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割稻
社员们撸起衣袖,卷高裤腿,挥镰走向稻田。双脚叉开,弓着腰,飞快挥动着镰刀,将割倒的稻禾,一帘又一帘井然有序地横码在身后。安放总是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的,生怕一用力,就将沉甸甸的稻粒给震落了。割稻虽是体力活,但其实还是有技巧的。左手握住稻根以上的部位,右手紧握镰刀,刀口压在稻根顺势一割,稻禾就歪倒在左手。(胡圣宇《那些年的夏收》)
【点评】描写了割稻的基本姿势和基本技巧,没有用修辞,既使人产生现场感,又有文字的准确美、简洁美,这就是“无有他奇,只是恰好”(孙犁语)的白描的效果。
4.晒谷
现在,所有的收获都摊开在面前。一担一担的稻谷,携带着稻叶的阵阵清香,夹杂着仓皇失措的小甲虫,一股脑地倒在晒谷场上。我们要用竹耙把谷子摊平,在日光底下晾晒。这样的晾晒一般要三到四天。当太阳热烈地照耀着大地,我们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就去翻动稻谷,使稻谷摊晒均匀。翻动的过程就像翻阅一本大书,每一粒稻谷都是文字。(周华诚《草木光阴》)
【点评】晒谷的两大特点:一是摊平,二是翻动。结尾的比喻别出心裁。其实仔细读会发现,开头一句“所有的收获都摊开在面前”就为这个比喻准备了伏笔。
5.插薯
春上,取窖里红薯种,植一炕桌大的土圃,待红薯发芽、长藤,细藤长若辫,便可剪插了。雨日,大清早,我娘割来一背篮,剪刀剪,剪若咫许,一根藤蔓,可剪三五根,趁雾蒙蒙,趁雨蒙蒙(晴日,是不行的,其时红薯生命脆弱,会晒死——红薯就这点要求),无根,藤便是根,将根一行行插进土里,行了,“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本草纲目》)。不用再浇水,也不用再施肥,噌噌噌,红薯长起了。(刘诚龙《红薯叶》)
【点评】写出了红薯(番薯)栽培的两大特点:一是扦插,二是必须趁雨天栽插;同时还通过引用交代了红薯对土壤环境适应性强的优点。它是中国农民的好朋友、大恩人。语言有一定书面风味。
6.摘棉花
晴好的天气,母亲都要去摘棉花,我常常跟着。我家的棉花地在山顶,霜降时,棉花骨朵纷纷绽开,像举着的一个个半攥的拳头;棉杆像刀子削过一样,痩,但有劲道。母亲走进地里,一次次弯腰,用拇指食指轻轻探进骨朵里,再用力一捏,一扯,再一投,棉花就“啵”的一声,躺到了箩筐里。(陈爱民《霜来秋色浓》)
【点评】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描写涉及到摘棉花所需要的时节和天气,成熟棉花的形态特征和摘棉花的动作要领,体现了劳动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