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自古便是文人墨客情思激荡的季节。在这个特殊的季节,产生的诗作非常之多,或悲或喜,或愁或畅,将秋日的万千气象与人文情怀熔铸于笔墨之间。十首经典秋诗,恰似十扇窗扉,推开便是一幅幅流动的秋日画卷,让我们得以窥见诗人笔下秋日的深邃与斑斓。
1,《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这首《登高》被誉为 “七律之冠”。诗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描绘出秋景的萧瑟凄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则以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意境深沉,气势磅礴。
2,《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此诗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句,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将经霜的枫叶比作比二月春花更绚烂的存在,展现出秋天独特的魅力,格调清新,富有诗意。
3,《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通过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等景象,勾勒出一幅寒江秋夜图,“夜半钟声到客船” 更增添了几分孤寂与忧愁,将诗人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融情入景,是写愁的代表作。
4,《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空山新雨后的秋日山居景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动静结合,展现出山林的静谧与生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则增添了生活气息,体现了自然美与人格美的融合。
5,《秋词两首》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刘禹锡一反传统的悲秋观念,以 “我言秋日胜春朝” 的豪迈宣言,展现出自信旷达的胸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句,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情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6,《野望》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为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野望》具有独特的地位。“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绘出秋日山林的壮丽景色,而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则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7,《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的这首诗意境清幽,“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一句,将秋意的萧瑟与枯荷秋雨的独特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蕴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在艰苦环境中对生活诗意的感知。
8,《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此诗以中秋之夜为背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营造出清冷寂静的氛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则将思乡之情表达得含蓄而深沉,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9,《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这首诗描绘了傍晚到夜晚的江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色彩鲜明,展现出残阳下江水的美丽景象,“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则通过对露珠和新月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美好的氛围。
10,《秋风词》唐·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秋风词》是李白创作的一首经典抒情诗,属 “三五七言” 杂言诗体,以秋日之景诉相思之情,语言清丽却情感浓烈。诗开篇 “秋风清,秋月明”,用简洁笔触勾勒出澄澈又微凉的秋夜,为全诗奠定孤寂基调;接着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借落叶聚散、寒鸦惊栖的物象,暗喻相思者的心绪不安。后半部分直抒胸臆,从 “相思相见知何日” 的疑问,到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的共情,再到 “何如当初莫相识” 的怅惘收尾,层层递进写尽相思的深切与无奈。此诗有争议,后三句疑似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