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首描写蝉的古诗词,让人感受别样韵味
盛夏时节,窗外的蝉叫声不绝于耳。
蝉已成为夏天的标志,蝉鸣总能给人带来野趣、宁静和凉意,那抑扬顿挫的蝉鸣声,往往会使人追忆起儿时的情景。
而在古诗词中,蝉是常见的意象之一。
因其栖高饮露的生活习性,故诗人常以蝉自喻,来表现品格的高洁。
蝉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变成了林中非凡不屈的孤独者。
一起来欣赏4首描写蝉的古诗词,让人感受别样韵味。
《在狱咏蝉》
骆宾王〔唐代〕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是一首蒙难时的感慨诗作。
这首《在狱咏蝉》是唐诗中的名篇。是骆宾王在狱中所作。
唐高宗仪凤年间 ,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则天,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在蒙难时,骆宾王以蝉比兴,以蝉比喻自己。
露重,蝉翅轻,无法高飞;风多风大,难保自身芳香。
没有人知道我像蝉一样高洁清廉的品行,谁会为我表白我清白的内心呢?
人生,总有一个时刻是孤独的,孤独承受着人生的苦难与悲戚。
可人总是要有一点坚持的,只要认为这件事值得坚持。
《蝉》
李商隐〔唐代〕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诗歌开篇借蝉儿的境遇写自己的遭际。
蝉因本性高洁,吸风饮露,总是食不果腹,哪怕它叫得再嘹亮,又有什么用呢?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深深的不平之气。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颔联是诗人借蝉儿与绿叶对比,表达自己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感慨。
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此时的诗人,便是这样的感慨吧,蝉鸣欲断,而碧树无情,人事不也是一样的吗?
《咏蝉》
于武陵〔唐代〕
江头一声起,芳岁已难留。
听此高林上,遥知故国秋。
应催风落叶,似劝客回舟。
不是新蝉苦,年年自有愁。
诗人远离故土,在江上听到一声蝉鸣,想到又过了一秋。
这蝉鸣似乎在催促秋风赶快把树叶吹进,似乎在劝慰旅客调转船头回家。
但是,谁愿意远离家乡四处奔走呢,这都是无奈之举,不是蝉鸣之故。
作者的故乡一定有很多的蝉鸣声。
大江南北的蝉鸣,声音何其相似。
听到这蝉鸣,就联想到了家乡,这蝉鸣引发的思想之愁,富有新意,充满感伤。
《蝉》
虞世南〔唐代〕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借物自旷,就是咏物诗的存在基础。
看起来是在写蝉,实际上句句都是在写自己。
这首诗在虞世南,就是写出了文人独立、清高的一面,而这种感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没有。
因为这是虞世南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所决定的。
咏物诗,是诗歌中的一类,主要是托物言志。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自喻,诗人会在对“物”的描摹中,抒发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流露出自己的生活情趣。
古人的咏物诗有许多,“蝉”便是经常被写进诗歌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