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网描写植物植被内容页

描写“稻田”的古诗

2025-10-09 10:17:54 植被

描写“稻田”的古诗

《稻田》

韦庄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稏肥。

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注释:- 前陂(bēi):前面的池塘。- 䎬稏(bà yà):水稻的别称,也可形容稻禾茂盛、摇动的样子。- 鹭鹚:水鸟,羽毛洁白,常栖息于水田附近。- 画屏:此处喻指眼前如画卷般美丽的稻田风光。

译文:碧绿的水波像春潮般涨满了前池,极目远眺,茂盛的稻田连绵起伏,仿佛与天边的云彩相连。更有那白鹭如同千万点白雪,冲破淡淡的云烟,飞入这如画的景致中。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以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结合的江南水田图景,尽显“诗中有画”的意境。

写景层次分明:首句写近景,“绿波春浪”描绘出池水与稻田在春风中起伏的动态,充满生机;次句转向远景,“连云䎬稏肥”以“连云”极言稻田的广阔,用“肥”字点出稻禾长势喜人,画面瞬间开阔。

色彩与动静交融:绿色的稻浪与白色的鹭鹚形成鲜明色彩对比,静态的田野、池塘与动态的“飞”鹭相互映衬,让静谧的田园增添了灵动之气。“千点雪”的比喻精准描摹出鹭鹚的洁白与灵动,“破烟”则赋予画面朦胧的诗意。

情感与背景暗藏:诗作大概率是韦庄晚年仕西蜀时所作。当时中原战乱频仍,而蜀地相对安定,诗中宁静丰饶的田园风光,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愉悦与赞叹,也暗含着对和平安定生活的珍视。

《观田家收获》

归庄

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

五载输粮女真国,天全我志独无田。

注释:“秫”指粘稻;“阡陌”是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五载”指从顺治二年(1645)清兵占领江南至顺治六年(1649);“输粮”即缴田赋;“女真国”这里指满清王朝,其祖先为女真人;“天全”句意思是老天成全我的民族气节,使我没有田地,无须向清朝纳粮。

译文:稻谷和谷子在暮秋时节成熟,田间小路纵横交错,万亩粮田连绵不断。然而这五年来,收获的粮食都要输送给满清王朝,老天成全我的志向,唯独我没有田地不用纳粮。

赏析: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金秋时节稻田丰收在望的景象,“稻香秫熟”“阡陌纵横万亩连”,展现出一幅动人的丰收图画。但后两句笔锋陡转,“五载输粮女真国”揭示了农民辛苦收获的粮食都被清统治者搜括去了,“五载”既实指时间,也凸显出农民长期遭受剥削的悲惨境遇。末句“天全我志独无田”,表面上是说自己因无田而不用纳粮,免遭农民劳而无获的命运,实则彰显了诗人绝不仕清的民族气节。整首诗充满着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格局阔大,是典型的“节士”之诗。

《赠田家翁》

耿湋

老人迎客处,篱落稻畦间。

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闲。

门闾新薙草,蹊径旧谙山。

自道谁相及,邀予试往还。

译文:田家老人迎接客人的地方,在篱笆与稻田相间之处。蚕房在寒凉的早晨紧闭,田家在阴雨的白昼获得短暂安闲。门口的荒草刚被除掉,村民沿着熟悉的山间小路进山樵采。老人说很少有人来这里,他热情地邀请我下次再来。

赏析:这首诗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诗人拜访田家翁的经历。首联“老人迎客处,篱落稻畦间”,点明诗人应邀到乡村做客,田家老人在路旁迎接,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颔联“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闲”,描绘了清晨蚕房因寒冷紧闭,村民因阴雨不必下田劳作,而获得短暂安闲的情景。颈联“门闾新薙草,蹊径旧谙山”,则体现了村民即使在闲暇时也不闲着,除掉庭院门口的杂草,并沿着熟悉的山间小路进山樵采,充满生活气息。尾联“自道谁相及,邀予试往还”,从老翁的角度,表现出他对诗人的不舍以及热情邀请,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家生活的喜爱和再次拜访的期许。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通过对田家翁生活场景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质朴,以及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注释:“已分”意思是已经甘心、早已料定;“残岁”指年终,一年将尽的时候。

译文:稻田里的云彩密布,却没有下雨,稻子也没有完全变黄,荞麦只开了花却没有结果,还早早地遭受了寒霜。农民们已经甘心忍受饥饿来度过这艰难的岁月,可又怎么能承受这一年里因为闰月而变得更长的日子呢。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田歉收的景象,“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通过对稻田和荞麦的描写,展现了农作物生长不良的状况,暗示了农民收成的不好。后两句“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则直接抒发了农民的苦难,他们本已做好了忍饥挨饿的准备,却没想到这一年因为闰月而变得更长,生活的艰难程度又加剧了。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当时农民在自然灾害和苛捐杂税等压迫下的悲惨生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黄沙道中”指通往黄沙岭的道路,位于江西上饶西四十里。“明月别枝惊鹊”意为皎洁的月光照耀,惊起栖息在斜枝上的喜鹊,“别枝”指另一枝、斜枝。“社”即古代祭祀土地神的社庙,“社林”即土地庙附近的林子,“见”通“现”,意为显现、出现。

译文:明月当空,乌鹊误以为天明而惊起,飞离枝头;清风拂面,传来半夜里蝉儿的叫声。在稻花飘香之中,听到满塘蛙鸣,仿佛在预示丰收年景。天边还剩有七八颗星星,山前已落下两三点雨滴。走过小溪的桥,再转个弯,昔日熟悉的茅草店便在土地庙旁的树林边显现。

赏析:词的上片以“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等自然景物,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出夏夜山村的清幽宁静氛围。“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从嗅觉和听觉两方面入手,展现出丰收在望的喜悦。下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描绘了天气的变化,星星稀疏,小雨飘落,富有画面感。最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则通过写熟悉的茅店突然出现,表现出词人的惊喜之情,也流露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眷恋。整首词不借典、不饰辞,自然流畅,情景交融,体现了辛弃疾词作平淡中见真淳的艺术风格。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 刈(yì)麦:收割小麦,“刈”为“割”的意思。- 陇:田埂,此处泛指田间土地。- 荷(hè)箪(dān)食:肩扛装着饭食的竹篮,“荷”是“背负、肩担”,“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壶浆:用壶盛放的汤水(多为解渴的粥或水)。- 饷(xiǎng)田:给在田间劳作的人送饮食。- 秉遗穗:手持从田里遗漏的麦穗,“秉”即“手持、握着”。- 敝筐:破旧的竹筐,“敝”指“破旧、损坏”。- 岁晏:年底,“晏”意为“晚、末期”。- 吏禄三百石(dàn):古代官吏的俸禄单位,“石”为容量单位,三百石代指诗人当时的官职俸禄等级。

译文:农家很少有清闲的月份,一到五月,人们就更加忙碌。夜里南风阵阵吹起,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得金黄。妇女们肩扛装着饭食的竹篮,孩童们手提盛着汤水的壶,相互跟着去田间送饭,年轻力壮的男子正在南冈收割小麦。双脚被暑热的土地熏蒸得发烫,脊背被灼热的阳光烤晒着,力气耗尽也不觉得炎热,只珍惜这夏日白天漫长(好能多干些活)。又有一位贫苦的妇人,抱着孩子站在田边,右手捏着从田里遗漏的麦穗,左臂上挂着破旧的竹筐。听她和旁人相互诉说的话语,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自家的田地因为缴完赋税已全部变卖,只能靠拾这些遗穗来填充饥肠。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呢?从未从事过农耕与蚕桑,却拿着三百石的官吏俸禄,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我暗自羞愧,整日夜都无法忘怀。

赏析:场景:从“丰收忙”到“贫妇苦”,反差见真痛。诗的前半段以“全景式”笔触写麦收盛况:“五月人倍忙”点出农忙核心,“妇姑饷田”“丁壮刈麦”展现全家总动员的忙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用触觉、视觉描写凸显劳作之苦,而“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反常心理,更衬出农民对收成的迫切珍视。但后半段突然转入“特写”,聚焦“贫妇人拾穗”——她并非游手好闲,而是“家田输税尽”,只能靠遗穗果腹。丰收的热闹与贫妇的凄凉形成强烈反差,直接撕开“丰收年”下赋税压榨的残酷现实。

情感:从“同情百姓”到“自我叩问”,见文人良知。白居易并非旁观者,而是以“官吏”身份代入:结尾“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的叩问,将自身“不耕不织却有余粮”的优渥生活,与农民“力尽犹苦”“拾穗充饥”的绝境对比,直白抒发“念此私自愧”的愧疚。这种“以己之安,思民之苦”的自省,跳出了单纯的“同情”,体现出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主张,也让诗歌的民生关怀更具分量。

手法:白描见真,无饰见深情。全诗无华丽辞藻,全用“田家”“妇姑”“贫妇人”等朴素称谓,以“荷箪”“携浆”“秉穗”等动作白描,甚至直接引用贫妇的哭诉(“家田输税尽”),不加议论却自带情感张力。这种“写实无饰”的风格,让场景如在眼前,苦难直击人心,也让结尾的自我愧疚更显真诚。

TAG标签:古诗稻田
再来一篇
上一篇:对药香的优雅描写,描写药草香的诗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