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对月光的描写太美,古人望月是惆怅是思念,今人望月是浪漫与憧憬。
古人看月,看的是心境的千回百转。
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游子的魂牵梦绕。
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里词人的美好祈愿。
那月光洒在庭院、江面、窗台的清辉,若岁月的剪影,勾勒出世事变迁与深情厚谊。
李白在秋夜的月光下,看尽了孤高与洒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他举杯相邀,月影相伴,寂寞中透着豪放。这月光里藏着的,是不与世俗同流的孤高。
杜甫在战乱的月夜,看出了对家人的牵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露凝霜,皓月当空,他身处异乡,心系远方亲人。这月光承载着他的思乡之切与对和平的期盼。
苏轼在中秋的月色中,看透了人生的豁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皓月当空,他望月思亲,却能从月亮的圆缺中悟透人生哲理。这月光里藏着的,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
而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以赏月为引,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慨。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中秋月色如金波流转,他举杯问月,叹时光流逝、白发已生,那月光中是英雄暮年的不甘与悲怆。
而今,生活在安宁祥和的时代,看月已不再是为了抒发漂泊之苦或壮志难酬。
当今天的月光落在掌心,我们看到的是对当下的珍惜,是平凡日子里独有的浪漫与憧憬。
像朱自清先生那样,看的是荷塘月色的朦胧之美,是藏在寻常景致里的细腻情思。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边的小路,寂静无声,只有月光与他作伴。
荷叶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着微光,似星星坠入凡尘。
远处的蛙鸣,偶尔传来,更衬得这月夜的宁静。
树影婆娑,与月光交织,绘出一幅灵动的画卷。
时光荏苒,月色依旧。
古人在月光中打捞人生的感慨,今人于月色里品味生活的美好。
我喜欢看月,皎洁,明亮,就像黑夜写给人间的情书。
这月,是清澈温柔的眼眸,是亮闪闪的向往。
跨越了万水千山,依然静静凝视着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