词》等。
散文中的腊八
熬到腊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粥里要有八样粮食——其实只需七样,不可缺少的大枣算一样。据说在解放前的腊月初八凌晨,庙里或是慈善的大户都会在街上支起大锅施粥,叫花子和穷人们都可以免费喝。我曾经十分地向往着这种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无比的锅,支设在露天里,成麻袋的米豆倒进去,黏稠的粥在锅里翻滚着,鼓起无数的气泡,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气里。一群手捧着大碗的孩子们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脸冻得通红,鼻尖上挂着清鼻涕。为了抵抗寒冷,他们不停地蹦跳着,喊叫着。我经常幻想着我就在等待着领粥的队伍里,虽然饥饿,虽然寒冷,但心中充满了欢乐。后来我在作品中,数次描写了我想象中的施粥场面,但写出来的远不如想象中的辉煌。
——莫言《过去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