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兄弟,老祖宗有“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兄弟阋墙家破人亡”之说;关于战友,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朝为战友终生是兄弟”,“战友战友亲如兄弟”定位;关于同学,自古就有师兄师弟、师姐师妹的称呼,但描写其情感的句子不多,也不是很专属,比如情同手足、铁杆朋友、形影不离等描述。从血缘关系来讲,同一个爹妈同胞兄弟显然是战友和同学无法比拟的。从历经生死的角度来讲,曾经以命相托、甚至以命相救的战友则超过兄弟和同学。从少年相伴求学层面看,从不懂事懵懂孩童到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在学习知识和形成世界观过程中一路走来的同学关系,较之兄弟和战友也毫不逊色。
建国初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兄弟姐妹和婆媳姑嫂之间,即便有争执、有矛盾,大多也会秉持家丑不可外扬原则,一般不会在大庭广众下发泄,以免遭到左邻右舍、同事朋友、素不相识路人白眼和鄙视。同学之间交往朴实无华、情同兄弟也是一种普遍现象。较之兄弟同学,更加值得称道的则非战友关系莫属,从某种意义上讲战友关系甚至超越血缘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印自卫还击作战和珍宝岛战役中凝练的过命情谊仍然是部队的魂。二是雷锋精神的巨大影响力和军民鱼水情中人民解放军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三是部队和军营中千部真诚地关心爱护战士、把战士当成亲兄弟,战士发自内心地尊重服从干部、把干部当成亲哥哥的总体氛围。在社会上,爱党、爱国、爱集体,学习大寨精神、大庆精神和雷锋精神蔚然成风,也使兄弟同学和邻里同事关系空前和谐融洽。
以上是从正面、从主流看这几种关系,但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实际生活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有违常理常态、甚至是悖逆伦理道德个案。尤其是在人的自私自利膨胀,且不能得到有效抑制和管控时,这种现象更是见怪不怪、司空见惯。这种情况不仅反映在兄弟、战友、同学层面,整个社会风气也受到严重影响。1983、1992两次专项整治行动,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这种现象蔓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那段时间,几乎是各种关系都成为变现工具,亲情友情、甚至爱情婚姻,大都成为了利益交换的筹码。找关系、开后门,三个公章不如半个老乡,权钱色交易等成为办事的主渠道和主要方式,也是关系硬、有能力、能办事牛人的象征。不管是同学习、同劳动、同吃一锅饭的战友,还是曾经多年寒窗共读同学,即便是同胞兄弟姐妹也会因为利益而心生龃龉、甚至反目成仇。虽然绝大多数人对这种现象也同样痛心疾首,但更多地也表现为无可奈何而不得不随波逐流。人们不愿意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包括父母子女关系在内的各种感情不断变淡,曾经无比圣洁纯粹,甚至甘愿为子女付出生命的无私父慈母爱,不但得不到子贤女孝的回报,某些忤男逆女反而是理直气壮啃老坑老、冷漠嫌弃、甚至虐待遗弃不能满足其游手好闲、出人头地父母等忤逆不孝现象孝,也大有滋生抬头趋势。战友同学关系,更不可能独善其身,某些聚会完全成了一些人炫耀身份地位和权力财富的秀场,昔日的感情和如今的权势相比简直不值一提。相对于家庭观念和亲情关系趋淡,同学关系走低,战友关系在目前仍然维系着浓厚的感情基础。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战友聚会中已经为数不多仍以感情为基础、人人有力出力这块净土,已经受到了严峻挑战。所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如果社会风气不能得到革命性改善,仅靠一部分战友默默无闻地付出,还不足以将战友之情这杆大旗高高举起传承下去。
最后说几句战友之情。从宏观上、总体上讲战友情是崇高的、神圣的,她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甘愿为之遮挡枪林弹雨、献出宝贵生命,更体现在火热的军营中那种不亲身体会难以言说、无法表达的感情。兄弟姐妹离家远行,家人们也许会担心忧虑而絮絮叨叨叮咛嘱咐。而当一年一度老兵退出现役欢送仪式上,依依惜别、紧紧相拥、痛哭失声的场面,则早已是一种表达战友之情的经典常态。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能说战友之情逊色于兄弟姐妹、比不上同窗学友?当过兵的人常说一句话,如果当兵后悔三年,那不当兵注定后悔一辈子,这句话也足以说明军营生活、战友感情在人的一生中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从另一个角度讲,部队和军营也是一个特殊社会,也并不是真空中纯物质。战友之情同样也会受到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冲击和侵蚀。有些战友也不完全是时时刻刻、每件事上都是兄弟,这种现象既有遗传的脾气个性等主观原因,也有社会大气候和价值理念影响。比如战友之间个性不兼容、修养涵养和道德品质上的差异,比如升官发财、高人一等的名利诱惑。当然,这些都是非主流、表现在少数人身上个别现象,部队和军营主体仍然是既雷厉风行、令行禁止,又和谐温馨、充满浓厚感情氛围的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