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网描写情感友情内容页

从细节描写中溢出来的父爱

2022-04-21 10:06:26 友情

从细节描写中溢出来的父爱

——读《柳林风声》

文/张会彦

《柳林风声》这本书我读了两遍。两次阅读,读的感觉完全不同,收获的也完全不同。

第一遍读它是去年的时候,大约12月份吧。我也记不大清楚了。这本书我是网购的。书到手后,迫于共读的需要,便耐着性子,花了好几天的时间,硬着头皮读完的。读得百无聊赖。读后也没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只觉得一口气闷在胸中,出不来,憋得慌!

过了几天,回味这本书,读后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究其原因,就是整本书处处都是细节描写,不厌其烦的细节描写,长篇累牍的细节描写,没有一处不是细节描写……啊——!正是细节描写,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第二遍读它,是在听了樊丛辉老师的荐读课后开始的。这次读它,我读得很慢,也很细,有时一章要分几个时间段才能读完。直到今天,方才合上书,拿起笔,写下这篇文字,记录我的感受。

这次我读得很平静。严格来说,我“听”得很享受。依旧是长篇累牍的细节描写,我却能把看到的文字描写幻化成一贞贞影像,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展放,并沉浸其中,享受其乐。不仅如此,我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我的耳边,事无巨细地、绘声绘色地讲述鼹鼠、河鼠、灰獾和蟾蜍们的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读着,“听”着,我曾无数次地扪心自问:为什么再读竟有如此的感受?仿佛如音在耳;仿佛身临其境;仿佛被满满的父爱萦绕;仿佛自己不单单是个读者了,反而更像是一个听众了呢?

其实原因也是很简单的:再读前,听了樊老师对作者肯尼斯·格雷厄姆的创作背景的分析,另外,自己也从网络上查询了相关的信息。可以说对这本书的“前世今生”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所以读起来便与它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可以想一想:作者肯尼斯为什么要把所有的事物进行细节描写呢?不论春、夏、秋、冬四季,不论动物们的外貌长相,不论动物们的居所,不论动物们的言、谈、举、止,不论动物们经历的每件事情,不论大自然中的任何一个事物或场所,不论动物与人类的互动……他都会把镜头放大,放大,再放大,描写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毫发毕现。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肯尼斯在讲故事。他在给自己的儿子讲故事。而他的儿子“耗子”(昵称)因患有眼疾——阿利斯泰尔(肯尼斯儿子的名字)的一只眼睛是瞎的,另外一只眼睛是斜视的——不能很好的看清事物。作为父亲,为了让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他最好的办法就是迎合小孩子涉猎的心理,给他讲故事。

为了让4岁的儿子听得明白,而且还觉得有趣味儿,肯尼斯用拟人的手法,让所有的事物有思想、有动作、有情感,赋予了它们生命。为了让儿子在头脑里形成故事中的具体形象,那就得把每个故事的情节、每个人物、每处环境,讲细,讲细,再讲得细致些。

娓娓道来的声音,绘声绘色地讲述,才能把一个四岁的孩童引入美好的境界,才能把爱的种子温暖地植入他的心底。即便后来“耗子”跟随家庭教师外出游学,他也遵守承诺写信继续给儿子讲故事。

想想都觉得细节描写处处都充满着浓浓的父爱,字里行间溢满了浓浓的父爱。怎能不感动,哪还会有厌烦之感呢?

当然,肯尼斯这样做还有另外一层原因,这就与他的童年有关了。

1859年,肯尼斯·格雷厄姆出生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在很小的时候,他就随父母迁往费恩湖以西的阿德里希格港。小肯尼斯在那里度过了童年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但,这一切在他五岁时被母亲的早逝打破了。醉酒成性的父亲被剥夺了孩子的抚养权。小肯尼斯被送到了伯克郡的库克姆与外祖母同住。但外祖母并不擅长照顾孩子,也很少向他流露自己的情感。小肯尼斯只能将注意力转向美丽的自然。他经常流连于田野,与动物们为伍,发泄自己的苦闷和无奈。可以说,小肯尼斯的童年是不被人理解和关爱的,是充满烦恼的。

肯尼斯用讲故事的方式陪伴有眼疾的儿子,大概是不想让自己不幸的童年在儿子身上再现吧。我想,也有可能是为了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吧。

“虽然肯尼斯·格雷厄姆的童年充满烦恼,但他创作出的《柳林风声》基调却是甜美的。或许肯尼斯·格雷厄姆发现,唯有在这些林间动物的身上,生命里蛰伏的希望与爱才能萌芽。”

是啊,只有生命里蛰伏着希望和爱,才能让人们忘掉遗憾、不幸和痛苦,才能更好的生活下去。

肯尼斯说,他之所以无法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是因为生活中被声称最爱自己的人所困。难道爱也是伤害?从书中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肯尼斯是爱自己的儿子的。然而,“耗子”在20岁时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那么,“耗子”的早逝,会不会是被肯尼斯的爱所囚禁导致的呢?这是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无独有偶。在现实生活中,作为父母,我们所给予孩子的,真的是孩子所需要的吗?作为教师,我们给予学生的,真的是学生所需要的吗?这样的话题,是不是也值得我们深思呢?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与我们的孩子、学生们相处,才能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呢?

我觉得,“尊重”是最好的答案。我们成年人应该放开手,默默地陪伴,看着孩子经历成长。只有他们经历的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我们想当然地给予,未必是孩子们想要的。有可能它会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有可能它会扼杀孩子的梦想,有可能它是一种更深的伤害。

TAG标签:细节父爱
再来一篇
上一篇:描写久别重逢闺蜜的唯美句子下一篇:关于友情的文案 | 谢谢你做我的朋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