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诗意,柳树也有烦人的时候。
暮春时节,柳絮飞舞,也着实让人头疼。
唐代杜甫老先生心里烦,于是在他的《绝句漫兴》之五中便有:“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在这里,柳絮被人格化了,用来表现诗人的苦闷与不满,还连累桃花也跟着倒霉,成了轻薄的形象。
还是东坡先生心理素质好啊,苏轼在《和孔密州东栏梨花》里有:“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虽然一生被贬来贬去,但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做人嘛,最重要的是开心。春光易逝,人生苦短,我们要开心啊,走,吃红烧肉去。
同样的春光,有人在苦闷,有人在感叹,有人却用来谈恋爱,与苏轼同时代的老前辈晏殊的《寓意》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把恋人离开后家里的冷清交待得明明白白。
柳絮飞舞在不同的人眼里便有不同的风景。
晋代的谢安召集一家老小大冬天吃火锅,雪突然下大了,想考考小辈的文采,就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说了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从此咏絮之才便流传千古。
同样是写与情人离别的感受,柳永绝对是个中好手。
《雨霖铃》中的那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称为古今俊句,太风骚了。
离别之后,借酒浇愁,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有可能会在杨柳岸边,独自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吧,冷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柳枝在微风中随风飞舞、婀娜多姿,使人联想到女子美丽的容颜。于是,人们用“杨柳腰”形容女子纤细柔美的腰肢,用“柳叶眉”形容女子又细又长的眉毛。
白居易《不能忘情吟》序中有:“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说的是乐天先生的姬人樊素的嘴像樱桃一样小巧鲜艳,妓人小蛮的腰像杨柳一样柔弱纤细。乐天先生也是老司机啊!
“柳”与“留”音近,所以古人送别友人时,常以“折柳”表达恋恋不舍的离别之情,也有暗示思乡之情的。
这层含义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有: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在《塞下曲六首》中有: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为什么古人送别时不折别的,非要折腾柳树呢?
清朝褚人获在《坚瓠(hù)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除了折柳,柳树本身在送别诗中也几乎就是BGM的存在。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就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便交待了地点、时间、季节和情绪。
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杜牧在《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中有: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不仅诗中用柳来表达离别之情,歌曲中也有,被人传唱的经典莫过于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晚风中的随风摆动的垂柳暗含了不舍之意,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
上面这么多描写柳树的诗句,你觉得哪句最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