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到X城的时节,我和友人B君共住了一个院子。那个城是古老而沉静的,到处都是树,清寂幽闭。可是不知道从哪里却跳来了一只猫,她是在我们一天晚间回来的时候发现的。我们开了灯,她正端坐在沙发的上面,看到光亮和人,一下就不知道溜到哪里去了。
从此在我们的家中,她也算是一个。
养了两个多月,在一天的清早,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她仍是从风门的窗格里钻出去(因为她,我们一直没有完整的纸糊在上面),到午饭时不见回来。我们想着下半天,想着晚饭的时候,可是她一直就不曾回来。
她的逃失呢,好像是早就想到了的。“走了也好,终不过是不足恃的小人呵!”
这样地想了,我们的心就像是十分安然而愉快了。
一天,偶然地在市集中售卖猫狗的那一部,遇到一个老妇人和一个四五岁的女孩。她问我要不要买一只猫。我就停下来,预备看一下再说。叫了一辆车,放上竹筐,我就回去了。留在后面的是那个孩子的哭声。
母亲的病在那时已经是很重了,可是她还是勉强地和我说笑。她爱那两只猫。她们也是立刻跳到她的身前。我十分怕看和母亲相见相别时的泪眼,这一次有这两个小东西岔开了母亲的伤心。
不久,她们就成为一种累赘了。在这情形之下,我只能把她们交付仆人,由仆人带到他自己的房中去豢养。
母亲的病使我忘记了一切的事,母亲故去了许久我才问着仆人那两只猫是否还活下来。
仆人告诉我她们还活着的,因为一时的疏忽,她们的后腿冻跛了。可是渐渐地好起来,也长大了,只是不大像从前那样洁净。
我只是应着,并没有要他把她们拿给我,因为被母亲生前所钟爱,她们已经成为我自己悲哀的种子了。
【作者简介】靳以(1909—1959),现代著名作家,原名章方叙,天津人。少年时代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国际贸易系。20世纪30年代写了许多反映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生活,描写青年男女生活和爱情的小说。一生共有各种著作30余部。
第二篇:猫(节选)
夏丏尊
白马湖新居落成,把家眷迁回故乡的后数日,妹就携了四岁的外甥女,由二十里外的夫家雇船来访。
新居在一个学校附近,背山临水,地位清静,只不过平屋四间。论其构造,连老屋的厨房还比不上,妹却极口表示满意。
忽然,天花板上起了嘈杂的鼠声。
老四房里的那只猫向来有名。最初的老猫,是曾祖在时,就有了的。不知是那里得来的种子,白地,小黄黑花斑,毛色很嫩,望去象上等的狐皮“金银嵌”。善捉鼠,性质却柔驯得了不得。
妻和妹之间,猫的谈话,仍被继续着。猫的被送来,已是妹第二次回去后半月光景的事,那时已过端午,我从学校回去。
阿满将猫放下。猫把背一耸就踉跄地向房里遁去。接着就从房内发出柔弱的“尼亚尼亚”的叫声。
猫确是金银嵌,虽然产毛未褪,黄白还未十分夺目,尽足依约地唤起从前老四房里小伴侣的印象。“尼亚尼亚”的叫声,和“咪咪”的呼唤声,在一家中引起了新气氛,在我心中却成了一个联想过去的媒介。想到儿时趣味,想到家况未中落时的光景。
与猫同来的,总以为不成问题的妹的病消息,一二日后竟由沉重而至于危笃,终于因恶性疟疾引起了流产,遗下未足月的女孩而弃去这世界了。
猫终于不回来。从次日起,一家好象失了甚么似地,都觉到说不出的寂寥。小孩从放学回来也不如平日的高兴,特别地在我,于妻女所感得的以外,顿然失却了沉思过去种种悲欢往事的媒介物,觉得寂寥更甚。
第三日傍晚,我因寂寥不过了,独自在屋后山边散步,忽然在山脚田坑中发现猫的尸体。
妻和女孩进去了。我向猫作了最后的一瞥,在黄昏中独自徘徊。日来已失了联想媒介的无数往事,都回光返照似地一时强烈地齐现到心上来。
【作者简介】夏丏尊(1886-1946) ,浙江上虞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出版家。曾任开明书店总编辑、编辑所长,1936 年当选为中国文艺家协会主度。曾和叶圣陶合著《文心》 ,并译有《爱的教育》。
第三篇:父亲的玳瑁
王鲁彦
在墙脚跟刷然溜过的那黑猫的影,又触动了我对于父亲的玳瑁的怀念。
净洁的白毛的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透明的妇人的玳瑁首饰的那种猫儿,是被称为“玳瑁猫”的。我们家里的猫儿正是那一类,父亲就给了它“玳瑁”这个名字。
但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了。
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玳瑁便在门外“咪咪”的叫了起来。这叫声是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进来似的。
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一样:“玳瑁,这里来!”
但是过了一会,玳瑁在大家的不注意中,已经跃上了父亲的膝上。
“哪,在这里了。”父亲说。
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候,玳瑁便先走出门外去。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里去给它预备饭了。白天,玳瑁常在储藏东西的楼上,不常到楼下的房子里来。但每当父亲有什么事情将要出去的时候,玳瑁像是在楼上看着的样子,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着父亲的脚转了几下,一直跟父亲到门边。晚上,玳瑁睡在父亲的脚后的被上,陪伴着父亲。
半个月后,玳瑁对我也渐渐熟了。它不复躲避我。当它在父亲身边的时候,我伸出手去,轻轻抚摩着它的颈背,它伏着不动。
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与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我觉得。
六月四日的早晨,我带着战栗的心重到家里,父亲只躺在床上远远地望了我一下,便疲倦地合上了眼皮。我悲苦地牵着他的手在我的面上抚摩。他的手已经有点生硬,不复像往日柔和地抚摩玳瑁的颈背那么自然。据说在头一天的下午,玳瑁曾经跳上他的身边,悲鸣着,父亲还很自然地抚摩着它亲密地叫着“玳瑁”。而我呢,已经迟了。
但是玳瑁像只懂得父亲的话,不能了解我们说什么。它在楼上寻觅着,在弄堂里寻觅着,在厨房里寻觅着,可不走进以前父亲天天夜里带着它睡觉的房子。我们有时故意作弄它的小孩们,使它们发出微弱的鸣声。玳瑁仍像没有听见似的。
可怜的玳瑁,它比我们还爱父亲!
现在距我们离家的时候又已一月多了。玳瑁应该很健康着,它的小孩们也该是很活泼可爱了吧?
我希望能再见到和父亲的灵魂永久同在着的玳瑁。
【作者简介】王鲁彦(1901年—1944年),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乡土小说家。20年代初曾在北京大学旁听鲁迅的《中国小说史》课程,开始创作时遂用笔名“鲁彦”以表达对鲁迅的仰慕之情。王鲁彦的小说主要是短篇,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等,30年代写有长篇小说《野火》(《愤怒的乡村》)《童年的悲哀》等。
二、问题探究
1.读完这三篇文章,你最认可哪一篇文章里人与猫之间的关系?请联系内容细致分析,不少于80字。
徐铭泽:我最认可《父亲的玳瑁》中人与猫的关系。因为在《父亲的玳瑁》里,人与猫的亲密关系达到了极致。在这篇文章中,父亲一喊猫,猫就随叫随到。猫对父亲十分依恋,父亲也非常关心、体贴玳瑁。当父亲去世后,玳瑁对父亲的感情更加浓厚,对于父亲的死,它无比悲痛,甚至超过了人,不吃饭,不理人。猫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关爱,亲密无间,生死相依。
周若熠:我最认可《父亲的玳瑁》中人与猫的关系。因为我觉得他们的关系是非常融洽和谐没有距离的。如,文中写道:“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对什么人说话一样:‘玳瑁,这里来!’”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从未把玳瑁当作一个物,而是把它当作一个人,一个亲人,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在父亲去世后,玳瑁吃不进饭,终日沉重,玳瑁也把父亲当作自己的亲人,“它比我们还爱父亲”,可以看出玳瑁用情至深。
师评:孩子们绝大多数都是最认可王鲁彦笔下的父亲与玳瑁之间的关系,我想,最大的缘由是在于父亲与玳瑁之间的关系真诚而纯粹。父亲毫无保留地爱着玳瑁,玳瑁也毫无保留地回报着这份爱。这种对等的爱的关系,应该是人与动物甚至于人与人之间最最高级的关系了吧?铭泽和若熠读文投入,读出了其中真味,值得赞赏。
2.通过读这三篇文章,你发现其中的共同点了吗?可从写作手法、选材内容、主题立意等方面去分析三篇文章的共同之处,不少于80字。
周若熠:这三篇文章都在写猫,而且在写猫的同时都有人的参与,正是因为人的参与,让三篇文章的情感都很打动人。如在靳以的《猫》中,作者既在写猫也在写母亲,因为母亲生前对猫十分钟爱,他们被母亲细心呵护,而母亲去世后,我对猫的情感淡漠。与其说“我”在写猫,不如说“我”在借助猫来表达某种对母亲的依恋与寄托。夏丏尊的《猫》中,作者家里的猫因妹妹而来,妹妹是爱猫之人,她去世后,猫也十分悲痛,竟也悲痛去世。还有《父亲的玳瑁》中,父亲与玳瑁的关系本就亲密无间,父亲去世后,玳瑁郁郁寡欢,悲痛欲绝,这样深沉的情感动人心扉。
朱培璐:三篇文章中都是以快乐的写猫开头,以悲悔的纪念感慨结尾。靳以的《猫》里,一开始是那么开心地养猫、喂猫,享受猫带来的乐趣,但越到文章的最后,所感受到的都是一股悲凉,一种后悔。夏丏尊《猫》里,也写到猫给予我们的快乐,还帮我们捕鼠,与猫玩耍的日常充满温情,可是随着三妹的去世,猫竟也灵性而去,让人悲叹。王鲁彦《父亲的玳瑁》更是如此,它与父亲那么和谐,那么好,随着父亲的去世,它也悲痛欲绝,情感伤痛。
师评:我惊讶于孩子们敏锐的发现,课堂上,我若有所思地说道:“人生就是不断拥有又不断失去的过程,我们会品尝拥有的幸福,也会品尝失去的痛苦。”在拥有与失去的来来往往里,我们感受着生命的种种况味。只是,我还想和孩子们说的是,动物与人一样,它是会感知的,它能感知到爱的真与假,深与浅,只不过它不会用语言表达罢了。
3.如果要你选择三位作家中的一位拜为老师,你会选择谁?写下你选择的理由,写出你在写作中如何运借鉴这个作家的写作优点。可以分点来答,用上“首先……其次……最后”。(不少于100字)
章家玮:我会选择拜王鲁彦为师。首先,王鲁彦《父亲的玳瑁》虽然很长,但是他运用时间顺序来叙事,文章显得并不冗长乏味,反而使人读来津津有味,毫无枯燥之感;其次,王鲁彦在写文中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他通过对父亲的语言、动作以及猫的动作描写,在文中融入了对玳瑁的深厚情感,字里行间情深义重,让我深切感受到《猫》是一篇具有真感情的文章。最后,我将在我今后的写作中,运用恰当的顺序,融入真情实感,再运用多种描写,使我的文章生动而打动人心。
周若熠:我会选择王鲁彦。首先王鲁彦描写细节极其细致,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父亲与玳瑁之间的亲密无间;其次,王鲁彦描写情感细腻,顺着文字仿佛让人身临其境。他在写作时不是强硬地输入文字,而仿佛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让人读了感觉舒服惬意;最后,王鲁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丰富文章内容,他的拟人更容易让人体会情感,“我们弯过头去看,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仿佛预备逃遁似的。” 父亲与它之间的亲密关系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地将每幅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所以,我会拜王鲁彦为师。
胡卓祎:我会选择拜王鲁彦为师。因为他的写作手法很细腻,深入神人。首先,他运用多个事例来写父亲与玳瑁之间的种种,通过多个事例的多个角度来表现玳瑁对于父亲的重要性;其次,运用了对比手法,玳瑁对父亲的态度与我们对父亲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父亲与玳瑁之间,玳瑁与父亲之间感人至深的情感;最后,他多次描写人物的心理,仿佛连缀成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会让读者有连续性的思维,拥有极强代入感。这就是我选择他拜师的原因。
师评:孩子们的分析还是非常真诚且到位的,他们大多数在选择王鲁彦,被王鲁彦笔下那只深情的玳瑁所打动。的确,文字有情,笔尖有爱,读者是会感受到的。能感知爱,能表达爱,应该成为写作的一种目的。当心里有爱时,世界不荒芜;当笔端有爱时,文字不麻木。应该引导猴孩子朝向这样的美好愿景。