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网描写天气内容页

“天气描写”写作法28窍门,写作不可少

2025-09-01 14:09:28

“天气描写”写作法28窍门,写作不可少

    天气描写,是不是总觉得“写天气”特难?“今天晴天”“今天下雨”,跟啃没味儿的白馒头似的;要么想加点细节,又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最后还是绕回“天气真好”“雨下得好大”。其实不是不会写,是没找着窍门。天气这东西,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只要抓准“感官细节”和“生活关联”,随便写两句都能让人眼前一亮。

    其实核心就两个:抓感官细节和关联生活场景。别像天气预报似的,只说“晴、雨、雪”,要写你看见的(叶子亮、彩虹弯)、听见的(雨滴答、雷轰隆)、摸见的(风软、冰雹凉)、闻见的(花香、土味)、甚至尝见的(冰西瓜甜、冰雹凉);还要把天气和你的生活绑在一起,晒被子、踩水坑、吃冰棍、看彩虹,这些小事一加,天气就不是冷冰冰的词,而是有温度、有画面的生活片段。

    比如写晴天,别只说“晴天”,写“阳光晒在被子上,拍一下有飞尘”;写雨天,别只说“下雨”,写“雨溅在裤脚,凉丝丝的,回家得洗”;写雪天,别只说“下雪”,写“踩雪的咯吱声,堆雪人时手冻红”。这些都是咱们每天能遇到的小事,只要多留意,就能写出来。

    1.写晴天:抓“光”的细节——晒在身上的暖+影子的变化

    写晴天,别光说“今天晴天”,最该写的是“阳光”。这玩意儿是晴天的魂儿。阳光不是死的,它会动,会晒得人暖,还会跟着你走,留下影子。把“暖乎乎的感觉”和“影子的小动作”写进去,晴天就活了。

    课本里常写“太阳出来了,照亮了校园”,太干了。改一改:“早上九点的太阳,晒在校服后背上,暖得像贴了块热毛巾。我往前走,影子就跟在脚边挪;蹲下来系鞋带,影子立马缩成一团,像个黑乎乎的小面团;站起来跑两步,影子又拉长了,跟在后面追。”你看,加了“暖”和“影子”,是不是就有画面了?

    别只写“阳光好”,要写“阳光带来的感觉”(暖、烫)和“阳光照出来的东西”(影子、飞尘)。平时出门,多留意阳光晒在手上、脸上的感觉,还有影子怎么跟着动,记下来,写的时候就有东西了。

    2.写晴天:抓“云”的细节——形状+移动+和人的互动

    晴天不只有太阳,还有云。云是晴天的“配角”,但特别能添彩。有的云像棉花糖,有的像小狗,还会慢慢飘,有时候会遮住太阳,让你突然觉得凉一点——这些小变化,写进去就有意思了。

    要是看见“天上有云,真好看”,别这么写。改成:“中午的天上飘着几朵云,有的像刚蒸好的棉花糖,胖乎乎的;有的像小鸭子,翅膀还耷拉着。我坐在操场边看,那朵‘小鸭子’慢慢飘,飘到太阳前面,一下子就把阳光挡住了,我胳膊上立马凉了点,等它飘走,阳光又晒回来,暖乎乎的,跟玩捉迷藏似的。”

    写云别只说“云的形状”,要加“云的移动”和“云带来的变化”(挡太阳变凉、云飘走变热)。平时抬头看云的时候,多想想“这朵云像什么”,再等两分钟,看看它变没变样,有没有挡住太阳,这些小细节都是好素材。

    3.写阴天:抓“压”的感觉——云层厚度+空气湿度+人的心情关联

    阴天跟晴天不一样,晴天是“亮堂堂、暖乎乎”,阴天是“闷闷的、压得慌”。咱们写阴天,就抓这个“压”的感觉——天上的云厚厚的,像盖了层被子;空气潮乎乎的,摸东西发黏;连人的心情都跟着有点闷,想叹气——把这些写出来,阴天的味儿就对了。

    要是写“今天阴天,真闷”,可以改成:“早上起来拉开窗帘,外面灰蒙蒙的,天上的云厚得像一块湿抹布,压得低低的,好像伸手就能摸到。穿衣服的时候,觉得衣服潮乎乎的,贴在身上不舒服。走在上学路上,连风都没有,头发丝粘在额头上,心里也闷闷的,想打个哈欠都没精神。”

    阴天的“压”是重点,要从“看”(云层厚、灰蒙蒙)、“摸”(东西发黏、潮湿)、“感觉”(胸口闷、没精神)三个方面写。平时阴天的时候,多留意自己的身体感受,比如有没有觉得衣服潮,有没有想叹气,这些都是“压”的感觉,写进去就真实了。

    4.写阴天:抓“风”的细节——和晴天风的区别(潮味+黏腻感)

    阴天也会有风,但跟晴天的风不一样。晴天的风是“清爽的、暖乎乎的”,阴天的风是“潮乎乎的、带点土腥气”,吹在脸上发黏,不像晴天的风那样“痛快”。咱们写阴天的风,就抓这个“不一样”。

    要是写“今天阴天,有风”,可以改成:“下午阴天,风一吹过来,带着点潮味,像刚从澡堂子出来的气儿,吹在脸上黏糊糊的,不像晴天的风那样凉得痛快。我把头发拢到耳朵后面,还是觉得头发丝粘在脖子上,风一吹,更痒了。”

    写风的时候,要区分“不同天气的风”。晴天的风、阴天的风、冬天的风,感觉都不一样。平时出门的时候,多感受风的温度、味道、吹在身上的感觉,记下来,写的时候就能分清了,不会所有风都写成一个样。

    5.写小雨:抓“细”的细节——听觉(滴答)+视觉(织成丝)+触觉(沾手凉)

    小雨是最常见的天气,也是最好写的。小雨的特点是“细”——细得像丝,下的时候没什么大声音,就“滴答滴答”的;落在手上凉丝丝的,一会儿就没了。咱们写小雨,就抓“听、看、摸”这三个点。

    要是写“今天下小雨了”,可以改成:“早上起来,听见窗户外面‘滴答滴答’的,拉开窗帘一看,下小雨了。雨丝细细的,像谁用线织的网,轻轻飘着。我伸手出去,雨丝沾在手上,凉丝丝的,没两秒就化了,手心里留下一点湿。”

    写小雨别只说“雨很小”,要写“小雨的声音”(滴答)、“小雨的样子”(细如丝、织成网)、“小雨落在手上的感觉”(凉丝丝、化得快)。平时下小雨的时候,别着急躲,伸手接接,听听声音,看看雨丝,这些细节记下来,写的时候就不用干着急了。

    6.写中雨:抓“密”的细节——伞面的声音+地面的水花+走路的溅湿

    中雨比小雨大,比大雨小,特点是“密”——雨下得很密,打在伞上是“啪嗒啪嗒”的声儿;落在地上会溅起小水花,走快了会溅到裤脚上。咱们写中雨,就抓“伞上的声音”“地上的水花”“溅湿的裤子”这些细节。

    要是写“今天下中雨,我打伞上学”,可以改成:“今天下中雨,我撑着伞上学。雨打在伞面上,‘啪嗒啪嗒’的,像小石子儿砸上来。走在路上,脚一踩,地面就溅起小水花,溅在裤脚上,凉丝丝的,没走几步,裤脚就湿了一圈。”

    写中雨要跟小雨区分开:小雨是“滴答”,中雨是“啪嗒”;小雨溅不起水花,中雨能溅起小水花;小雨不容易溅湿裤子,中雨走快了就会湿。这些区别要写出来,不然读者分不清是小雨还是中雨。

    7.写大雨:抓“猛”的细节——屋檐水流+窗外模糊+人的躲雨动作

    大雨比中雨猛多了,特点是“猛”——雨下得又大又急,屋檐上会流下水帘,窗外看出去模模糊糊的,人看见大雨会赶紧躲,或者跑着找地方避雨。咱们写大雨,就抓“屋檐水流”“窗外模糊”“躲雨动作”这些点。

    要是写“今天下大雨,我在家躲雨”,可以改成:“今天上午突然下大雨,我趴在窗户上看,屋檐上的水流得像小瀑布,‘哗哗’的。窗外的树和楼都模模糊糊的,像蒙了层白纱。楼下有个阿姨没带伞,抱着头往单元门跑,头发和衣服一下子就湿了。”

    写大雨要突出“猛”和“急”,可以通过“声音”(哗哗)、“视觉”(水流成帘、窗外模糊)、“人的反应”(跑着躲雨、衣服湿透)来体现。平时下大雨的时候,多观察窗外的景象和路人的动作,这些都是好素材。

    8.写暴雨:抓“狂”的细节——雷声+闪电+树枝摇晃+窗户震动

    暴雨是最大的雨,比大雨还猛,还会伴着雷声和闪电,特点是“狂”——雨下得像泼,雷声“轰隆隆”的,闪电一亮能照清整个房间,树枝被风吹得乱晃,窗户都有点震动。咱们写暴雨,就抓“雷声、闪电、树枝摇晃、窗户震动”这些吓人又带劲的细节。

    要是写“今天下暴雨,好吓人”,可以改成:“今天下午下暴雨,雷声‘轰隆隆’的,震得窗户都有点晃。闪电一亮,整个房间都亮了,能看清墙上的画。窗外的树被风吹得乱晃,树枝都快碰到窗户了,雨打得玻璃‘啪啪’响,像有人在外面敲。”

    写暴雨一定要加“雷声”和“闪电”,这是暴雨和大雨的最大区别。还要写“暴雨带来的危险感”(窗户震动、树枝断了)和“人的害怕反应”(哆嗦、退到沙发边),这样才真实。另外,暴雨过后空气会变清新,这个也可以写一写,形成对比。

    9.写雨后:抓“清”的细节——空气味道(土腥气)+叶子的亮+彩虹/晚霞

    不管是小雨、中雨还是大雨,雨后的感觉都特别好,特点是“清”——空气清新,没有潮气和土味,反而有股“土腥气”(其实是泥土的味道);叶子被雨洗过,亮闪闪的;有时候还会有彩虹或晚霞,特别好看。咱们写雨后,就抓这些“清”的细节。

    要是写“雨停了,真舒服”,可以改成:“雨停了,我打开窗户,一股清清爽爽的味道飘进来,还有点土腥气,比阴天的潮气好闻多了。楼下的树叶子被雨洗过,亮闪闪的,像抹了油。抬头一看,天上还有道彩虹,红的、橙的、紫的,弯弯的,像座小桥。”

    写雨后要突出“变化”——比如空气从“闷”变“清”,叶子从“脏”变“亮”,天空从“黑”变“有彩虹/晚霞”。还要写“雨后的人的活动”(踩水坑、看彩虹),这样更有生活气息。平时雨后出门,多闻闻空气的味道,看看叶子和天空,这些细节都能用上。

    10.写雪天:抓“静”的细节——落雪的无声+踩雪的咯吱声+白色覆盖

    雪天是最有“氛围感”的天气,特点是“静”——雪落下来轻轻的,没声音;踩在雪上会有“咯吱咯吱”的声儿,一静一动,特别有感觉。还有到处都是白的,把平时的颜色都盖住了,这个也要写出来。

    要是写“今天下雪了,到处都是白的”,可以改成:“今天早上起来,看见外面下雪了。雪落下来轻轻的,没一点声音,站在窗边听,只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我走出去,脚踩在雪上,‘咯吱咯吱’的,特别清楚。楼下的楼、树、垃圾桶,全被雪盖住了,一片白,像童话里的世界。”

    写雪天的“静”,别只说“很静”,要通过“落雪没声音”和“能听到小声音”(踩雪的咯吱声、扫雪的沙沙声)来体现。还有“白色覆盖”的场景,要写具体的东西(楼门、垃圾桶、树),别只说“到处是白的”,这样读者能想象出来。

    11.写小雪:抓“碎”的细节——像盐/糖+落在衣服上不化+行人的小反应

    小雪比大雪小,特点是“碎”——雪片很小,像盐粒或白糖,落在衣服上不容易化,会粘在上面;行人看见小雪,会有点惊喜,或者缩缩脖子,但不会太在意。咱们写小雪,就抓“雪片的碎”“不化的特点”“行人的小反应”。

    要是写“今天下小雪了,雪片很小”,可以改成:“今天早上上班,看见下小雪了。雪片碎碎的,像撒了把白糖,飘在风里。落在我的外套上,也不化,粘在上面,像撒了层白末儿。路上的人看见小雪,有的笑了笑,有的缩了缩脖子,继续往前走,没人打伞。”

    写小雪要跟大雪区分开:大雪的雪片大,容易积起来;小雪的雪片碎,不容易积,落在衣服上不化。还要写“行人的反应”——小雪不会影响出行,所以行人不会躲,只会有点小惊喜,这个要写出来,不然就跟大雪混了。

    12.写大雪:抓“厚”的细节——积在车顶/树枝/地面+扫雪的动作+雪人

    大雪比小雪大,特点是“厚”——雪片大,下得密,很快就能积起来,车顶、树枝、地面都会有厚厚的一层;人们会出来扫雪,小朋友会堆雪人。咱们写大雪,就抓“积雪的厚”“扫雪的动作”“堆雪人的场景”。

    要是写“今天下大雪了,积雪很厚”,可以改成:“今天下大雪了,下了一晚上,早上起来一看,车顶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像盖了床白被子。树枝上也堆着雪,弯弯的,像挂了串棉花糖。楼下的大爷拿着扫帚扫雪,扫帚推过雪面,留下一道沟,雪都到大爷的脚踝了。”

    写大雪要突出“厚”,可以写“积雪的厚度”(到脚踝、能埋住手)、“积雪的样子”(像白被子、棉花糖)。还要写“人的活动”(扫雪、堆雪人),这样更有生活气息。另外,大雪天会冷,呼出的气会变成白气,这个细节也可以写进去。

    13.写风雪:抓“乱”的细节——风裹着雪打脸+视线受阻+走路的艰难

    风雪不是单纯的雪,是风裹着雪,特点是“乱”——风把雪吹得乱七八糟,打在脸上疼;视线会受阻,看不远;走路很艰难,会被风吹得歪歪扭扭。咱们写风雪,就抓“风雪打脸”“视线模糊”“走路艰难”这些细节。

    要是写“今天刮风雪,很难走”,可以改成:“今天刮风雪,风裹着雪往脸上打,疼得我赶紧把脸埋在围巾里。外面模模糊糊的,只能看清前面几步路。我走路的时候,风把我吹得歪歪扭扭,像喝醉了酒,走了没几步,帽子上、肩膀上就全是雪。”

    写风雪要突出“风”和“雪”的结合——不是雪自己下,是风把雪吹得乱飘。还要写“风雪带来的困难”(打脸疼、视线差、走路难)和“人的应对”(埋脸、捂耳朵、抓着人走),这样才真实。平时遇到风雪天,尽量别出门,但可以从窗户观察外面的景象,记下来。

    14.写雾天:抓“蒙”的细节——近处清楚远处糊+路灯的光晕+走路的试探

    雾天的特点是“蒙”——像蒙了层纱,近处的东西能看清,远处的东西模模糊糊的;路灯会有圆圆的光晕,很好看;走路的时候会小心翼翼,怕撞到人或东西。咱们写雾天,就抓“近清远糊”“路灯光晕”“走路试探”这些细节。

    要是写“今天有雾,看不远”,可以改成:“今天早上有雾,我站在楼下,能看清旁边的垃圾桶,但是看不清对面的楼,模模糊糊的像个影子。路灯亮着,有圆圆的光晕,像给路灯戴了个白帽子。我走路的时候,慢慢的,怕撞到人,走几步就抬头看看前面。”

    写雾天要突出“近清远糊”的对比,别只说“有雾”,要写“能看清什么”和“看不清什么”。路灯的光晕是雾天的特色,一定要写出来,很有画面感。还要写“人的动作”(慢慢走、擦玻璃、按铃铛),这样更真实。

    15.写浓雾:抓“隔”的细节——面对面看不清脸+声音变远+开门的雾气涌入

    浓雾比普通的雾大,特点是“隔”——像隔了一堵墙,面对面都看不清脸;声音会变远,听不清;开门的时候,雾气会涌进屋里,特别明显。咱们写浓雾,就抓“看不清脸”“声音变远”“雾气涌入”这些细节。

    要是写“今天浓雾,什么都看不见”,可以改成:“今天早上浓雾,我在楼下遇见邻居,离得只有两步远,都看不清他的脸,只能看见个大概的影子。他跟我说话,声音好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听不太清。我回家开门的时候,雾气‘呼’地涌进屋里,在屋里飘了一会儿才散。”

    写浓雾要突出“隔”的感觉,比如“看不清脸”“声音远”,这些是浓雾和普通雾的区别。还要写“雾气的动态”(涌进屋里、沾在头发上),这样更真实。浓雾天不安全,尽量别出门,观察的时候可以从窗户看,或者在门口看一会儿,注意安全。

    16.写风天:抓“响”的细节——吹过窗户缝的呜呜声+树枝的摇晃+晾晒的衣服飘动

    风天不一定跟阴天或雪天一起,有时候晴天也会刮风。风天的特点是“响”——风吹过窗户缝会有“呜呜”的声儿;吹过树枝会“哗啦啦”响;晾晒的衣服会被吹得飘起来。咱们写风天,就抓“风的声音”“树枝摇晃”“衣服飘动”这些细节。

    要是写“今天刮风,风很大”,可以改成:“今天刮风,风吹过窗户缝,‘呜呜’的,像有人在外面哭。楼下的树枝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哗啦啦’响,有的叶子都被吹掉了。妈妈晾在阳台的衣服,被风吹得飘起来,像小旗子似的,差点被吹跑。”

    写风天要突出“风的声音”(呜呜、哗啦啦)和“风带来的变化”(树枝摇晃、衣服飘动、人缩脖子)。不同的风声音不一样,比如小风是“沙沙”,大风是“呜呜”,要区分开。平时刮风的时候,多听听风的声音,看看外面的东西怎么动,这些细节都能用上。

    17.写春风:抓“软”的细节——吹在脸上暖+带花香/草味+放风筝的人

    春风跟其他季节的风不一样,特点是“软”——吹在脸上暖暖的,不冷;风里会带点花香或草味,很好闻;春天刮风的时候,会有人出来放风筝。咱们写春风,就抓“暖软的感觉”“风里的味道”“放风筝的场景”。

    要是写“春天的风很舒服”,可以改成:“春天的风一吹过来,暖乎乎的,吹在脸上像妈妈的手轻轻摸了一下,一点都不冷。风里还带点花香,好像是小区里的桃花开了。广场上有好多人放风筝,春风把风筝吹得高高的,像小鸟在天上飞。”

    写春风要突出“软”和“暖”,可以写“风吹在脸上的感觉”(像妈妈的手)、“风里的味道”(花香、草味)。春天放风筝是常见的活动,写进去能增加生活气息。还要把春风和其他季节的风对比,突出春风的特点。

    18.写夏风:抓“热”的细节——傍晚的风也带热气+吹起汗湿的衣服+扇扇子的配合

    夏风跟春风不一样,特点是“热”——哪怕是傍晚的风,也带着热气,吹在身上不舒服;会吹起汗湿的衣服,贴在身上更难受;夏天刮风的时候,人们会扇扇子,风跟扇子配合着,能凉快一点。咱们写夏风,就抓“热风的感觉”“吹起汗湿的衣服”“扇扇子的动作”。

    要是写“夏天的风很热”,可以改成:“夏天的风一吹过来,带着热气,吹在脸上像被热水汽熏了一下,一点都不凉快。我刚运动完,衣服汗湿了,风一吹,衣服贴在身上,更难受了。妈妈坐在旁边扇扇子,风跟扇子的风混在一起,才稍微凉快一点。”

    写夏风要突出“热”和“黏”,可以写“风吹在身上的感觉”(像热水汽熏)、“风带来的变化”(吹起汗湿的衣服、吹得树叶响)。夏天人们扇扇子、吃冰棒是常见的活动,写进去能增加生活气息。还要把夏风和春风对比,突出夏风的热。

    19.写秋风:抓“爽”的细节——带凉意+吹落树叶+晒粮食的场景

    秋风跟夏风不一样,特点是“爽”——吹在身上凉丝丝的,很舒服;会吹落树叶,叶子在空中飘;秋天刮风的时候,农民会晒粮食,风会把粮食吹干。咱们写秋风,就抓“凉爽的感觉”“吹落树叶”“晒粮食的场景”。

    要是写“秋天的风很舒服”,可以改成:“秋天的风一吹过来,凉丝丝的,吹在脸上像洗了把凉水脸,特别舒服。风一吹,树上的叶子就落下来了,在空中打着转儿,像小蝴蝶。田埂上有农民伯伯在晒粮食,秋风把粮食吹得干干的,伯伯们笑得很开心。”

    写秋风要突出“爽”和“凉”,可以写“风吹在身上的感觉”(像洗凉水脸)、“风带来的变化”(吹落树叶、吹干粮食)。秋天晒粮食、捡树叶是常见的活动,写进去能增加生活气息。还要把秋风和夏风对比,突出秋风的凉爽。

    20.写冬风:抓“硬”的细节——像刀子刮脸+缩脖子捂耳朵+呼出的白气

    冬风跟其他季节的风不一样,特点是“硬”——吹在脸上像刀子刮,特别疼;人们会缩脖子、捂耳朵,怕冻着;冬天刮风的时候,呼出的气会变成白气,很快就散了。咱们写冬风,就抓“刮脸的疼”“缩脖子捂耳朵”“呼出的白气”这些细节。

    要是写“冬天的风很冷”,可以改成:“冬天的风一吹过来,像刀子似的刮在脸上,疼得我赶紧缩起脖子,捂住耳朵。我呼出一口气,变成了白气,飘了一会儿就散了。路上的人都裹得严严实实的,有的戴着帽子,有的戴着口罩,怕被风吹冻了。”

    写冬风要突出“硬”和“疼”,重点写“风吹在身上的感觉”(像刀子刮、冻得发僵)和“人的应对动作”(缩脖子、捂耳朵、搓手、喝热饮)。别只写“冷”,要加“暖的对比”(暖手宝、热豆浆、妈妈的手),这样更有生活味。平时冬天出门,多留意耳朵、手被风吹的感觉,还有怎么取暖,这些细节都能让描写更真实。

    21.写雷雨天:抓“惊”的细节——突然的雷声+闪电的亮+人的躲闪动作

    雷雨天比普通雨天多了雷声和闪电,特点是“惊”——雷声会突然响起来,吓一跳;闪电一亮,整个屋子都亮,特别晃眼;人听见雷声、看见闪电,会下意识躲闪,比如捂耳朵、躲到桌子底下。咱们写雷雨天,就抓“突然的雷声”“晃眼的闪电”“人的躲闪动作”。

    要是写“今天雷雨天,好吓人”,可以改成:“今天下午写作业的时候,突然‘轰隆隆’一声雷,吓得我手里的笔都掉了。紧接着一道闪电,屋子一下子全亮了,墙上的画都看得清清楚楚。妈妈赶紧喊我:‘别靠窗户,躲到沙发这边来!’我赶紧跑过去,捂着耳朵,怕再打雷。”

    写雷雨天要突出“突然性”和“惊吓感”,比如“突然的雷声”“晃眼的闪电”,还有“人的本能反应”(手抖、躲起来、捂耳朵)。一定要加“安全提示”相关的细节(躲远窗户、不玩电器),既真实又有用。平时遇到雷雨天,多留意自己的害怕反应和家人的应对,这些都是好素材。

    22.写冰雹天:抓“砸”的细节——冰雹的大小+砸在窗户/车上的声音+人的躲避

    冰雹天不常见,但很有特点,重点是“砸”——冰雹是硬的,掉下来会砸在窗户、车上,发出“砰砰”的声儿;冰雹有大有小,小的像豆子,大的像鸡蛋;人看见下冰雹,会赶紧躲回家,怕被砸到。咱们写冰雹天,就抓“冰雹的大小”“砸东西的声音”“人的躲避动作”。

    要是写“今天下冰雹了,声音很大”,可以改成:“今天下午突然下冰雹了,小的像黄豆,大的像弹珠,砸在窗户上‘砰砰’响,像有人在外面扔小石子。爸爸赶紧把阳台的花盆搬进来,说:‘别被冰雹砸坏了。’路上的人都赶紧往店里躲,怕被冰雹砸到头。”

    写冰雹天要突出“砸”的特点,比如“冰雹的大小”(黄豆、弹珠)、“砸东西的声音”(哒哒、砰砰)、“砸在手上的感觉”(凉、疼)。还要写“人的躲避动作”(收衣服、躲进便利店、抱孩子),体现冰雹的危险性。另外,冰雹的小知识(夏天常见、水滴冻成)可以简单提一句,增加趣味性,但别太复杂。

    23.写沙尘暴:抓“混”的细节——空气里的土味+视线里的黄+捂口鼻的动作

    沙尘暴多在北方春天出现,特点是“混”——空气里全是土,闻着一股土腥气,还呛人;视线里是黄色的,看不远;人出门会捂口鼻,戴帽子,怕吸进土。咱们写沙尘暴,就抓“土味空气”“黄色视线”“捂口鼻的动作”。

    要是写“今天沙尘暴,空气很差”,可以改成:“今天早上起来,看见外面黄黄的,是沙尘暴。打开窗户,一股土味飘进来,呛得我赶紧关上。路上的人都戴着口罩,捂着口鼻,有的还戴了帽子,怕土落在头发上。我站在楼下,只能看清前面五六步路,再远就是黄黄的一片。”

    写沙尘暴要突出“土”的特点,比如“空气的味道”(土腥气、呛人)、“视线的颜色”(黄色、模糊)、“人的防护动作”(戴口罩、捂口鼻、戴墨镜)。还要写“沙尘暴后的清理”(擦窗户、扫地),体现沙尘暴带来的影响。平时遇到沙尘暴,尽量别出门,从窗户观察外面的景象,记下来就行。

    24.写霜冻天:抓“结”的细节——叶子上的霜花+玻璃上的冰花+哈气的白

    霜冻天多在秋天末、冬天初,特点是“结”——晚上冷,叶子、草上会结霜,像撒了层白末;早上窗户玻璃上会结冰花,花纹很好看;人出门会哈气,白气飘一会儿就散了。咱们写霜冻天,就抓“霜花”“冰花”“哈气的白”这些细节。

    要是写“今天早上有霜冻,很冷”,可以改成:“今天早上起来,看见楼下的草叶上结了霜,白花花的,像撒了层糖。窗户玻璃上结了冰花,有的像树叶,有的像小花,很好看。我出门的时候,哈了口气,变成白气,飘了一会儿就散了,手一摸栏杆,凉得像冰。”

    写霜冻天要突出“结”的特点,比如“霜花的样子”(像糖、像面粉)、“冰花的花纹”(像树叶、像小花)、“哈气的白”。还要写“霜冻后的变化”(霜化了变水珠、冰花化了留水痕),体现霜冻天的短暂。平时早上起来,多看看窗户玻璃和外面的草叶,有没有霜花或冰花,记下来它们的样子,写的时候就有东西了。

    25.写高温天:抓“烫”的细节——地面的烫+空气的热+吃冰的场景

    高温天多在夏天,特点是“烫”——地面晒得烫脚,光脚不敢踩;空气里全是热气,吹过来也是热的;人们会吃冰、吹空调,想办法降温。咱们写高温天,就抓“地面的烫”“热气的感觉”“吃冰的场景”。

    要是写“今天高温,很热”,可以改成:“今天高温,我光脚踩在阳台的地板上,烫得我赶紧跳起来,像踩在热锅上似的。打开窗户,热气‘呼’地涌进来,吹在脸上像被热水熏了。妈妈买了冰西瓜,我吃了一块,凉丝丝的,才觉得没那么热了。”

    写高温天要突出“烫”和“热”,比如“地面的烫”(踩在热锅上)、“空气的热”(像热水熏)、“冰棍化得快”。还要写“降温的方法”(吃冰西瓜、冰棍、吹空调、打伞),体现高温天的生活状态。平时高温天出门,多留意地面的温度、冰棍化的速度,还有自己出汗的感觉,这些细节都能用上。

    26.写低温天:抓“冻”的细节——水结冰+手冻僵+哈气暖手

    低温天多在冬天,特点是“冻”——放在外面的水会结冰;手在外面待一会儿就冻僵,不好使;人们会哈气暖手,或者搓手取暖。咱们写低温天,就抓“水结冰”“手冻僵”“哈气暖手”这些细节。

    要是写“今天低温,很冷”,可以改成:“今天低温,我昨天放在阳台的水,今天早上一看,结冰了,硬邦邦的,敲都敲不动。我出门买早饭,手在外面待了五分钟就冻僵了,连钱都拿不稳。我赶紧哈气暖手,哈出的白气飘在手上,才慢慢觉得手能活动了。”

    写低温天要突出“冻”的特点,比如“水结冰”(矿泉水冻硬、池塘结冰)、“手冻僵”(拿不稳东西、不听使唤)、“取暖的方法”(哈气、暖手宝、热毛巾)。还要写“低温天的安全提示”(别靠冰面太近、注意保暖耳朵手脚),既真实又有用。平时低温天出门,多留意水的变化和自己手的感觉,这些细节都能用上。

    27.写雾霾天:抓“浊”的细节——空气的浑浊+口罩的湿+远处的模糊

    雾霾天现在不太多见,但也是一种天气,特点是“浊”——空气里有雾霾,看起来浑浊,灰蒙蒙的;戴口罩出门,口罩很快会变湿,还有点脏;远处的东西模模糊糊,看不清。咱们写雾霾天,就抓“浑浊的空气”“湿口罩”“远处的模糊”。

    要是写“今天雾霾,空气不好”,可以改成:“今天雾霾,早上起来看见外面灰蒙蒙的,空气里好像有层雾,但闻着有点呛。我戴口罩出门,走了半小时,口罩就湿了,还有点灰。远处的高楼模模糊糊的,像蒙了层纱,看不清窗户。”

    写雾霾天要突出“浊”的特点,比如“空气的颜色”(灰蒙蒙)、“口罩的变化”(湿、脏)、“远处的模糊”(高楼像蒙纱)。还要写“防雾霾的方法”(戴口罩、开空气净化器、洗手洗脸),体现雾霾天的生活注意事项。平时遇到雾霾天,多留意口罩的变化和空气的感觉,这些细节都能用上。

    28.写特殊天气:抓“奇”的细节——双彩虹+日晕+海市蜃楼(结合生活观察)

    除了常见天气,还有些特殊天气,比如双彩虹、日晕、海市蜃楼,特点是“奇”——不常见,样子特别,让人觉得新鲜、好奇。咱们写这些特殊天气,就抓“奇怪的样子”“人的围观”“自己的好奇”这些细节。

    要是写“今天看见双彩虹了,很好看”,可以改成:“今天下午雨停了,我在阳台看见双彩虹了,两道弯弯的,一道颜色深,一道颜色浅,像两座小桥架在天上。小区里好多人都出来看,有的拿手机拍照,有的喊家人来看,大家都觉得很神奇。”

    写特殊天气要突出“奇”和“少见”,比如“双彩虹的两道”“日晕的光环”,还有“人的反应”(围观、拍照、讨论)。可以简单提一点科学知识(双彩虹的形成、日晕的预兆),但别太复杂,重点还是写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平时下雨后、中午太阳大的时候,多抬头看看天,说不定能遇到这些特殊天气,记下来它们的样子和大家的反应,写的时候就有素材了。

    最后举个小例子:

    今天下午下了场小雨,雨停的时候,我正在阳台收衣服,突然听见妈妈喊:“快看,双彩虹!”我赶紧抬头,哇,天上真有两道彩虹!

    两道彩虹弯弯的,都从东边的树后面伸到西边的楼上面。外面那道彩虹颜色深一点,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清清楚楚;里面那道颜色浅一点,像外面那道的“小跟班”,颜色淡淡的,但也能看清。小区里好多人都出来看,有的站在楼下,有的趴在阳台,还有的跑到小区门口的空地上,想看得更清楚一点。

    有个老奶奶拿着手机拍照,手抖个不停,嘴里说:“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是第一次看见双彩虹,太神奇了!”她的孙子在旁边跳着喊:“奶奶,彩虹是糖做的吗?我想舔一舔!”我们都笑了,觉得小朋友真可爱。

    我也拿妈妈的手机拍照,拍了好多张,有的把彩虹和树拍在一起,有的把彩虹和楼拍在一起,还有的拍了小区里看彩虹的人——觉得这些照片不仅有彩虹,还有我们的快乐,以后看的时候,就能想起今天的样子。

    爸爸说:“双彩虹是因为下雨后,阳光穿过水滴,反射了两次,才形成的,平时很少见,得天气好、雨下得不大不小,才能看见。”我觉得大自然真神奇,居然能做出这么好看的“桥”。

    双彩虹没一会儿就淡了,外面那道先消失,里面那道也慢慢看不见了。但小区里的人还没散,有的在讨论刚才的彩虹,有的在看手机里拍的照片,还有的在等会不会再出现一道。

    晚上吃饭的时候,我还在想双彩虹的样子,问妈妈:“以后还能看见双彩虹吗?”妈妈说:“只要天气好,还会看见的,不过得有耐心等。”我点点头,觉得以后下雨后,一定要多看看天上,说不定还能再看见那两道弯弯的“桥”。

    还有一次,我在学校看见日晕了——中午的太阳周围有一圈彩色的光环,像给太阳戴了个彩色的帽子。同学们都跑到操场边看,不敢盯着太阳看太久,怕晃眼睛,只能眯着眼看。老师说:“日晕是因为高空有冰晶,阳光穿过冰晶,就形成了光环,民间说‘日晕三更雨’,说不定晚上会下雨。”结果那天晚上真的下了小雨,我觉得太准了!

    虽然这些特殊天气不常见,但每次看见,都觉得很新鲜,像大自然给我们的小礼物,只要我们多观察,就能发现这些“奇怪”又好看的景色。

TAG标签:写作天气
再来一篇
上一篇:如何形容“雨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